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导向”助推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民族地区本科高校为例
2016-11-29陈玉婷
陈玉婷
(河池学院学生工作部,广西 宜州 546300)
以“三个导向”助推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民族地区本科高校为例
陈玉婷
(河池学院学生工作部,广西 宜州546300)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历史学作为传统专业,面临转型压力,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要以需求、目标、问题三方面为导向,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专业;三个导向;转型发展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当前部分地方性高校面临转型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需要创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极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发展,教育部针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制订了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文科专业面临严峻挑战,其专业在社会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解决传统与创新问题转化三个方面,需要进行整体性思考。
一、目前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目前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模式在历史与现实方面出现矛盾,且阻碍了转型发展。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晰。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个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结合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传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这一目标设置导致历史学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注重理论教学。“灌输式”教学对历史进行抽象化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学生接受抽象化的历史教学,对历史认识不够深刻,难以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规律,更无法在现实社会中运用历史学知识。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与当地经济社会、创新实践脱节,这直接导致历史学专业的招生难、就业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发生。
2.教学实践环节单一。教学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互贯穿联系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校民族地区本科院校虽然注重对历史专业的教学实践,但是也暴露了其弊端——教学实践单一性。相对于其他文科专业,如新闻传媒、汉语言文学等,历史学专业教学实践表现为“一边倒”,单一的以教学实习为主,这也是唯一的教学实习形式。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一种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专业学生从受众者成为授众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这种角色的转变临时性强,持续时间短,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单一。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能做到较好的融会贯通。
3.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历史教学注重理论
知识传授,对学生进行通史、史学史、史学概论和史学理论、历史文选、中学历史教学法等必修课为主,部分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这些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表现出专业口径窄的弊端。近年历史专业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历史学术人才及历史教育者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再局限于学术、师范领域,需要另辟蹊径。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一是,深刻地把握历史,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确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史学由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2],在现实社会中,历史学是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和积极影响,随时代变化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发展变化和多种多样的。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脱离了历史学的现实功能,导致学生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以“三个导向”为思路,助力历史学应用型改革
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实质性意义。《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民族地区本科院校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三个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民族地区本科院校改革的具体措施。
1.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历史学的现实功能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指导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立足地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扭转历史学专业“学术型”、“师范类”传统观念,拓宽历史学专业就业口径。以河池学院为例,是广西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河池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旅游是本地区重要经济发展之一。河池学院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河池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把历史学与地方史、民族学、旅游学、博物馆学等专业紧密结合,为河池旅游业、民族博物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等企业、单位培养人才。
2.坚持目标为导向,协同推进。《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转型的责任在地方。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统筹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制定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区域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在实际转型过程中,需要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通过把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办学、合作治理,实现校企合作。历史学专业方面,除了要加强与中学建立合作联系之外,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拓宽毕业生就业口径,需要加强与当地旅游业、民族局相关部门、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之间的联系,与之实行共同组建教育体系,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从经费、项目和资源等在历史专业的聚集,合作推动历史学专业转型发展。
3.坚持问题为导向,创新发展。积极融入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技术创新基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积累。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关联。在产教融合的前提下,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基础,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在历史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特别是在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当地行业、企业培养对口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和机会,从而提高历史学专业的现实活力。
历史学专业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教育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是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能够引发深刻的观念变革和理念创新,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看,又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以“三个导向”思路助推历史学专业进行转型发展,全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能力。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改革,既要扎实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历史学人才,扩大历史学专业发展空间。
[1]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2]赵金辉.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3年9月.
[3]杨吉兴、宋克慧、张俭、姜又春、贺达江.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 怀化学院学报,2 0 1 2年1 2月.
[4]刘春香.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16期.
[5]沈一民. 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6]闫豫. 民族院校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7]郑娅. 民族院校专业改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8]刘敏、程丽云. 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7期.
G642
A
1671-864X(2016)05-0126-02
陈玉婷(1987-),女,广西桂林人,考古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考古、区域考古。
河池学院2 0 1 6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6EB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