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2016-11-29汪倩
汪 倩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苏州 215004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汪 倩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苏州 21500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的受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以及不同面积与分型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脑梗死病情越重,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能够有效提示患者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急性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引发一系列脑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证明,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纤维蛋白原(FIB)都是急性期炎性症状的反应蛋白,血清2个指标的升高均是引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证实,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均与脑梗死的发病与发展有相关性[2]。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与FIB进行分析,探讨炎性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05—2014-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均在入院后经MRI或(和)颅脑CT影像学诊断以及详细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排除心、肾、肝、肺等重要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者,排除1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者。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56~79(63.9±4.2)岁;轻度脑梗死患者34例,中度14例,重度12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受检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7~78(64.1±3.9)岁。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方法 入选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清晨,健康体检者在体检当日清晨,抽取5 mL空腹外周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处理5 min后静置,分离出血清后-20 ℃保存待测。2组受检者hs-CRP检测仪器选择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仪器配套的超敏C反应蛋白试剂,FIB检测方法选择免疫比浊法。
1.3 分型标准[4]选取患者均在入院后行MRI与CT检查,根据结果依据梗死的病灶尺寸进行区分:大梗死灶为累及部位2个且病灶直径>3.0 cm;小梗死灶为病灶直径1.5~3.0 cm;腔隙性梗死灶直径<1.5 cm。同时进行脑组织缺损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分型,重度为31~45分,中度16~30分,轻度0~15分。
2 结果
2.1 2组血清hs-CRP与FIB水平对比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清hs-CRP与FIB水平比较
2.2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hs-CRP与FIB水平比较 中度脑梗死与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患者(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P<0.05)。见表2。
2.3 不同梗死面积患者hs-CRP与FIB水平比较 大面积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血清hs-CRP与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见表3。
表2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hs-CRP与FIB水平比较
注:相比轻度脑梗死,*P<0.05;相比中度脑梗死,△P<0.05
表3 不同梗死面积患者hs-CRP与FIB水平比较
注:相比腔隙性脑梗死,*P<0.05;相比小面积脑梗死,△P<0.05
3 讨论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引发脑动脉血流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导致脑血流中断的原因主要有动脉血栓形成、栓塞、动脉壁外受压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2010年AHA/ASA提出了脑卒中的新定义:“伴急性梗死的局灶性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发作导致一过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6]。按病理机制可将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等类型。近年来很多研究证明,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已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7]。
超敏C反应蛋白是机体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能够用于检测动脉血管的微小损害,不但能够敏感反映动脉管壁的微小炎症,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证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血管炎症反应的全过程均有直接作用[8]。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激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补体机制,大量生成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血管的受损细胞膜上不断黏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很多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受损与炎性反应相关[9]。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证明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指标。而在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中度与轻度脑梗死患者,而中度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证明脑梗死病情越严重,超敏C反应蛋白在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越高,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发展的标识性指标。不同面积病灶患者的检测结果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与腔隙性脑梗死,小面积脑梗死则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表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病灶的面积呈正相关。
纤维蛋白原是肝细胞合成的非特异性应激蛋白,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分子量比较大,能够受到凝血酶的凝固作用而产生网状的纤维蛋白。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升高,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明显的损害。临床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原[10]。纤维蛋白原能够刺激肝细胞生成刺激因子,同时加速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向动脉内膜迁移;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的纤维蛋白,在动脉内膜中不断沉积,提高动脉内膜的通透性,方便脂质物质的沉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能够直接进入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位置,转化为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或纤维蛋白,连接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吸附更多的纤维蛋白原,加速动脉的粥样硬化过程。本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病情程度越严重、脑梗死面积越大,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证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中,纤维蛋白原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而同时血清中的含量也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均能够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还与病情发展与病灶大小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 江显萍,陈建华,吴大鸿,等.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12):3 258-3 260.
[2] 胡玲玲,顾俊泉.血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微循环,2007,11(4):259-261.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杨青松,王遂山,张颖,等.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34-35.
[5] 龙璐,陶亚,王堃,等.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5):599-601.
[6] 张国平,王莉莉,王海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1):54-56.
[7] 唐萍,王斌,何丽华,等.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关系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2(15):2 045-2 046.
[8] 方志荣,房林燕,段冬云,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内科,2014,9(5):523-525.
[9] 戴宏武,陆通安.血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4,2(6):355-356.
[10] 江显萍,陈建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贵州医药,2012,36(4):312-314.
(收稿2015-09-25)
R743.33
B
1673-5110(2016)19-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