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研究
2016-11-29庄东荧
庄东荧
(肇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研究
庄东荧
(肇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本文将对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研究的宏观环境框定在非洲大陆,通过考察非洲投资环境来分析中资企业在非投资的商机与发展路径。在完整梳理中非贸易历史及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全面分析非洲投资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为中资企业在非投资提出建议。
中资企业;投资环境;非洲;多元化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新世纪以来,非洲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非洲大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与我国风土人情差异甚大,深入研究、分析非洲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更好投资。非洲的经济崛起迟于西欧等国家地区,国内专业人士对非洲的投资环境研究并不如对西方研究的翔实。因此对非洲投资环境的研究亦是近年来一个新颖而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笔者在查阅众多资料文献后发现,现有对非洲投资环境的研究尚不完善,还有可待发掘之处。因此,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新的视角对非洲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二)文献综述
金文莉的《非洲经济发展前景及中国在非投资模式选择》一文针对非洲的经济现状,数据翔实,着重于中资企业在非投资方式及对策的分析,而对非洲投资环境的阐述不足;陈宗德的《非洲投资市场及我国对非洲投资概析》一文全面详尽地分析了非洲的投资大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都作出详细的分析论述,尤其对非洲各个行业,从家电制造业到建筑业再到信息技术业都进行了翔实的案例与数据分析;马强的《我国对非洲投资合作问题的分析》一文则侧重于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遇到问题时解决方法的阐述,文献对笔者分析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问题中所涉及的中非合作层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在非洲投资的中资企业中,民企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纪军的《民企非洲投资对策》一文对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做出了详细的阐述,重点分析了非洲文化环境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冲突与融合,建议中国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应当注意与当地社会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发展。黄梅波、范修礼的《我国中小企业对非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则对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论述,但对非洲投资环境的分析不够全面,仅对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而忽略了自然环境对投资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能更加系统地了解研究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对获得的现实资料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总结提炼出新的内容。
(2)数据图表分析法。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信息,采用图表的方式对非洲投资环境做出了直观的分析。
二、中资企业在非投资情况概述
(一)中非经济合作发展进程
1.发展历史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交往由来已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二十世纪90年代初,埃及出土的一具木乃伊被检测出含有当时只有中国出产的丝绸蚕丝纤维,由此推测得出结论:公元前10世纪我国与非洲就已经有了贸易接触。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促进了非洲与我国的第一次贸易往来。张骞第一次出使时带去了我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物品;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之时,北非的亚历山大城派遣了使者带着他们的礼物同回汉朝,自此开启了我国与非洲大陆直接贸易的大门。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中非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我国与非洲各国互派使节,建立起来的良好外交关系推动了中非交往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明代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非航海贸易往来推向鼎峰。
近代以来,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世界形势的巨变,中非经济合作陷入了困境。西方国家垄断了航海贸易,中国与非洲的直接贸易往来几乎被斩断,只能通过间接贸易交换财富。
2.现代发展进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执政党把发展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重要工作。1955年周恩来总理应邀出席万隆会议①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并发表讲话,自此次会议之后,中国同埃及等非洲国家陆续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直至今日,我国已与非洲53个国家中的48个保持着良好外交关系,并向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正式开启了长期友好、全面合作的中非关系,也为当代中非经济合作、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1年新中国建立伊始,中非的贸易额开始上升。5年内贸易额从663万美元攀升至3474万美元,但这段时间的贸易总量较小,非洲许多国家尚未独立,中非尚未建交,贸易壁垒较大。1956年中国与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中非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1965年为止中国与17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
中非建交后,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主要采取国际经济援助②国际经济援助是指有关国家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赠与和提供的优惠贷款。的形式。1956年起,中国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输送等方式,向非洲国家提供项目投资及经济技术援助。提供援助的项目囊括了电力、交通、农业、水利、轻纺、公共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伊托垦农业项目是中国政府与尼日利亚签订的第一个非洲承包项目,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对外劳务项目。之后中国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的形式,向非洲输送了一批中资企业。二十世纪80年代,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劳务合同和项目承包已达2000多个,遍及非洲40多个国家。
