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校报促进小学习作教学微变革之探索
2016-11-28耿广东
耿广东
编者按:
在习作教学中引进“微”写作,并不是一种搏人眼球的时尚追风行为,而是将“微”写作与我们的习作教学相结合,在促进孩子们愿写、乐写、能写等方面,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一些优势。
一、采用“微”写作,没有字数、内容、形式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可以极大地降低“写”的坡度,降低孩子写作上的畏难心理。在不知不觉的“微”写作过程中,实现量的积累与突破,让习作由量变到质变成为一种可能,有效地弥补课堂作文频率不足、积累量不够的缺陷。
二、“微”写作,因为其写的内容具有及时性、即景性的特点,这样既可以解决写的内容的问题,又因为是对生活的微格化,生活的点上的写作练习,可以极好地培养描述性语言的能力。“微”写作,贵在短小、精练,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同时,又可提升学生炼词炼句的能力。
正因为“微”写作有这样的特点与优势,本期“主题”,我们拟发了这组以“微”写作为核心的稿件,愿为大家的“微”写作探索提供必要的策略。
——聂 闻
话题还要从一次会议说起:为提高我省中小学办报办刊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校报校刊的作用,培养小读者、小记者、小作家的阅读、采风和写作能力,由《关心下一代周报》社发起成立了江苏省中小学校刊联盟。我校作为铜山区代表携近5年来的校报《沃土》,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首届联盟会议。会上,既传承历史又不失现代风格的《沃土》引起与会领导和同行的高度关注。
早在1989年,我校就成立了沃土文学社,它是徐州市首批校园文学团体。作为文学社的社报,《沃土》同期创刊。近30年的发展,《沃土》先后经历了“手刻油印——电脑刻印——胶版印刷”等阶段,成就了数千名学生的“发表梦”“文学梦”。时至今日,网络时代高度发达,已“升格”为校报的《沃土》该如何适应新的网络环境,促进小学习作教学的微变革,我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传承历史
现在《沃土》为8开4版,一月一期,一学期4期,每版大约用稿5000字,一年共发稿30余万字。稿件主要来自各班语文老师组稿和沃土文学社自由来稿,以及不定期征文等。在历任校长的支持下,每年投资近万元,实现了全体在校学生人手一份《沃土》。每月10号前后,是《沃土》出版发行的日子。这个日子,几乎成了全体师生的盛大节日。大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班级的文章或信息。放学后,3000多名学生将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带回到3000多个家庭,报纸的影响力持续发酵。
二、融入微时代
(一)什么是微时代
微时代的传播媒介是微博、微信。内容一般短小精练,传播速度很快,内容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140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开启“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微博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继而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微变革”。
微时代具有鲜明的特征:
1.及时性:微博、QQ、微信等都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了绑定。无论你在哪里,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对方的信息,和传统的媒体形式比较,更直接、更迅速。
2.交互性:微博、空间签名或说说、朋友圈的信息,对方随时能够看到,并可以回复,体现了网络的互动交流。
3.共享性:信息的接收者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去传播,利用分享、评论、转载等方式让更多的人阅读信息,再去评论、转载、分享。每个人都在享受共享的过程和其中的乐趣,在共享中认识世界。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校报这一传统媒体该怎样应对?
(二)开设微栏目
传统的校报,每期基本上都是各类学生习作的简单罗列,最多按年级分一下版面而已,缺少互动、缺少趣味。作为编委会成员,我们多次召集座谈会,集思广益,想方设法让版面活泼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慢慢地,“微栏目”这个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所谓“微栏目”,顾名思义,一是内容短小,自成系列;二是各栏目结合具体情况与网络“联姻”,便于学生参与互动。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被师生认可的、已形成固定栏目、取得良好效果的微栏目有近10个。
1.小古文诵读
小古文,就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比如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小古文一百课》: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多么富有童真童趣。是不是非常简单呢?
