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6-11-28沈菲菲

求知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沈菲菲

摘 要:在“微文化”盛行的时代,无“微”不至的多元文化传播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牢抓“微文化”话语权、构建校园“微文化”平台、巩固教育领导权三个方面对“微文化”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研究,探索提高培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切实把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权。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解读“微文化”

“微文化”的出现是基于一项基本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一个主要传播载体——网络即时通信媒介,它将社会多元文化以“浓缩”的形式通过“微渠道”快速泛传播。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微文化”,是指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即时通信媒介为支撑,将社会多元文化与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相结合,以小容量的微观形式在短时间内通过“微渠道”广泛传播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第一,主体的个性化和草根化。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上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微文化”带有浓厚的平民文化色彩,几乎人人都可以是“微文化”的代言人。

第二,内容的口语化和碎片化。“微文化”以简洁、精要的内容展现方式打碎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厚重性,甚至是严肃性,以微信息的方式将个性化的生活样态和人性化的文化风格展现在人们眼前。其口语化的表达,使得“微文化”具有亲切、随和、灵活的特点,更易于人们接受。

第三,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即时通信媒介和4G通信网络的发展让微信息的发布方便、快捷,也更易被人们即时接收。而点对点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使得微信息随着传播者的社交圈成网状扩散,这让“微文化”更具影响力。

二、“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多元化,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手机一世界”,在无“微”不至的今天,“微文化”以其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但也让非主流思想有机可乘,将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和不对称一一展现在高校大学生面前。西方文化借助“微文化”的泛传播大量涌入,并通过网络媒体评论、转发、点赞。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共同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一定影响。

2.文化内容碎片化,简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归结起来虽然只有二十四个字,但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微文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极大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片面;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出现思维惰性,使得大学生缺少对“三观”的深度思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的完整把握和理解。在“微文化”泛传播的形势下,如何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引导大学生对“三观”作深度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3.资源获取简易化,挑战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两课”开展为主要途径,虽然面对面授课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教育方式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微文化”传播平台上,大学生极易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的选取更是有着自己的主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多元价值观的判断和理解,严重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使其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弱化。可以看出,“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多元价值观信息的自由选择和理解,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三、“微文化”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1.抓牢“微文化”话语权,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微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质就是如何把握“微文化”话语主导权和舆论导向权的问题。因此,高校文化建设要把握时代脉搏,迅速占领“微文化”传播主阵地,主动构建“微文化”话语权,扩大文化主流声音在“微文化”领域的覆盖面,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入微”教育,在校园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主流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个人理想,尽可能地扩大“微文化”中主流文化的正能量影响力,有效降低“微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

2.构建校园“微文化”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BBS、QQ空间、微信、易信、微博、 易班、网络主播等“微文化”传播媒体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忽视“微文化”传播平台所产生的巨大传播作用。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校园“微文化”平台建设,打造多层级的“微文化”传播工作体系,提升平台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弘扬的覆盖面。此外,在校园“微文化”平台建设上,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关注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偏好和习惯,增加大学生在“微文化”传播平台中的情感体验,定时更新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深化教育力,切实避免“形象工程”。

3.巩固教育领导权,守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

在“微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不断弱化”,“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使得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减弱,大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多元文化信息资源来学习。但笔者认为,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要鼓励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微文化”传播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如开设“教育博客”“微课堂”等,实现教育“线上线下”双互动,使“线上教育”成为传统课堂教育有利的辅助,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不断巩固和扩大“微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权。

参考文献:

[1]陶东风.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4(3):4-5.

[2]罗媛媛.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论坛,2012(12):31-33.

猜你喜欢

微文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