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管理分析
2016-11-29朱金花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730000兰州
朱金花(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730000,兰州)
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管理分析
朱金花
(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730000,兰州)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运行;探讨;甘肃
甘肃省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饮水困难一直以来是困扰广大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甘肃省充分运用国家的各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千方百计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陆续建成供水工程19.8万处,总供水量达到116万m3/d,解决了1 66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4年的 24.85%提高到目前的51%。在保障供水量的同时,甘肃注重供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各县区建成了水质检测中心,对供水质量进行监测,开展供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全省供水水质达标率为81.6%。但目前还存在大多数工程无备用水源、部分工程水质卫生指标超标、水质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待“十三五”期间解决。本文依据基础调查资料,分析水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管理提供参考。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和供水水质评价
1.工程现状
至2014年年末,甘肃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8万处,其中集雨型工程12.89万处,占工程总数的65.23%,受益人口和现状用水量分别占3.33%和10.58%;地表水饮水安全工程6 484处,占工程总数的3.28%,受益人口和现状用水量分别占56.88%和8.16%;地下水饮水安全工程3 381个,占工程总数的1.71%,受益人口和现状用水量分别占35.60%和49.82%;井水饮水安全工程56 190个,占工程总数的28.42%,受益人口和现状用水量分别占2.26%和5.80%;泉水型饮水安全工程共有2 695个,占工程总数的1.36%,受益人口和现状用水量分别占1.93%和25.64%。
2.供水水质评价
2013年年底,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根据省水利厅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本次水质检测共抽检农村饮水工程181个,其中,集中式地表水饮水工程93个,集中式地下水饮水工程80个,分散式饮水工程8个。抽检工程除分散式饮水工程外均使用二氧化氯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将不同供水环节划分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并采用不同标准进行评价。本次抽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1个,年总供水量6 161万m3,供水人口374万人,其中水质达标的供水量占81.6%,水质达标的供水人口占75.6%。
①93个集中式地表水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64个,合格率68.8%,其中大型工程52个,水质合格38个,合格率73.1%;小型工程41个,水质合格26个,合格率63.4%。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硫酸盐和氨氮。
②80个集中式地下水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62个,合格率77.5%,其中大型工程29个,水质合格18个,合格率62.1%;小型工程51个,水质合格44个,合格率85.7%。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和硫酸盐。
③抽检分散式水源水24个,水质合格16个,合格率66.7%。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浊度。
④抽检出厂水93个,水质合格70个,合格率75.3%。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和硫酸盐。
⑤抽检管网末梢水173个,水质合格120个,合格率69.4%。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和硫酸盐。
从供水水质合格率来看,集中式地下水优于集中式地表水,集中式地表水优于分散式地表水;集中式大型供水工程优于集中式小型供水工程,集中式小型供水工程优于分散式供水工程;出厂水优于管网末梢水。从超标项目来看,主要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卫生指标超标和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和硫酸盐等背景值超标。见图1。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管理
图1 不同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情况
1.供水质量控制及水质检测实验室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甘肃省进行整体规划并出台了配套政策。根据规划,甘肃省在每个县区建设一个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面积 100~350 m2,配备检测人员2~6人,配置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纯水器、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实验室固定仪器设备;配置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器箱、浊度计、余氯测定仪、二氧化氯、臭氧测定仪等现场测定仪器和采样车。
在供水质量控制方面,主要采取增加日常检测频次措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制定应急预案,积极妥善处置突发情况。在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方面,实行实验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实验室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鉴定,量质溯源,开展实验室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创造条件参加计量认证,提高检测质量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2.水源地保护及风险应对措施
(1)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
甘肃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对供水人口在1 000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编码并划定水源保护区;对供水人口小于1 000人的饮用水水源地,参照《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科学合理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对水源地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2)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运行管理
建立相应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各县、市人民政府对水源地的管理,并明确该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的权利,使饮用水水源保护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制定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充分考虑水量、水质保障和风险防范,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危险品运输、加油站等风险隐患监管,并定期进行演练。
(4)定期进行水质安全监测
成立监测机构,主要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安全防护、监测以及水污染事故的处理,负责对取水、净化、蓄水、配水和输水等设备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供水、清洗、消毒和检修等制度及操作规程,保证供水质量。
三、水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前甘肃省已经解决了近80%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运行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途径如下:
(1)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由于大多数供水厂没有备用水源,在发生水污染事件或极端干旱时供水无法保障。因此下一步要把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的安全可靠性作为主要任务,应分轻重缓急逐步解决备用供水水源问题,对一些供水人口较多、环境污染风险等级较高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应率先建设备用水源,以达到任何情况下群众都能够喝上安全水。
(2)统筹规划供水水源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水资源条件限制,部分供水水源天然含盐量、含氟量高,导致供水水质达标率偏低。对于此类问题应进行供水水源统筹规划,比如对没有合格水源的地区可采取邻近流域调水进行解决,另一种途径是增加水质净化处理设备,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视效费比和投资总额权衡而定。
(3)重视水源地保护区管理
从水质评价来看,部分供水工程主要超标物质为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其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污染。对此应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强水源地隔离保护等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
(4)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各县(区)与供水工程同步建成了水质检测中心,但由于受技术人员及管理运行经费等原因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检测报告质量不高,检测频次有限,日常水质检测没有到位。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配齐仪器设备,培养技术人员,开展检测实验室计量认证,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检测数据的公信力,为安全供水提供保障。参考文献:
[1]陈德兴.探析甘肃农村饮水:寻症与施策[J].中国水利,2014(19).
[2]赵治文,郑自宽,等.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调查与评估[R].2014.
责任编辑 张金慧
TU991
B
1000-1123(2016)17-0040-02
2016-05-26
朱金花,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