即使复杂的,也不过百余字: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这是一则笑话,即便文中个别字不认识,也不影响孩子们会自己读得笑起来。
我们收集了各类小古文百余篇,分年级编写了校本教材《趣读小古文》,连载于微栏目“小古文诵读”。校报印出来以后,学生不但能看着报纸去读这些有趣的小古文,还能听到精彩的诵读呢!原来,每期“小古文诵读”选载的内容,我们都从各班级中征集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录音,然后上传学校网站,同时做了一个二维码链接,印在“小古文诵读”栏目旁边。学生回到家用手机一扫,即可听到同学们自己朗读的文章了。愿意尝试的同学还可以将自己朗读的录音发送至班级微信群,接受同学们的表扬或批评。
2.古诗词鉴赏
根据《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我们系统地整理了一组古诗词鉴赏的文章,涵盖了作者简介、朝代背景、诗意理解,以及相关的奇闻异事等等。毕竟每期刊载于校报上的文字有限,更多更精彩的内容,除了可以做成二维码链接以外,还可以做成更精致的文档,通过校园微信客户端推送,让学生和家长随时随地都能阅读。下一个阶段,我们还准备把古诗词鉴赏通过微课的形式录制成视频,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信息源。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改变了原有的那种机械的背诵,学生主动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了,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也越来越深了。
3.我爱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学生时代多读些优秀的儿童诗,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每期校报在“我爱儿童诗”专栏中刊发三至五首既形象生动又深刻含蓄的儿童诗,配有语文老师撰写的赏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个专栏旁边没有了二维码链接,而是多了一个电子信箱地址,并印有说明:请同学们大胆尝试,可仿可创,编辑好之后连同班级姓名一起发至指定邮箱,说不定下期报纸就有你的大作。
一时间,学生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仿佛个个都是小诗人。2015年4月,校报《沃土》刊登了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的儿童诗《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一条小黑狗,
我走他也走。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我拍手他也拍手。
一周后,邮箱收到了数十篇各种各样的《影子》。
晚上
月亮的影子在河里
影子下水了
它想让小河抱一抱
——二(1)班 赵睿希
在阳光下,
稻草人坚定地站着。
在田野上,
它的影子也很坚定。
驱赶鸟儿吃稻谷,
稻草人与它的影子都很负责。
——三(6)班 赵泓轶
我一天一天
长高,
快乐地手舞足蹈。
影子一点一点
拉长,
它重复着我的一举一动
偷笑。
——五(4)班 刘畅
影子胖,影子瘦,
影子黑,影子灰,
影子没有拍彩照。
——六(4)班 赵意浓
如今是讲求创意的时代,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林焕彰说,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需要老师们去鼓励,帮助他们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一瞬间的想法、意念表达出来。他希望孩子们培养兴趣,给自己机会,“不要依赖灵感,要大量阅读,留心生活中的细节,那么素材将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亲近儿童诗,才能唤起孩子天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小诗人。有想法就要大胆写出来,哪怕是一行半字,那都是智慧火花。
4.谜语擂台
我们受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的《中国谜语大会》的启发,新开辟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灯谜的新栏目《谜语擂台》。每期刊登若干条老少咸宜的谜语,供学生自由猜测。
后来,我们又增加了难度,将小古文和谜语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有这样一则非常有内涵的谜语:
韩信钻胯,项羽扛鼎。(猜一成语)
稍作思考,不难猜出答案:忍辱负重。我们将谜面中两个典故的相关文言文找来,通过“谜语擂台”呈现给学生: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经教师讲解后,高年级学生明白了这两段小古文分别讲的是韩信和项羽。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苏塞克斯大学北依尔博士说,即使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也多是依据语言中的双关性而设计的。训练孩子们猜谜,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稍微复杂一点语言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恰如其分地将谜语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谜语有关的活动。如举办谜语知识讲座,开展谜语竞猜活动等。通过活动向学生阐述有关谜语知识,并教给学生猜谜的正确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认真掌握和运用谜语的各种技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解决难题的毅力。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锻炼思维,提高文字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汉语特点。如此,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5.汉字小精灵
汉字历史悠久,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有了文字,历史的河流再也没有出现断流和干涸。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这种形状,表达着所代表的那种意义,不是随意赋形赋意的结果,点画转折之间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当学生们了解了这些,心头自然会升腾起对汉字的敬畏之感。
设置“汉字小精灵”栏目,初衷有三:一是了解汉字的历史,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自觉性;二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三是通过参加相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赞美之意,让学生更规范地使用汉字。
