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与诉求:浪漫主义的现时境遇
——从20世纪关于浪漫主义的著作谈起

2016-11-29袁宪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人间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思想史境遇罗素

袁宪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对抗与诉求:浪漫主义的现时境遇
——从20世纪关于浪漫主义的著作谈起

袁宪凯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225)

20世纪的社会心理对于浪漫主义的存在一直怀有激烈的对抗意识,但在更深一层的思考之下会发现,主导20世纪的社会心理从根本上却是对于浪漫主义的强烈诉求,罗素,海德格尔,卡尔·施米特.,伯林等等哲学家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构成了对于现代浪漫主义的经典解读,也为浪漫主义的现时境遇做了深刻启示。

浪漫主义;对抗;解读;诉求

罗兰·斯特龙伯格在其《西方现代思想史》中,详尽的介绍了浪漫主义在上世纪的境遇。

在20实际中,整个社会的心理结构在表面上是延续着19世纪反浪漫主义的诉求,对于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及其政治主张均报以强烈抵抗的姿态。其所导致的是,百年之间几乎都有“浪漫”的基调无缘。科技的进步,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以及各个局部战争的爆发,环境恶化,极权主义的存在等等都让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转向现实,他们感受到种种态势都让自己处在反浪漫的深渊之中。如《现代西方思想史》中所言“只需在战壕里待上一周,就会剔除那些残存的对战争的浪漫的想法”①,“像大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那样的几乎挺过整个战争的人对于战争的感受只有恐怖、遗憾、无聊。战争引发的浪漫情绪一去不返,战后时期人们一想到战争就深恶痛绝。”②战争其实并非灾难的起因,而真正的起因正是文明内部病灶的爆发。这种的对于人类、对于文明的反浪漫的描述和揭露几乎是整个20世纪前50年所有有名的思想的文本的主题。

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剖析这种社会心理,深入的窥探,我们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的简单。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有一本家喻户晓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书中有句话是这样讲“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对它也不得不考虑,而且他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自知的程度以上。”③上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伯林说“欧洲历史上由浪漫主义带来的第三次大转折全面改写了西方世界的历史,我们称为浪漫主义的运动使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学发生的转型,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深刻得多”④。在罗素和伯林等人的思想来看,这证实了浪漫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的人们的心中,与此同时,他们的看法也包含着对于浪漫主义的不同的理解。罗素关注的是“情感方式”,伯林说的是“价值范式”。从他们的立论依据和其现实观察的对应来看,他们的判断都是不可推翻的。另外另一位哲学家施密特的见解也颇有力度,他从“趣味类型”的角度解读其所观照的浪漫主义,他说,按照法国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浪漫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浪漫就是感动于日常而无害于他人的真实生活场景。在谈到浪漫主义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时,伯林说,存在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后继形式。如果相信此种论述,就同时可以认定:当今正在改写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正是浪漫主义的新生儿子。人们说福柯骨子里是浪漫主义者。实际上除了福柯之外,还有德里达、利奥塔、德勒兹等。

我们还可以从黑格尔哲学系统的背景层面来证明20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存在性是隐含在反浪漫主义运动的逻辑之中的。我们熟知的《存在与时间》等著述之所以在整个20 世纪对浪漫主义的蔑视和仇恨实质上正是因为浪漫主义顽强存在的缘故。排斥、

原因是被排斥的东西在场,是因为它正在阻碍期待之物的出现。只要仍旧有排斥,被排斥之物就仍然在场。只有到排斥本身消失,被排斥之物才算是真正被排斥掉了。被排斥物就包含在“排斥行为”之中。排斥的幅度、深度、方式、路径、机制实际上都受制于被排斥物。20世纪的思想家之所以要颠覆浪漫主义恰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正活跃着浪漫主义的基因。颠覆的干劲越大,颠覆的程度越深,说明潜在的浪漫之魂越活跃,隐藏的层面越深刻。这种逻辑辩证从理性上开辟了对20世纪反浪漫主义运动逆向解读的合理空间,在更进一步的层面为我们证明了浪漫主义坚实的存在于20世纪以及当今社会。

综上来看,浪漫主义并未在科技霸政、极权政权以及各种危机恐惧中消亡,而是在一种坚实的各个哲学家解读的基础上存在于20世纪以及当今社会。在当下,浪漫主义也并非一元化,对于浪漫现象和浪漫主义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姿态,而这也是在在后现代语境的社会中正常存在的。在各种对于浪漫主义的释义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此启发:浪漫主义一词所具有的多义性决定了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不能仅凭一家之言;其次对于当下浪漫主义的理解需要具有更为开放的视野,随时留意浪漫主义与浪漫精神的内涵及其延伸;再次浪漫主义要求我们在理性地审视它的时候,更多地注意它的非理性特征。最后在理解浪漫主义现实境遇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另一种启示:应该更多地从否定性上理解浪漫主义,历史常有逻辑的支撑的,我们应该更多的从逻辑悖反的角度来解读浪漫主义。逻辑上的悖反不仅是从内在机制上映证了罗素、伯林诸人所描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从理性上开辟了对20 世纪反浪漫主义运动逆向解读的合理空间。它从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说明了浪漫主义在20 世纪和当今社会中的存在是不容怀疑、不容轻视的事实。

注解:

①[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432页

②[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433页

③[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12页

④[英]以赛亚·伯林.现实感(潘荣荣,林茂译)[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191页

[1][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M].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5.

[2][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冯克利,刘锋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英]以赛亚·伯林.现实感(潘荣荣,林茂译)[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H315.9

A

1671-864X(2016)05-0287-01

袁宪凯(1992-)男,汉族,四川成都,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专业: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批评与理论研究,学号2014221050012。

猜你喜欢

思想史境遇罗素
“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特点
高屋建瓴洞幽察微
——《中国管理思想史》评析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境遇”抑或“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