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百年学校体育话语流变的审视
2016-11-29范叶飞吴鲁梁龙建新
范叶飞,吴鲁梁,谢 军,龙建新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我国百年学校体育话语流变的审视
范叶飞,吴鲁梁,谢 军,龙建新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从词源上讲,话语一词源于英文的“discourse”,意为“论述、语篇、正式的讨论”等意思。因此,从学术意义上讲,话语最初属于语言学范畴,代表着“客观存在着的言语的成果”。话语的流变更迭可以映射出社会发展的脉络,每个时代都有着特定的话语,并决定该时代话语言说方式、时代知识生产的方式。正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说:话语是一扇窗户,只要你愿意,就能通过这些窗户理解事物、“看见”事物。话语分析,顾名思义,是对那些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按照怎样的规则被说出、被传播的过程加以分析。运用话语和话语分析理论对我国百年学校体育发展进行观照,能够让我们明晰在什么样的外在、内在动力推动下学校体育才能向前发展,在这些动力作用下学校体育本身的理念和目标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发展又是怎样反作用于社会。这为我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学校体育发展解读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1 清末民国时期学校体育话语审视(1902—1949)
1.1 军国民话语的盛行(1902—1918)
1902—1918年间,我国学校教育经历了寅卯学制时期和壬子癸丑学制时期。寅卯学制时期主要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等官方章程。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主要颁发了《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壬子癸丑学制》等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寅卯学制时期颁布的重要官方章程,是典型的官方话语文本,其最初是效仿日本学制改编而来,体现出对日本的效仿和移植,从话语内核来分析,体现出“中体西用”的价值观念。其中规定各类学堂均需开设体操课,其中对体操课规定学制为4年,主要教学内容为“兵式体操”,此章程沿用至1911年,期间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较为强烈。
1912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华民国第一个教育制度——“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基本沿袭了清末的体操课程,仍以体操或者兵操为主,但不同之处在于学制中“女子”“女生”的词频出现较多,在当时的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广东女子体育学校、上海爱国女学体育科、两江女子师范学校、东南女子师范学校等以专门培养女子体育教育的学校。壬子癸丑学制中多次提到“3个小时”,可见对学生参加体育的课时数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考虑到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提到“女生中学校免课兵式体操”,这大大体现了学校体育科学化理念的发展。
1.2 自然主义话语的出现(1919—1936)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此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受到了实用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其中正式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首次提出教学内容为游戏、田径、球类等运动,由此标志着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人们开始围绕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体育的教育价值。
国民政府创立初期,颁布了一系列体育方面的法规,并对《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选取了3次重要修改进行话语分析,其中“体格”“身心发育健全”“娱乐”等词汇出现频率较多,因此可以发现此时期学校体育的变革出现较多自然主义话语。
1.3 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1937—1949)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存亡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的体育话语兴起,如1940年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体育试试方案》就提出“训练生活上及国防上的基本技能”。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小学法》中提出“小学课程内容以抗战为中心……,为适应抗战,进行军事训练”。毛泽东在1942年9月给《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叶剑英在《加强体力》一文中指出,“提倡体力,是革命干部不可分离的工作”。这些体育话语都强调学校体育是为了打垮日本帝国主义,指明是为抗战而服务。这时期确立了体育思想的民族化、军事化,指出学校体育在国家、民族兴衰中的重要地位。
2 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话语审视(1949—1976)
2.1 渐微的自然主义话语(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思想逐渐摒弃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转向全面学习苏联。1950年8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其中包括3个部分:体育教学目的、教材纲要和教学要点。这是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雏形,对体育教育的正规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由此标志着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建立。《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共提到4项任务,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培养体育兴趣、提高政治4项价值,涉及到技能、认知和情感3个方面,从而进一步阐释说明了学校体育在本时期的主要选择,为体育的功能价值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以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2.2 主导的增强体质话语(1958—1965)
1958年10月国家体委颁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该政策的颁布对改善学生体制、促进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该条例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地区差异等因素,用统一的军人标准进行要求,偏离了学校体育的主旨思想,容易出现学生猝死事故。有鉴于此,1961年,在不断反思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国家体委颁布了第二部中学体育大纲。通过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的学校体育话语,发现体育课程的价值,强调培养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而为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服务。相比以往的体育课程目的和要求,在强调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体价值进行了肯定,提倡上好体育课,这跟当时大部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的大背景有着直接关系,从而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体现出了学校体育观念的进步。
2.3 强势的体育为政治话语(1966—1976)
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话语主要呈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以这一时期延边大学学报发表的《学校体育工作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汪清县百草沟二小学体育活动调查》一文为例,文中提到了“学校体育工作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联系起来”“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体育阵地”“端正路线、加强领导”等话语。此时的学校体育话语主要是以培养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为导向,在“教育革命”的背景下,首要目标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基本纲领,突出学校体育的政治服务功能。
3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话语审视
3.1 学校体育的政治话语弱化(1977—1992)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提出学校体育的三大任务:“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此次修改,在确立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学校体育与“生活”“终身锻炼”“心理”的思想,大大弱化了学校体育的政治工具需要,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念改变较大。
3.2 素质教育话语的流行(1993—2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学生体质有所增强,但同时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如学生肥胖问题、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脆弱问题等。在这一情况下,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新的大纲从人的本质出发,增加了人文关怀,强调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有着全新的作用。
3.3 多元性话语的涌现(2001—2016)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围绕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2000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指出体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6年,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委员的陈至立在《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一文中,重点提到“健康第一”的理念,提出“学校体育工作是今后一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向着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发展个性、促进社会化、满足个人生活娱乐需求等多维方向发展,由此出现了“复合型、多元化的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
4 结 语
经过对我国学校体育话语百年变迁的审视和反思,可以发现学校体育话语受到社会主导意识的支配,与时代相融合,学校体育话语传递着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它在社会关系的作用之下,带着明显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学校体育话语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我们需要结合当下的学校体育现状不断批判和反思我国当下的学校体育话语,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发展。
[ 1 ]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2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资料[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 3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G812.0
A
1674-151X(2016)12-047-03
2016-10-27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4)规划项目(编号:14TY08)。
范叶飞,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