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方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2016-11-29曹宝龙吴小迪
曹宝龙 吴小迪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南京 210008
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方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曹宝龙 吴小迪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南京 210008
目的 观察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方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功能治疗仪联合治疗方案,采取CSS(综合痉挛量表)与GMFC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CSS评分分别为(8.5±0.8)分、(8.3±0.7)分、(8.4±0.8)分,GMFCS评分分别为(59.7±9.5)分、(68.7±10.2)分、(70.9±10.3)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方案,可改善患儿下肢肌群痉挛症状,强化其步行与站立功能,且操作简单,患儿耐受性高,值得推广。
痉挛型脑瘫;脑功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范畴,临床多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研究显示,>80%的脑瘫患儿可能由于下肢痉挛引起站立及步行障碍等问题[1]。痉挛主要是人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阳性特征表现,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上升、合并腱反射亢进为临床特征。阴性特征表现则包括感觉障碍、选择性运动控制能力障碍、肌无力及肌肉力量非均衡等[2]。近期研究报道证实,采取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痉挛症状,提升患儿的运动能力及肌肉功能[3-4]。我院对收治的60例患儿展开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5],GMFCS分级为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出生时间36~60个月,平均(46.2±5.5)月;GMFCS分级:Ⅰ级18例,Ⅱ级12例;脑瘫类型:偏瘫12例,双瘫18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出生时间35~62个月,平均(45.9±5.7)月;GMFC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3例;脑瘫类型:偏瘫13例,双瘫17例。2组年龄、出生时间、GMFCS分级及脑瘫类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方案。由专业治疗师作康复治疗,0.5 h/次,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累计30次。后做家庭康复训练,每日均行患肢负重训练(患肢下蹲、站立训练),时间10 min,10次/d,并做下肢平衡训练,辅助使用跑步机与踏步器,10 min/次,随后做步行与站立训练,时间20 min,并进行上下台阶训练,时间10 min。并对患侧臀大肌、股四头肌行抗阻力训练与力量训练,共训练4组,10次/组,每组间隔1 min。后做痉挛肌群牵伸训练,时间5 min。累计训练6周,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运动量。观察组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方案。采用痉挛肌治疗仪,将A路输出的4个电极放于拮抗肌肌腹处,做电刺激处理,设定频率1 Hz,采用连续输出模式,脉宽设定为0.3 ms,取双向非对称方波,以患儿肌肉显著收缩为宜。20 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
1.3 评价指标 采取CSS量表[6]评估患儿下肢痉挛的恢复情况,包括跟腱反射、踝拓屈肌群张力与踝阵挛三项,共16分。无痉挛:0~7分;轻度痉挛:8~9分;中度痉挛:10~12分;重度痉挛:13~16分。同时采取GMFCS量表[7]评估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改善情况,分值越高,提示患儿患肢功能改善越明显。
2 结果
2.1 2组CS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2组痉挛综合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C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CS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2.2 2组GMFCS量表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GMFC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GMFC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GMFCS量表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瘫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范畴,以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合并癫痫、感觉功能异常、行为异常及智力低下表现,对其正常成长发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8]。痉挛型脑瘫属于脑瘫中的特殊类型,以肌张力上升、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下肢分离运动异常为主要特点,对患儿翻身、支撑、站立运动、步行及坐立等运动功能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9]。目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重点主要在于调节患儿身体功能与结构,改善患肢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纠正其痉挛症状,以强化活动能力,优化生活质量。
研究提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方案,可促进患儿肌力的恢复,缩短其站立及步行功能恢复时间,并解除患儿的下肢痉挛表现[10]。脑功能障碍治疗仪为电疗与磁疗的结合体,磁疗主要以临床脑病学、磁生物学、脑生理学为指导,通过输出特定规律交变电磁场,作用于患者脑部及神经元,改善脑组织病灶区域微循环,强化组织修复能力。电疗则主要通过对患儿小脑顶核作电刺激,以改善脑部循环,扩张脑血管,保护重要神经源性神经,刺激肢体作主动运动,并改善患儿神经传导功能,强化肌张力,并促进患儿神经功能及患肢功能的恢复[11]。
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6周、12周及24周后,观察组CSS量表及GMFC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其干预机制: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通常导致牵张反射亢进,在对患儿痉挛肌作电刺激时,引起肌肉强烈收缩,为避免剧烈收缩造成的肌肉损伤,人体高尔基感受器被兴奋,信号传入脊髓,经神经元传输至前角细胞,反射性抑制痉挛,并强化痉挛肌群的突触前抑制,松弛痉挛肌,并达到改善痉挛的目的[12]。
综上所述,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方案,可明显改善患儿下肢肌群痉挛表现,强化其步行与站立功能,且脑功能障碍治疗仪,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患儿耐受性高,值得推广。
[1] 徐开寿,何璐,李金玲,等.经皮电神经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564-567.
[2] 颜华,张惠佳,李惠枝,等.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偏瘫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86-989.
[3] 王实,周成梅,张春香,等.激光氧液加东莨菪碱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10):695-696.
[4] 高晶,岳虹霓,毛红梅,等.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42-45.
[5] 郑雪芝.脑瘫患儿系统护理的康复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135-136.
[6] 张冬青,郭洪科,刘莎莎,等.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矫形外科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8):747-750.
[7] 王媛.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H反射变化及其评价肢体痉挛的可靠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66-867;892.
[8] 温元强,董小丽,孔勉,等.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 293-1 294.
[9] 易忠民,陈晓红,汪捷峰,等.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 568-1 569.
[10] 谭红香,徐开寿,何璐,等.肉毒毒素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12(6):433-435.
[11] 王升强,梁伟雄,黄钢花,等.针刺锥体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11,36(3):215-219.
[12] 袁俊英,董辉,曾宪旭,等.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0):1 578-1 582.
(收稿2015-09-10)
R742.3
B
1673-5110(2016)19-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