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图腾崇拜中的审美
——试比较分析中国先秦与古希腊时期女性审美意识

2016-11-29岳君惠

人间 2016年14期
关键词:美的意识

岳君惠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原始图腾崇拜中的审美
——试比较分析中国先秦与古希腊时期女性审美意识

岳君惠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0)

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审美意识形成的源头,原始女性的形象的塑造已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摆脱纯粹动物性感官刺激愉悦,具有社会女性审美形象的出现,但这种审美意识也同样可以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审美意识中找到,但是两种女性审美意识属于不同种族,文化体系中,因此,在女性形象审美的表现形式方面存在迥异,本文是从女性原始审美形象的审美角度来比较分析中西方审美意识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从深层探寻中西审美意识的形成的异同的原因,最总视线中西方在女性审美原则上的相互沟通,理解与互补。

女性形象;审美意识;原始图腾

原始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界是浑然不分的,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尚不能被人认识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始人却把他们看作包含神秘的目的和意图的。审美形象的塑造却在不自觉地状况下被塑造出来,也是图腾崇拜中女性形象的产生的物质依据。

一、图腾中的女性形象的相似

在中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史前时期,原始图腾崇拜中女性形象都呈现在刻画与雕刻的岩石画和雕像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识正是体现出原始社会早期先民们朴素的审美意识对于美的追求,也体现原始先民通过想象体验到得自然中各种神秘力量的崇拜与敬畏,这是原始先民的审美心理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现象成为原始图腾崇拜的审美特质的萌芽。

弗雷泽《图腾观与外婚制度》(1910)中写到:“图腾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图腾保护他们,而人们则以各种方式来表示对它的崇拜。”氏族部落形成以及对周围恐怖感,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当人们不能解释人类繁衍道理,以及为什么女始祖会生下全体氏族成员,于是就想象出他们的女始祖是与动物或植物相交之后而生育,因而便认为他们是那种植物或动物的后代,那种动物或植物就是他们氏族的祖先保护者或象征即图腾。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西王母,旱魃为代表的恐怖女神形象;一是以女娲为代表的善良女神的形象。根据袁珂校注的《山海经》描述的:“他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戴发蓬胜,是司天之后及五残。”这是早期西王母作为女性形象的外貌审美形态。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史前神话中记载的我国女性形象并不具有审美意味,缺乏审美形式的优美,大都以狞厉,丑陋甚至怪诞的形象示人。近年来,出土的一些史前的女性形象雕像亦是如此。如1974—1978年青海乐都考古出土的一件人像彩陶壶,在其表上绘有一个裸体女像,另外1979—1982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中发掘出土的红陶女塑像等反映人对自己形体美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原始社会时期女性形象作为“生殖崇拜”的审美意识的历史事实。所以不仅神话传说中能找到一些踪迹,而且出土的原始雕像也突出女性丰满肥硕,突出生殖美学特征。因此,半人半兽的女性形象,成为原始社会原型女性的基本状态。

而西方史前人物形象也包含两种:一是圆雕浮雕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裸体雕塑;另一种是神人同形的形象,大部分是岩画。就女性形象来说,有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女性雕塑在被发现时其雕刻面都翻倒在地而与土地接触,其他的一些雕像如雕有怀孕母兽石板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翻倒在地。这种有关“丰产女神”,“地母神”的信仰崇拜,是原始前民们图腾崇拜中所设计出最普遍和最早的女性形象。

二、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异

“味”如同滋味一样本指各种各样的口食之味。当“味”引入审美体验中便仅指获得的快感。“以味为美”的思想首先在《说文解字》中得到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可见在古代“美”是直接与味觉快感对象加以训释的。味美,不仅指味觉的快感的对象,也可指其他的感官对象。如《诗 陈凤 泽波》:“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用味比况听觉美,古代中国人认为美的对象主要是感觉官能方面是他们感觉生存的意义具有使日常生活生机勃勃的那种事物。日本学者竺原仲二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一书中考证而出。古代人把美用作味故也是触觉快感对象。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虽然也存在以感官为主的女性形象,但其美感不同于普通的生理快感,美也不是一般的快感对象。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强调了这一点“与美关系密切的感官是听觉和视觉,我们只说景色美和声音美,却不把形容词放在其他感官的对象上去。”在西方早期艺术中都注重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如西方人多塑造一些高大雄伟的人像来通过视觉体现人物形象产生审美心理体验。雕刻艺术上多体现人物形象动态,绘画造型精美,绘画装饰起来的陶瓶都体现了希腊人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以视觉为美的美学欣赏所形成的艺术萌芽发端。

