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IMP-1及MMP-9水平的影响
2016-11-29索金秋
刘 莉 索金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配液中心 沈阳 110004
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IMP-1及MMP-9水平的影响
刘 莉 索金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配液中心 沈阳 110004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奥拉西坦口服治疗,800 mg/次,3次/d,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2组巴氏指数(BI)评分,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TIMP-1、MMP-9水平。结果 2组治疗3周后BI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TIMP-1、MMP-9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 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血清TIMP-1、MMP-9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高血压脑出血;奥拉西坦;TIMP-1;MMP-9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心血管内科中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发病率约25%,高发于50~70岁的群体,且男性多于女性,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1]。研究指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组织水肿有关[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奥拉西坦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TIMP-1、MMP-9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5-01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入院时均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诊断标准[3]。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1~79(65.32±3.25)岁;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52~78(66.32±4.02)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就诊时发病时间<24 h;(2)经CT或MRI检查确诊;(3)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配合本次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2)伴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3)一氧化碳中毒、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意识障碍者;(4)发病前有认识功能障碍和既往有奥拉西坦过敏史者;(5)不配合本次调查和中途退出调查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吸氧、降血压、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脑水肿以及积极抗感染、抗应激性溃疡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口服治疗,800 mg/次,3次/d,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记录2组巴氏指数(BI)评分[4],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IMP-1、MMP-9水平。
BI评分总分105分,分数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NIHSS评分总共11项目,其项目评分为0~2分或0~3分,计算总评分,分数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TIMP-1、MMP-9含量比较 2组治疗后血清TIMP-1、MMP-9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TIMP-1、MMP-9含量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心血管病,脑出血后会出现脑水肿,会进一步损伤机体神经,预后效果不佳,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6]。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虽然有效,但治疗效果欠佳,易留下后遗症[7]。
奥拉西坦又名脑复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丁酸衍生环状物,主要成分为奥拉西坦,临床主要用于脑损伤及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智能障碍以及记忆障碍。该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参与脑血液循环,作用于脑干部分胆碱能网状神经,激活网状神经活性,促进ATP合成酶的产生,并增加血液中ATP的合成量,促进ATP转化和机体内葡糖糖的分解和代谢,从而增加脑部的能量[8];此外,奥拉西坦还可以促进脑部蛋白质、凝脂以及RNA的合成,改善脑部血液微循环,加大脑部供血量,抑制脑部血小板的凝聚,提高脑皮层耐低氧能力,从而发挥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作用[9]。同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神经功能受到损害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谷氨酸会引起脑神经过度兴奋而死亡,加大脑出血范围[10]。奥拉西坦可以重新建立神经元之间的接头或突触,增强脑神经兴奋的耐受性,并逐渐恢复受损的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11]。
MMP-9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具有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动态平衡的作用,主要以酶原形式从胞内分泌到胞外[12]。机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血清MMP-9水平不高,但当有炎性因子与其结合时,会促进其表达,并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13],且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与MMP-9有明显相关性,且与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面积呈正相关[14]。本研究结果表明奥拉西坦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清TIMP-1、MMP-9水平,同时也说明血清TIMP-1、MMP-9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有关。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调节血清TIMP-1、MMP-9水平,促进早日康复,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辅助治疗药物。
[1] 张彦敏,邢淑芳,董新生,等.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对血浆TIMP-1、MMP-9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2(31):30-31.
[2] 张彦敏,申翠,邢淑芳,等.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TIMP-1和MMP-9水平的动态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5,22(6):884-886.
[3] 田学文,童秀甜,董曼丽,等.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2,9(13):24-26.
[4] 任玉红.奥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29-30.
[5] 齐洪武,王政刚,程建业,等.奥拉西坦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2):183-185.
[6] 齐洪武,王政刚,程建业,等.奥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8(2):102.
[7] 尹浩,游潮,李国平,等.奥拉西坦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2008,29(4):392-394.
[8] Sakamoto Y,Koga M,Yamagami H,et al.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fter intravenous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hyper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e stroke acute management with urgent risk-factor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udy[J].Stroke,2013,44(7):1 846-1 851.
[9] 武金华.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5):84-85.
[10] 刘冠云.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5):151-152.
[11] 郑松娜.70例奥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可行性[J].继续医学教育,2015,11(3):112-113.
[12] 谢云杰,刘兴波.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1(7):134-135.
[13] 许进昌.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理及外科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5):118-121.
[14] 郭新宇.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63-64.
(收稿2015-09-23)
R743.34
A
1673-5110(2016)19-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