二十世纪80年代,在非洲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国力不断强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不再仅以援助的形式存在。为扩大海外市场,中国众多企业在非洲建立了贸易驻点,在当地以独资或合资方式注册成立贸易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合作。合资及独资企业,是这一时期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投资方式下,非洲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引进技术、人才,增加外汇收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可以有效利用非洲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矿藏、农业资源,带动本国商品、劳务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中非经济合作从中国的单向援助向互惠互利方向发展。90年代,中国在非洲投资额不断扩大,创造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对非贸易一直处于出超③贸易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又称贸易顺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出口贸易总值大于进口贸易总值的差额。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贸易收支盈余的有利地位。地位。90年代末我国驻非洲的办事处和贸易机构达150多家,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非洲投资,贸易形式呈多样化发展,经济效益更加显著。随着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类型的多样化,非洲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了促进与升级,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1995年起,中国实行改革,中长期低息优惠贷款成为援外主要方式,为援助国家提供技术培训也慢慢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景象呈现良好势头。20世纪末,中国在非洲承包的工程和签订的劳务合作合同书达1026份,合同金额18.64亿美元,在非营业额2.036亿美元(参照表1)。
表1 1997—1999年中国在非洲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情况
(二)中资企业在非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21世纪以来,非洲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非洲多个国家的政局普遍稳定,社会环境相对安稳。经济增长速度快,增长趋势明显,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非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投资市场,中国同样瞄准了这块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土地。中国对非投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投资总量偏低
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推动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快速增长。根据官方数据,200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④即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总额为4.9亿美元,2013年的投资总额则达到2426亿美元,投资总额增长了近50倍。但相对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度,中资企业对非洲的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构成情况(表2),中国对非洲投资额仅占中国对外投资的3.1%。
表2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构成情况
2.投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中国在非投资企业2000多家,中小型民企占了70%以上,且仍在不断壮大。除了央企在非洲持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领域的投资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开拓这片市场的主力军。非洲现有的54个国家和6个地区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基本覆盖其中。非洲的社会发展不断在进步,但目前其所处阶段仍落后于其他大洲。其生产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并不一定适用,而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又优于非洲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生产水平处于中间层次,更适合非洲工业的发展需求。非洲工业基础薄弱,而我国中小型企业掌握的制造加工技术相对来说较强于非洲大部分本土企业,正适合非洲众多产业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因此中小型企业投资非洲能带来“双赢”的局面,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投资非洲可以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非洲多个国家也乐于接纳能带动当地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中国中小型企业的投资。
3.投资行业跨度及投资方式多样化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持续增长,目前已累计在非设立各类投资企业逾2000家,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加工制造、资源开发、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现在一些中国私营企业也开始涉及农业、采矿、能源等行业。截止2008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已遍及49个国家,包括南非、尼日利亚、苏丹、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等。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包括合资、跨国兼并、创建投资①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等多种方式。其中创建投资是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2002年到2005年期间就有126个创建投资的项目。从投资区域上看,中国对非投资集中在非洲西部和南部,对非洲中部和东部的投资总量小且分散。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分布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1 在非的中资企业分布图
4.投资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更大且回报更丰厚
