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三三九条”规则
2016-11-28延永胜
延永胜
一、“三用”
1.用模式教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教学模式改革。从2012年开始,我校把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最重要抓手,先后推行了“语文四环节教学模式”“数学五步尝试教学模式”“英语四学模式”“科学四疑模式”,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范式”,同时也把教学模式改革作为一项刚性要求:要求教师只有主动验证发展的义务,没有诋毁排斥的权利,自觉转变角色,坚持实践探索,在尝试应用新模式的同时,不断发展新模式,使新模式更趋于完善,进而构建高效课堂。
2.用学案说话。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是传统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我逐渐体会到:最痛苦的学习是听别人讲,课堂上很多跟不上节奏的学生昏昏欲睡,都是因为教师“多嘴”。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要坚持用“学案”来代替自己的多讲多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型课堂才能形成。什么是“让学案说话”呢?就是使学案更具启发性和指导性;怎样才能“让学案说话”呢?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样学”。我觉得比教材更精细的学习材料就是学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并适度提示学生学习方法或学习技巧。
3.用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被视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的体会是:要实现课堂的高效,首先要建设高效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建设中,即使是细微的小问题,我都把它看作是大课题,如,小组组建、学生座位的安排、组规的形成、小组长的选用和培养、小组捆绑式评价、小组文化建设等,我都会认真研究。
二、“三亲”
1.教师要有亲和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尖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亲和力的关键语素是“亲”“和”两个字:“亲”为亲切、亲密、亲爱;“和”为和好、和谐、和睦,二者是因果关系。有教师的“亲”,有师生关系的“和”,才能形成强大的“力”。如何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师要爱学生,并用尊重和博爱来赢得学生的爱;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善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有自主、自由的权利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提高教学效益。
2.资源有亲切感。教学资源的范围非常广阔,我所提及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内容的选取、辅助材料的运用和教学形式的优化。亲切感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如,我校四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数对”时,将学生的座位专门从“餐桌式”改为“插秧式”,课堂上教师运用学生的座位巧妙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兴趣盎然,效果甚好。再如,在数学探究过程中,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规律,可以用最简单的例子探究最基本的规律,变大数为小数,变小数为整数,多设计坡度,这样可以为学生探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3.教学要亲近学生。传统教学中的讲台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讲解追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高效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演员。人们常用“教师走下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来描述高效课堂的理想境界。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小组,为走错路和迷了路的学生排忧解难,和学习小组的孩子们一起交流。变面向集体讲授为分散指导,积极构建“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高效课堂。
三、“三动”
1.让学生动手。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田字格里进行描红,不少教师着急赶进度,认为这项作业学生可以在课下完成,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高效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动手操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如,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学生就能在动手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体验快乐。
2.让学生动脑。赞可夫曾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怎样让学生动脑呢?我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手段:一是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同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二是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实践中增长见识;三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四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我经常问学生“你还有什么办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让学生动口。高效课堂是合作互助的课堂,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做法,从自己的“动口讲、反复问”转化为学生的“动口读、动口说”。如,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以读代讲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我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经过实践探究,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认识,至此,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并没有结束,还要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思考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
(作者单位:陕西绥德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