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11-28广小利

中国市场 2016年41期
关键词: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广小利

[摘要]针对高职物流教育与物流产业脱节的现状,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突破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借鉴和效仿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办学经验,重构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对全面提高物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物流专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1.164

1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窘境

1.1 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专业课程态度的偏差

就物流专业学生而言,学校和用人单位在学生能力培养认识上存在差异,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要高于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却更加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且两者对学生专业能力认识的侧重点也不同。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对专业课程态度上也存在较大分歧。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物流课程是物流基础和物流信息管理,其次是仓储、运输、供应链和成本管理,再者才是配送、物流营销和采购等。学校则认为仓储、配送和运输管理三门课程最为重要,物流基础和物流信息管理次之,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等课程则不太重视。由此看来,要解决物流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学校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更多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

1.2 学科课程体系的阻碍

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实施过程来看,基本是普通教育的翻版。课程体系是以专业理论的内在联系为基础构建;课程模式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近几年,尽管职业教育全面推行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学科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仍习惯于从概念、特点和原理入手系统讲解学科知识,其间穿插一些案例分析、软件模拟、游戏等实训环节。即使其中涵盖了一些在实习场地或生产现场实践操作的技能知识,也由于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使远离职业环境的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知,从而感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对于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的物流专业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更是如此。

多数高职院校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前四个学期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学习之后,第五个学期安排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殊不知,到实践操作时学生对本不太精通的专业理论知识忘得所剩无几,花费大量时间用来进行简单的重复性技能训练,结果只能是为“动手”而动手。这种改良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模式和时间架构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质上并没有真正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观的影响。这就是调查显示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却学习效果仍不如预期的原因。问题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方式上,而不在于两者课时构成比例上。

1.3 考核评价方法的制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的考核(包含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试),仍主要沿用传统试卷测试。如被物流行业普遍认可的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虽然在《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考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或模拟方式,事实上,施测时技能部分考试仍是采用纸笔形式,且学术性内容占有比例很大。但是,这种偏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模式,较少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势必对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起到强化作用,偏离了职业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的初衷。

1.4 师资力量的匮乏

我国过去没有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近几年由于市场上物流人才需求缺口的增大,各类院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引起了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目前,多数物流教师是由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经济类专业转入的,可他们最多也只是参加过一些短训班,熟悉一些物流书籍,或听过一些物流课程,缺乏完整系统的物流专业知识。即使有极少数本专业高学历新进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物流行业实操环节,缺乏操作实践认识,事实上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需要。这必将制约物流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的实施。

2 现代学徒制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百所高职院校首批获批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突破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借鉴和效仿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办学经验,重构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3 现代学徒制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

3.1 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政府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因地制宜构建有利于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开展的补偿机制和服务体系,调动能满足学徒培训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与积极性,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如,英、澳等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国家,对参与办学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或直接进行经济资助。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更为普遍,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参与率高达91%。

基于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需求与岗位标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员要进行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等人才质量标准,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并结合学生个人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班”的学徒培养方案,使教学内容与培训内容均符合企业需求,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学徒培养。

3.2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充分发挥双主体育人的作用,基于物流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围绕职业领域和相应的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学生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对应的培训内容,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目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拓展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核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逐步完善形成对接产业紧密、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要使具有学生和学徒“双身份”的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并在三年学习期间循序渐进,逐步突出实践教学。第一学期主要安排公共课程和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在合适时间组织学生到遴选出的合作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由企业师傅向学生介绍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建立感性认知,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第二至第五学期,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逐渐加强校内实训和跟岗实习环节。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对学生进行物流专业技能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专业竞赛,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同时,使学生在与师傅的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等职业精神。最后一学期是“顶岗实习”,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与特长,安排具体顶岗实习岗位,并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监督和检查。

3.3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体现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结合,其成绩的考核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采用基于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来保证学徒培养的质量。建立课证融通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改革评价指标与考核内容及方式,建立校企“双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体系。培训结束、修满课程学分、考试合格、达到规定标准后,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3.4 注重师资团队的选拔培养

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是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与引进“双师型”教师,指派那些教学效果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相对成熟的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和企业实习指导,并将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企业应遴选那些技艺精湛、品德优良的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承担相应的学徒制教学任务。要制定带徒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

当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方式、考核评估体系,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参考文献:

[1]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2]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