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有外国市场寻求型FDI、效率寻求型FDI和资源寻求型FDI 3种主要类型,我国对外投资更倾向于第三种,即资源寻求型FDI。非洲的农业及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发展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非洲的市场日渐成熟,居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对非洲资源的市场需求不仅来源于非洲本地,更来源于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的加工、冶炼工业,能充分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同时,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因此深受投资企业的青睐,其大多选择在非洲创办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
三、非洲投资自然环境分析
分析非洲投资环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都对中资企业在非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非洲独有的自然环境影响中资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气候到资源,都对中资企业在非投资产业、投资国别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自然气候恶劣
非洲位于东半球,地跨赤道南北,整个非洲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干燥的旱季,湿热的雨季成了非洲恶性传染病孕育的温床,旱季因为水源稀缺容易受污染,雨季时湿热的环境则对病菌的滋生极为有利,昆虫等疾病传染源大量繁殖,再加上非洲恶劣的公共卫生和落后的医疗条件,让人惊悚的恶性传染病更易横行。
以艾滋病为例,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非洲每年至少有6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已成为非洲大陆的第一杀手,也成了制约非洲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14年非洲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病毒②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Ebola virus)。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正面临进一步失控的境地③目前病毒爆发案例集中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已造成至少1400人死亡,2615人感染。。
许多外资企业不愿意到非洲投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非洲恶劣的卫生环境以及横行的恶性传染病。面对非洲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多发的各类恶性传染病,中国投资企业应更加注重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资,这是关乎非洲民生的重要产业,也可以为更多企业投资非洲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非洲多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落后,药品市场空缺很大,当地的用药大部分要从国外进口。非洲国家对于卫生医疗行业的关注度很高,中资企业选择投资医疗卫生行业的前景是可观的。同时,驻非人员更应注重自身安全卫生,如果派遣劳务工,他们在非洲工作期间仍需时刻担忧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对企业工作效率与人才招纳均有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应当为派遣至非洲的劳务人员营造一个卫生整洁的公共环境,保证所派遣劳务工的基本健康。
(二)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巨大
非洲的矿藏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有“世界原料库”的美称。石油、铜、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铌和钴的储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国,铜主要分布在赞比亚与扎伊尔的沙巴区;非洲南部的黄金和金刚石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
非洲大部分国家属于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非洲的主要农产品主要是热带作物,可可、咖啡豆、剑麻、棉花、甘蔗、烟叶、橡胶、腰果等都是非洲高产量的热带农作物,其咖啡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35%,可可出口占70%。
非洲其他的资源也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占非洲总土地面积的21%,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繁多;野生动物品种及数量繁多,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约90多种,淡水鱼类约2000多种;非洲的粮食作物除了传统的小麦、稻谷、高粱、玉米等,还有特有的木薯、大蕉、椰枣、食用芭蕉等。
(3)整个生长季内,牧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2年平均以星星草粗蛋白产量最高,为69.73 g/m2,其次为同德老芒麦(65.79 g/m2)、垂穗披碱草(60.71 g/m2)、中华羊茅(51.00 g/m2)、青海早熟禾(41.49 g/m2),粗蛋白产量年际变化显著。
面对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投资企业应选择在非建立资源密集型产业链。投资产业遍布农林牧、矿业及制造业。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不同,中资企业在非洲各国投资的行业分布也存在着选择性。如在拥有海上石油资源的沿海国家投资石油产业——当然这以三大国有油企为主;在盛产钻石的南非、加纳、纳米比亚等地投资贵金属加工业;在拥有丰富稀有金属资源的国家投资矿业;在热带经济作物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农业;在林木茂盛的地区和国家投资林业。目前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以投资制造业为主。资源密集型的矿业、农林牧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农林牧业,中资企业在农林牧领域的投资较少。面对巨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中资企业可充分利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利用自身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降低成本,在投资领域合理布局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非洲投资社会环境分析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环境体系便是社会环境。下面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对投资非洲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非洲大陆是世界五大洲中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个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只占全世界1%。非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但整个非洲并非完全的贫穷不堪,南非、尼日利亚、加纳、埃及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好的几个国家。根据2009年的数据,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04美元,而非洲人均GDP仅为1413美元,是当年人均GDP最高的大洋洲的1/24。2009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40年前增长了8.62倍,亚洲增长了16.4倍,欧洲增长了12.3倍,大洋洲增长了10.9倍,美洲增长了7.5倍,非洲增长最慢,只增长了5.3倍。而从人口增长来看,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亚洲次之,欧洲最慢。2009年,非洲人口数量是40年前的2.55倍。
