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016-11-29邱海军马海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丁苯脑血管病类药物

邱海军 马海朋

山东冠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冠县 252500



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邱海军 马海朋

山东冠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冠县 252500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我院2013-10—2014-10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使用他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丁苯酞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MoCA评分,记录不良反应,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MoCA评分[(7.25±3.18)、(86.13±9.37)及(23.52±4.1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丁苯酞;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可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期病死率高,大部分幸存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类后遗症。目前临床多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患者远期生存质量不佳,联合用药可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1]。基于他汀类药物多数存在配伍禁忌,故在使用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时,务必要确保其安全性。本文以我院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10—2014-10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1~75岁,平均(57.6±6.2)岁。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2~73岁,平均(58.1±5.4)岁。2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及严重并发症。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自身合并疾病,给予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症治疗,禁止服用抗凝、抗栓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类药。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0103712,生产单位: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口服,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56410,生产单位: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口服,75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20070054,生产单位: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20 mg/次,1次/d。观察组同时给予丁苯酞(国药准字H20050299,生产单位: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00 mg/次,3次/d。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用药安全性。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压、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记录谷丙转氨酶(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心率减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根据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分值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减少分值=(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1.4 疗效评估标准[3]基本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90%,且生活完全自理。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46%~89%,日常生活完全自理或轻度依赖。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18%~45%,日常生活轻度或中度依赖。无效:病情无好转或恶化。治疗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ADL和MoCA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ADL及MoC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患者各评分指标均有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ADL和MoCA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2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对比 [n(%)]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其发生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且因缺血部位不同,患者临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常见症状包括一过性黑蒙、跌倒发作、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等[4]。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控制病情、避免进展为脑卒中、脑梗死等其他脑血管病的关键。基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手术耐受差,故临床多主张结合患者病因、全身状况、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方案进行药物治疗[5]。

他汀类药物是还原酶抑制剂,可阻碍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是临床首选降脂药物,并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有良好效果,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稳定粥样斑块稳定性,保护受损血管内皮功能[6]。临床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获得满意效果,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护神经方面起重要作用。不过,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有限,因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普遍存在中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他汀类药物虽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无明显改善作用,因此患者会留有神经功能受损等后遗症,远期生存质量并不理想[7]。

丁苯酞软胶囊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是临床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为:(1)重建缺血区微循环,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2)保护线粒体功能,增强脑缺血耐受程度;(3)改善患者能量代谢,减少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生理、病理过程。同时,其在患者体内还能发挥解除微血管痉挛的功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阻碍血栓素形成,加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速度,能在控制病情发展的同时,保护受损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8-9]。

目前,丁苯酞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证实,张振昶等[10]经研究发现,较对照组,以丁苯酞辅助治疗的组别治疗总有效率达95.0%,且治疗组治疗后1 min、2 min、5 min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故认为丁苯酞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能有效控制病情。综上,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无严重不良反应,对修复受损神经、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认知水平有显著效果。

[1] 朱建忠,徐雪,梁颖茵,等.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医学,2012,43(7):490-49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王玉梅.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95-96.

[4] 王永会.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57-58.

[5] 刘永刚,许云鹤,赵静,等.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5):340-343.

[6] 包华,赵秀杰,郑晓明,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84-85.

[7] 刘旭升,曾德华.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47-48.

[8] 李延可,刘宁,陈江君,等.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254-255;231.

[9] 李鹏翔,苏庆杰,蔡毅,等.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8):103-105.

[10] 张振昶,武国德,郭佳,等.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 176-1 177.

(收稿2015-11-16)

R743.3

B

1673-5110(2016)21-0110-02

猜你喜欢

丁苯脑血管病类药物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