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写好人物群体活动片段

2016-11-28方德佺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家小明群体

方德佺

先看一个描写游戏的习作片段:

操场上小明、小兵、小红、小路等伙伴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明是老鹰,他一会儿扑向东,一会儿扑向西,在东奔西跑中累得汗流浃背,最后坐在地上直喘气,话都说不出来。

习作里所写的内容是几个人物共同的活动片段,可小作者只是把某一个人物一写到底了,似乎忘了还有其他人,写完之后才发现几个人共同的活动成了某个人的独角舞。这种顾此失彼的毛病要怎样来解决呢?

再来看看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中的一个片段: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喊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这个片段也是描写一个活动的,参与的人至少有四个,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就把握得很恰当:先写了教育家的动作,再写他的喊话,他本来应该是“一……二……三”连着喊出来的,但在写到“二”时却没有接着就写出“三”,而是断开一笔,及时插入了关于三个小学生的动作和语言的叙述,也写出了他们对教育家动作与语言的反应。这样做,乍一看使教育家喊话的叙述变得不连贯了,实际上却使整个活动的叙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因为如果没有所插入的叙述,那么三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结果就显得有些突然;如果在先写出“三”之后再来补写三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又显得有些不自然;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刚出口”就有了结果的这种快速反应所带来的成功。

从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处理好描写几个人共同活动的情况,首先需要有全局的意识,也就是说写多个人的群体活动,不能眼睛盯着一个人去写,哪怕这个人再突出,也需要其他人的有效配合,才能真正显示应有的效果;其次也不能一个一个地进行交代,写完一个再写另一个,这样写起来互相之间是各自为战的,同样不能体现整体效应;再次,在有整体意识的基础上,又要在群体中要确定好重点人物,抓住他的语言、动作写,写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以体现他在群体中的表率作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再来根据事情发展的进程,选择适当的时机断开有关某一个人的叙述,转而及时插入其他人与之相对相应的语言、动作等反应,并让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人物互动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让某一个人跳独角舞而其他人物好像都成了观众的现象。

中年级习作本身就需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其阅读重点还不是以篇章为主,而是以片段训练为重点。这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比较典型的片段,如人物群体活动,像前述案例中的从“二”到“三”之间一样,帮助学生分析片段的结构、层次等基本关系,理清其中的表达顺序,进而把握该片段的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人物群体活动描写的片段模式,再通过仿写,在学习语言实践中灵活运用,逐步掌握人物群体活动的多样写法。这样当他们在写作中进入相关情形的表达时,就能够顺利地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其实不仅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群体描写的例子,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节目时,也会见到这样的描写。如常见的“话分两头,各表一端”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说法与用法,就是讲故事的过程中,为了使故事的过程与结局显得合情合理,不能只沿着其中的一个人往下写,而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插入另一些与故事有关的事情或人物来补充交代。乍一看是节外生枝,其实那是必不可少的叙述,值得同学们看完故事后再回过头来理一理、想一想。

提高深入学习和多方训练之后,真正悟懂了从“二”到“三”之间写法的奥秘——在哪个关键的地方插入,再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就可以解决前述第一个案例的习作中顾此失彼的问题。

猜你喜欢

教育家小明群体
颜回之乐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琴童》顾问阵容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做不到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