经济总量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经济增长较慢而人口增长过快是非洲经济的显著特征。
经济落后的现实直接导致非洲基础建设落后,贫穷人口庞大,非洲各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民生领域的需求巨大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以弥补其自身在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其主要途径之一,而当前多数长线项目投融资能力下降,对非基建、制造业和民生领域等长线项目投资并不十分重视。2013—2014年非洲发展报告中指出:通过参与电力、路港、航空、电信等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运营,帮助非洲改善基础设施匮乏和电力供应不足,有助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跟进投资,构建区域性产业链。
据《Standard Times》报道,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发布2014年非洲能源展望特别报告指出,目前非洲有2/3人口无电可用,近7.3亿人依靠木薪材、木炭等低效的方式做饭,人均耗电量尚不足一个50瓦的灯泡。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主要依靠能源领域。每向能源领域投入1美元,将带动经济增长15美元。”在非投资的中资企业若通过政府取得电力能源项目的建设运营,用中国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的大规模发电和输电项目,扩大跨境电力交易,不但能造福非洲人民,亦能为企业赢得可观的收益。
非洲发展银行在最新《非洲大陆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非洲经济面临的挑战是:必须确保价值链①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对其广泛的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尽管有机会升级到价值链的较高端,但目前,非洲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中仍居于较低的层次。基于非洲的基本经济情况,要以较快速度升级非洲产业价值链必须吸引跨国大公司前来合作投资,并与本土公司建立联系。“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些企业也正在拓展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值空间。当此类中资企业需要扩大其生产网络,寻求全球最好的产品制造地和市场开发结合点时,非洲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全球的价值链而言,此类中资企业恰恰处于驱动价值链的核心,投资非洲将受到非洲众多国家的热烈欢迎。
不过,中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投资的方式,尤其应当注重本土化战略。如可通过本土化创建投资、与当地企业合资经营、股份多元化等方式,同时,中资企业应当针对不同国别、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在充分做好前期调研的前提下谨慎选择投资方式。
(二)政治环境分析
对于投资非洲的企业而言,社会和政局动荡带来的风险以及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非洲多国乱局①2014年2月12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总统府发生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4人死亡;4月14日,尼日利亚东北部一所寄宿学校遭到“博科圣地”突袭,近300名女生被绑架,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6月15日,肯尼亚姆佩凯托尼遭索马里“青年党”袭击,造成至少49人死亡。引发的暴恐并发症持续发酵——不稳定的非洲政局,活跃的恐怖组织,混乱的社会秩序都影响着非洲经济的发展,降低了非洲对外资的吸引力。
中资企业对非的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上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在非洲投资问题上,由于对市场争夺的激烈竞争,更是对中资企业百般阻挠,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向部分非洲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其提高对中国的投资壁垒,限制中资企业在该国的投资。面对这些阻拦,中国政府应加强与非洲国家政府的沟通,向其传递中国和平友好的意愿;中资企业应致力于在关乎非洲国家国计民生行业的投资,让非洲人民感受到诚意,从根本上改变非洲国家对中国及中资企业的看法,接纳中资企业的进入。
与此同时,大部分非洲国家对吸引FDI亦有许多的政策支持。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2014年4月11日在纽约总部发布的《2014年非洲经济报告》中指出,非洲未能实现向工业化的转型,部分原因是产业结构和政策缺陷,非洲国家需要引入可信的产业政策和推行有效的产业结构,以促进整个大陆的结构转型。非洲的大部分国家与我国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和平外交关系,中国长期对非的经济援助也使大部分非洲国家对我国印象良好,政府乐于接纳中国企业的投资,把铁路、通信、电力等许多国民命脉支柱产业交由中资企业建设与经营。目前,我国已经与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定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因此中资企业投资非洲,应当做好前期调研,充分了解该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充分利用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及两国间已有的投资协议选择投资国,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并能够利用双边投资协议享受东道国对中资企业在非投资财产的保护。
(三)文化环境分析
文化障碍历来是影响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文明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社会道德标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种族、宗教②非洲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三种: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统宗教是非洲黑人固有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每个非洲民族都信奉神祗,仅约鲁巴人就有1700个神。由此可见宗教在非洲的重要性。、文化、语言③只有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英语。这些差异在中资企业投资非洲,融入当地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小的阻力,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摩擦也时有发生。
随着中资企业在非投资的增多,中非文化交流也得到了不断加强。截至2005年底,中国与非洲各国共签订了65个文化协定,151个文化交流计划,十多个非洲国家向中国派遣了访华代表团。中国孔子学院也在非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文化在非洲得到了传播,非洲人民开始接触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与中国文化,逐渐打破了原来部分西方国家散播的中国威胁论,也逐渐消除了对中国的误解。这为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使中资企业在非洲的运营以及产品的销售更加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在政府合作营造的软环境下,投资非洲的中资企业更应当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1.深入了解当地种族与宗教文化
