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与?发挥

2016-11-28侯代忠周优军

求知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侯代忠+周优军

摘 要: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的颁布,吹响了我国素质教育前进的号角。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出发,从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关注学生的再创造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学生主体

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有序推进,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从观念、方法和角色上进行转变,实现从过去的问答式和讲解式教学方式向多样化集成教学手段进行转化,逐步形成“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过程[2]。

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必须实施高层次、高质量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通过“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3],才能培养学生能动地、创造性的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习主动权的有效转移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告诉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告诉学生是什么、该怎么做,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和生硬地接受,“教师期望学生按照自己在教案中的设想回答问题,学生若不能回答,教师就努力朝“既定目标”引导”[4],这样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得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

1.教师不恰当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思维的禁锢

教师自身的态度和情感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和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些教师把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异想称之为“节外生枝”“瞎搅和”,他们心中“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教案,而不是被之拖延和影响,这无形中禁锢和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此外,简单地用“对”或“不对”来评判学生的口答或板演,甚至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为了追求自己的“教学效果”,便说“回答很好”而不予具体评价等,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和学生主体存在的忽视。

2.学生主体自主活动和学生主体间活动的缺失与失控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学生的参与意愿和主动程度,而学生的课堂参与通常不是自发的。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定位,强化了教师“教”的活动,怕讲得不够细致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灌”,剥夺了学生思考质疑、自由讨论和自己实践的权利。

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相反,“放鸭式”教学则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失控表现,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只求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在学习时间和方式上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正确掌控,无法做到收放自如,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学习主体形式化倾向严重

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徒有形式,并没有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5];有的老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粗浅,课堂上热衷于频繁地使用粗浅而缺乏深度的提问来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假象,提问随意且仅满足于师问生答,对学生的发现和思考全然不顾,甚至对学生超出教师预设的不同意见严加批评或是禁止,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定了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的思维习惯;而有的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气氛积极而热闹,但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就立刻寂静下来,回答的是常见的、少数的几个学生,这是教师为“成功”完成教学计划而长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行为,忽视了其他学生作为群体中一员的平等性,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并获得成功感,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形成了“惰性”,从学习的主体退化为被动的服从。此外,如学生指导、课内阅读、练习等缺乏实效性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形式化的表现所在。

二、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保障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二者都强调学习者思维活动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高级的心理活动的介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6],教与学是互相矛盾的统一体,学生的学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与制约的作用。教师的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环境,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后的思维活动中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率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跟不上当前新课标下教学形式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时间存在着差距,并且“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差生将会不断产生,而且,他们与好学生、甚至与中等生的差距还会不断加大、加深”[7],华应龙老师认为“理想的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式的,只有老师的大气,才能真诚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拓展心灵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摆正师生关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向“帮助者、询问者、引导者”过渡,通过教师课堂权威的内化和亲和力的提升,保持愉悦和善的情感,以谦虚态度灵活转变自身的角色,从学生个体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着手,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大胆发言,共同营造和谐、积极、平等的课堂氛围,将知识的单向传递发展为多边交流、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与学生的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而真正实现学习主动权的转移。

2.设疑“诱”导,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赞可夫强调课堂教学要“留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8]。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情境”,提出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和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中,可先讲述“棋盘上的粮食”这一故事,并引导大家尝试按学习小组、小组、班级的人数来观察和探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进入研究者的角色,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再如问题:“一位物理学家在研究振动质子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时,得到y=sin(x+ )cos x,此时他遇到了麻烦,他不知如何求取x何值时,y得最大。请大家帮帮他。”这一问题情境将物理学中的事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使学生感到数学课鲜活而有趣,同时它又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心理倾向。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再创造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推进,课堂教学也由过去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转变[9],其重心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参与和知识的主动建构上,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方式要转换为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习的再创造,培养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时,以积极的心态调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或是结论,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取知识过程的美妙,激发出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的积极发挥。

1.鼓励发现和创新,陪同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火花的迸射和撞击。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和思维的幼稚,其自主学习中的发现可能是粗浅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的思维活跃而主动,在老师的鼓励、引导和点拨下,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作用,通过不停地尝试和积累,突破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学会严谨地思考和表达,实现探索性思维、分析性思维、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如“分数意义”一课中单位“1”的教学,可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作业本纸片进行对折和再次对折练习,让学生直观地去猜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等分),且每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表象,进而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和棉线段进行练习,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形成单位“1”的抽象概念。

2.鼓励合情推理,引领学生参与规律总结的全过程

合情推理是基于常识的推理形式,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规律的发现是依赖于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知和个人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合理使用联想、归纳、内比等方法进行猜想并尝试验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自觉提炼和进行归纳,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变换条件进行扩充,延续发现和猜想,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成就感和对学习充满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可设计三张投影片(如下文所示),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探索并发现公式的推导方法。

3.有效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的问题解决是新旧知识(技能)的同化的桥梁,是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12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只有有限的概念知识且缺乏类比迁移动机[10],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充分发挥已有的经验和自己的才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有的学生则是循规蹈矩、机械地思考,无法进行突破。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可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积极的、合理的假设、猜想和推理活动达成新旧经验、知识有机的融合,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和活力,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生的主体参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自由的、愉快的、全面地发展,逐步成长为具有创造力的学习主体,使得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人民教育,1998(1):11-14.

[2]叶 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教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3]裴娣娜.一个智慧型教师的教学改革探索——对华应龙数学教学特色的初步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 2008(20):8-10.

[4]刘国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J].中小学管理,2000(5):10-11.

[5]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教育评论,2006(6):46-48.

[6]王 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2001(2):39-43.

[7]曾 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8):42-45.

[8](苏联)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王栋昌.小学数学新课程与教学行为观的重建[J].辽宁教育,2012(17):52-54.

[10]喻 平.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16-20.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