在先秦时期,女性形象发生了改变,一是母神形象转化为少女形象。尽管象征生殖功能的半人半兽的大母神的形象作为审美主体粗糙简陋不具有美感形式,但到了夏商时期,出现注重形体美的少女形象成为美的符号象征并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如《卫风 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裘衣,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在言硕人的高大,再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描述庄姜的美貌,由此可见,神话中狞厉丑陋的女性形象已经逐渐消退而出现的是注重外在形式美的少女形象。其二,由外在形式感性美过渡到追求内在道德美。夏商时期人们开始注重道德内涵女性形象为美和善的复杂统一体。比如《郑风 野有蔓草》美人则“清扬婉兮”即表现女子温婉贤淑的仁美。由此可见,对女性形象审美原则不再局限于外在形式美感而更加注重伦理道德之美。

西方社会则相反,西方把美理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存在物。美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种美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个雕塑作品综合呈现出来的。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一双手,一张面孔,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它只是永恒的自在,以形式的整体性显示美的体验,因此,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注重感官美以外的整体获得的美的体验即所谓的快感。艺术创造的女性形象不仅以感性的美为主,而且更注重美的本质特征即“理性美所带来的愉悦性”。西方人注重理性美的原则下塑造形态各异的形象,把审美的对象由关注人本身超越自然的力量以外的其他客观世界的现象。西方古代人不

仅通过一些裸体女性雕塑展示人的内在美与力量的夸张的生命力,而且通过手臂与身体的位置,面部表情的刻画,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分配,都展示女性外在形体美感。综上可知,西方希腊人由理性美向追求外在形式美的过渡的审美原则对以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原则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三、女性形象相似的根源

为什么东西方古代时期通过神话创造出女性形象来表现对原始自然生产规律的敬畏和崇拜呢?首先从原始思维来看,对于混沌模糊的原型和神秘的物质意象是原始先民特有的一种近似儿童的心理状态。对于自然和人类还未截然分开,于是将自身的属性移到自然客体上使人与自然浑然不分,达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合理解释与理解,这是中西方原始深化思维普遍性的规律。另外,根据诺依曼的观点,实质上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识体现女性深处无意识欲望。他认为,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原始意象,大母神尽管呈现出“无意识的匿名状态”但由于他在本质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母权状况和原型女性”的基本生存状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人们的审美体验。创造出怪诞的女性形象是由原始集体共同心理体验作用的结果。

其次,社会生产力结构相似性造成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实践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在面对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去理性的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运用幻想的手段创造出神话形象去解释人类。

四、女性形象相异的根源

首先,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地理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有密切关系,中国处于农业大国的生产方式,内陆沿河的农业生产环境,先民们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而西方古希腊属于海洋性国家,辽阔无际的大海使西方人的审美意识中具有冒险主义精神,充满理性与力量。由此形成天人分离的文化心态。其次,社会基础及国家结构不同。中国社会政治体制讲究血缘宗法统治的特点,中国政治权势决定审美意识的发展有利于自我巩固统治的需要,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分化和财富的聚集的重要基础。而古希腊罗马作为城邦制国家,土地所有权与公民权以及政治权是相结合的,社会基础是为了追求财富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活动与航海贸易。

通过分析中西方原始审美意识的相似性,发现人类共同的审美思维方式的一致性,对自然的恐惧感,再分析其不同之处,发现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早期先民的不同的审美性表现方式,不同的社会状况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审美风格,对于了解和认识不同种族审美意识,互相交流与认识,从而达到互补的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2]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 中华书局 2013版

[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版

[4]H 马丁《里 洛克梭鲁时期雕刻》 载《古代》 1929

[5]北京大学哲学没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 商务印书馆1982版

J523

A

1671-864X(2016)05-0266-02

岳君惠(1991-06),性别:女,籍贯:河南省安阳市,职称:青海民族大学,文艺学专业,2015级,研究方向:中国审美文化。

猜你喜欢

美的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