中资企业在对非投资前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注意,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符合当地思维,在生产产品时亦应当避免触及当地禁忌。此外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商业习惯,特别是在容易产生矛盾摩擦的客户服务方面和售后方面,应该更好地遵循非洲人民的传统和习惯,避免因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损失。
2.注重驻外人员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上文提及,非洲真正通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才是一些国家与地区的通用语言。大部分企业对驻外人员的语言培训局限于英语,在工作与日常交流中便会产生许多障碍。因此,中资企业一方面应对派驻到非洲的专业人员的语言要求更加多元化,定期组织驻外人员深造,学习东道国语言。另一方面,企业在派遣驻外人员时应严格考核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也应当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与当地居民和睦共处,诚信相待。
3.建立本地人才储备机制,实行企业本土化战略
中资企业投资非洲应注重企业的本土化战略,除了前文所提及的投资模式多样化选择外,在启用中资人才的同时,企业应积极聘用当地员工,并为这些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传授知识与技能,让中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在企业内部得到交流与融合。聘用当地员工一方面能缓和当地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降低企业从国内输送劳动力的成本;另一方面,本地员工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更为熟悉,能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投资环境。
4.树立诚信正面形象
目前在非投资的中资企业有一小部分因追求自身利益,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给非洲国家人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有些国家开始对中国产品实行反倾销政策。2010年中资企业科蓝煤矿与雇员的纠纷是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反面教材。2010年10月中旬,科蓝煤矿因发展不景气,决定给矿工放假一周。这种情况在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劳动法中都被认定为雇主主动为雇员提供的带薪休假。而在之后中方并没有支付矿工放假期间的工资,由此引发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冲突。部分中资企业不遵循非洲的法律法规,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法律的印象。因此,在非洲投资的企业若想真正在当地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树立一个守法诚信的正面形象。与此同时,企业除了遵守当地市场秩序,应时刻关注当地新闻,定期为当地慈善事业作贡献。投资教育、医疗事业,为当地人民施医赠药,给当地人民留下友好诚信、有担当的企业形象,东道国人民才会更加容易接纳中资企业及其产品。
五、结语
在多国将目光投向非洲市场的同时,中资企业的“非洲热”也在持续发酵,中资企业在非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中资企业应充分分析非洲的投资环境,加强对非洲经贸环境的了解。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现状具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大,投资总量偏低,投资行业及投资方式多样化却偏集中在传统产业的特点。自然环境方面,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热带作物吸引了中资企业在非洲建立资源密集型产业链,充分利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在投资领域合理布局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考虑到非洲特殊的卫生安全环境,部分企业选择将投资目标放在医疗卫生行业,抢占空缺的药品市场。社会环境方面,非洲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建、制造业和民生领域成为中资企业在非投资的机遇。投资非洲基础建设行业,不但能造福非洲人民,亦能为企业赢得可观的收益。当然,机遇出现的同时必然存在挑战,非洲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中非文化、宗教、语言上的差异也让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面临一定的困境。在非投资的中资企业应正面面对这些问题,利用国家的政策,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树立正面诚信的形象,融入当地社会,实行企业本土化战略。
在充分考虑东道国的资源、经济、文化、政治、治安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中资企业应全面评估分析在非洲的投资机会与风险,明确经营方式与投资领域,根据现实情况设计好风险应急预案以降低经营风险。中资企业还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实现企业盈利的同时,多为东道国的发展作贡献,才能巩固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基础,实现共赢。
[1]纪军.民企非洲投资对策[J].中国投资,2014(3):60-63.
[2]黄梅波,范修礼.我国中小企业对非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15-19.
[3]金文莉.非洲经济发展前景及中国在非投资模式选择[J].跨国投资,2014(21):79-82.
[4]世行报告预计2014年非洲经济增长5.2%[D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404/20140400547715.shtml.2014-11-25.
[5]非洲大陆的商机[DB/OL].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21_63485_0_7.html.2014-11-25.
[6]能源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繁荣的关键[DB/OL].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21_69483_0_7.html.2014-11-25.
[7]周琼瑶.中国企业走进非洲[D].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4-5.
[8]邓丹青.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8.
[9]李成.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展望[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9-10.
[10]张开宇.中资企业在西亚和非洲的投资策略[J].财会论坛,2011(12):29-31.
[11]陈宗德.非洲投资市场及我国对非洲投资概析[J].西亚非洲,2004(01):46-80.
(责任编辑:卢妙清)
庄东荧,女,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级学生。
指导教师:封 筠,女,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