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81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效果

2016-11-29彭喜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全血多发性黏度

彭喜文

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 武汉 431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81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效果

彭喜文

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 武汉 431400

目的 分析腔隙性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经MRI或者头CT确诊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3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69.77%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2.11%(P<0.01);在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上,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4 d、21 d均存在显著变化(P<0.01),2组间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变化(P<0.01),2组间在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上,2组治疗前后均存在变化(P<0.05),在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研究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6.28%(7/43),研究组10.53%(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治疗能显著改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西医治疗;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益气活血通络;血液流变学

腔隙性梗死是目前临床中神经内科较为多见的疾病之一,约占脑梗死的20%[1]。腔隙性梗死临床症状不明显,初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常被忽视,治疗不及时易造成多次反复发作,严重时影响神经功能甚至痴呆,虽然其引起的病死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2]。现阶段单纯常规西药治疗虽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但效果有限,且药物代谢容易引起肝肾损害。中医治疗对脑梗死论述颇多[3],研究发现[4-5],采用中药或针灸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黏稠度,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本课题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多发性腔隙性梗死血液流变学、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的影响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02—2014-01我院诊断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均经过MRI或头颅CT确诊,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偏侧肢体乏力、麻木及感觉障碍,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23±10.05)岁;平均病程(7.41±5.39)月;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伴随偏瘫19例,记忆力下降23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龄(50.97±9.76)岁;平均病程(7.37±6.02)月;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10例;伴随偏瘫14例,记忆力下降2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方法治疗。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及伴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经过MRI或者头颅CT,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6],排除急性期患者;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损害或存在凝血障碍、血液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配合此次研究;排除精神患者或妊娠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尼莫地平针2~5 mg/次,1次/d,配合肠溶阿司匹林片,50 mg/次,2次/d,其余治疗方式包括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防治血小板凝集、营养神经细胞。给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神经功能锻炼。

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治疗方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黄芪120 g,当归尾12 g,鸡血藤、丹参各30 g,地龙15 g,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乌梢蛇各10 g,根据患者不同症候进行加减,气虚血瘀型加人参,丹参;风痰阻络型加远志,石菖蒲;肝阳上亢型加钩藤,天麻。用500 mL水煎服300 mL,早晚1次,疗程4周。配合常规针刺法,按照《针灸学》教材找到肩髃、外关、手三里、环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等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穴位,每次施针选取4~8穴,行针5 min。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液流变学检测:治疗前后空腹取静脉血测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4.2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评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为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为评分减少18%~45%;无效为评分减少18%以内,甚至死亡,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 采用NIHSS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21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活动依赖程度。

1.4.4 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记录不良反应状况。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为69.77%(30/43),研究组为92.11%(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6,P=0.006<0.01)。见表1。

表1 2组疗效对比 [n(%)]

2.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活动依赖程度状况对比 在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上,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4 d、21 d存在显著变化(t=4.93、7.48,P=0.00<0.01),研究组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变化(t=5.98、7.80、12.11,P=0.00<0.01),2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差异(t=5.20、3.92、4.42,P=0.00<0.01);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变化(t=3.05、4.92、6.83,P=0.00<0.01),研究组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变化(t=5.25、7.42、11.16,P=0.00<0.01),2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21 d存在显著差异(t=2.67、3.32、6.86,P=0.00<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活动依赖程度状况对比±s)

2.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状况分析 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均有变化(P<0.05),研究组治疗后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显著低于对照组(t=2.66、11.63、2.90、2.23、2.98,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状况分析±s)

2.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治疗期间,2例服药开始有恶心等消化道症状,3例有嗑睡症状,继续服用或减量后症状消失,不影响治疗,2例发现有牙龈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28%(7/43)。研究组治疗期间,2例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2例头痛,不良反应率10.53%(4/3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常多见于基底节区。脑深部微小动脉在高血压、动脉梗化高危因素影响上引起血管发生改变而闭塞,导致部分脑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甚至坏死。目前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低,然而远期复发状况严重,在病情变化初期对生活无影响,有3/4患者会表现出神经损害症状,可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脑组织神经功能,导致记忆力进行性衰退,甚至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

目前单纯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8],只能与整体脑梗死治疗原则相同,在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上,强调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脑神经营养的治疗,预防复发可能。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历来表现出了较好优势,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药对于脑部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9-10]。腔隙性梗死在袓国医学属于“中风”范畴。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家认为此病主要与肝、肾两脏有关,素体阴阳偏盛或偏虚,引起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因,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滋养所致,肝阳偏盛,虚实结合,阴损及阳,又导致阴阳两虚,出现相应的证候,临床上主张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目前大多数研究多偏重于腔隙性梗死的治疗,而没有细致的区分多发性和单发性,不具有说服力。

本次研究发现,在临床治疗效果上,采用中医西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自古以来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的基础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络,均为佐药。再配合针灸治疗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上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血液流变学方面[11],高黏滞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增高微循环阻力,促使局部血流缓慢、淤滞,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凝聚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中医西结合治疗能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微血管、改善血液黏滞性、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弹性,增加血流速度及组织灌注,对腔隙性梗死的预后及复发具有更显著的优势,且在安全性上可以耐受。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治疗能显著改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度,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1] Jiang L,Cheng L,Wu WP,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serum uric acid level in elderly male hypertension patients[J].Zhongguo Ying Yong Sheng Li Xue Za Zhi,2014,30(4):357-359.

[2] Taguchi A,Miki M,Muto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oral health and the risk of lacunar infarction in Japanese adults[J].Gerontology,2013,59(6):499-506.

[3] 李艳,李青.丽珠脑力隆胶囊对 43 例多发腔隙性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6,19(9):49-50.

[4] 毛晓云.中西联合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 505-2 506.

[5] 邓树荣,王贤明,李洪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4):470-473.

[6] 王维治,罗祖明主编.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143.

[7] Tei H,Uchiyama S,Usui T.Clinieal-diffusion mismatch defined by NIHSS and ASPECTS in non-lacunar anterior cireulation infarction[J].J Neurol,2007,254(3):340-346.

[8] Wu RH ,Li Q ,Tan Y,et al.Depression in silent lacunar infarc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its association with location of silent lacunar infarction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J].Neurol Sci,2014,35(10):1 553-1 559.

[9] 甄晓敏,张云云,薛猛,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4):55-59.

[10] 赵阳,李丹萍,陈强.灯盏花素配合西药治疗椎基A供血不足68例[J].陕西中医,2006,27(4):417-418.

[11] 林际芳.镯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梗死35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33.

(收稿2015-11-05)

R743.33

A

1673-5110(2016)21-0039-03

猜你喜欢

全血多发性黏度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