比如,笔者参与撰写的“耿老师讲汉字”系列,每期围绕一个汉字,从“引子、溯源、趣说、故事”等若干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读后,对这个字的理解加深了,自然而然地在习作中运用得也就更准确。因为每期结束时预告了下一期将要讲述的汉字是什么,而下一期报纸还要等上一个月,所以好多学生先是迫不及待地到编辑部来打听相关消息,后来干脆自发地上网、翻阅图书,查找资料,然后在班级QQ群里交流,好不热闹。
在这些微栏目中活泼灵动的“微内容”的熏陶下,学生的日记素材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语言也简练了许多,准确了许多,更不乏有趣的情节。如,三年级耿慕丁同学读了2016年第3期《沃土》“汉字小精灵”中讲到的《胡:不只是个姓》,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写了一篇童趣十足的日记《胡萝卜和胡孟恩》:
吃晚饭时,妈妈盛了香喷喷的稀饭,里面还有我最爱吃的胡萝卜呢!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事情:“爸爸,胡萝卜和胡椒粉,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胡字,它们有关系吗?”爸爸笑着说:“还真有关系呢!胡萝卜、胡椒都不是原产于我国的,而是从外国传来的。我国古代称外国为‘胡,所以从外国传来的东西,有些就叫‘胡××了。”妈妈又说:“胡萝卜是元朝的时候才传到中国的,所以秦始皇啦、刘邦啦……他们都没吃过胡萝卜!”我接着说:“芈月肯定也没吃过吧!”爸爸点点头。
继续吃饭。我“扑哧”一声笑了,差点把饭喷出来。爸爸问我笑什么的,我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胡孟恩,难道,她也是从外国传来的?”爸爸妈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爸爸解释道:“胡孟恩的胡是个姓,可不能说带‘胡字都是从外国传来的。”
文章不长,却包含了“胡”的多项含义。显然,校报的“汉字小精灵”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尝试微作文
各班语文老师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依托校报,借力微栏目,大胆地对传统作文教学课堂进行微变革。除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照常教学外,又将“小古文诵读”“古诗词鉴赏”“我爱儿童诗”“谜语擂台”“汉字小精灵”等微栏目中的内容开发成“微作文”教学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分年级定期开设的“微作文课堂”供师生应用。教师通过简洁地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写出或长或短的习作,修改后择优发表在校报上。
微作文就是指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练”,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近3年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微作文中锤炼出的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影响他在传统作文中所必须做到的“详细生动的表达”,相反,大部分学生“该详能详,该略能略”。
“微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除了校报“微栏目”中的素材以外,我们还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出层次各异的特色微作文内容。
1.低年级学写微童话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童话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童话世界是儿童心灵畅游的境地。随着网络创作的大众化,各类“微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微童话就是微文学的一个分支,篇幅短小,追求有情、有趣、有想象力的表达。把微童话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模仿,甚至创作出简单的微童话,以此提高学生喜爱写作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孩子们接受了微童话,并逐渐爱上了它,尽管还远远达不到如谭旭东等专家学者所说的“这思想性、那艺术性”。
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可以为学生提供微童话写作话题或素材的角度有很多,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自主开发,然后实现资源共享。
李艳红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将经典的童话故事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出来,就是微童话。其实,这种形式和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缩写”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做法的前期准备时间长一些,要引导学生将童话故事完整地读通读透,然后抓住主要人物,理清故事脉络。最后用百余字的篇幅来概括这个故事,一则微童话也就诞生了。二(2)王珑珑同学把《丑小鸭》改写成了这样一则微童话:
鸭妈妈孵蛋,孵出了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他长得太丑了,小鸡打他,喂鸭人踢他,连鸭妈妈也不要他,丑小鸭离开了家。丑小鸭到处流浪,野鸭、大雁笑话他,老太婆和猫儿看不起他。冬天里,丑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有人救下了丑小鸭。春天来了,丑小鸭飞起来。天啊,原来他是一只白天鹅!
刘秀老师发现,歇后语,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也可以和微童话完美结合。“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蚂蚁怎么会落到热锅上?谁来搭救它?最后的结果怎样?几个问题一问,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先说后写,很快,一篇百余字的微童话就完成了。二(1)班孙冠宇同学在读了“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羊)相”后,写出了微童话《奔跑吧,小羊》:
灰太狼经过20 000次的失败,第20 001次终于成功地抓到了羊,又怕吃了羊以后被大象警长查出小羊失踪跟自己有关,就逼小羊和他一起去照相馆照一张相,好让大象警长误以为他在和小羊做游戏。可灰太狼万万没想到,摄影师居然是小羊的妈妈。趁着闪光灯一亮照得灰太狼睁不开眼,羊妈妈带着小羊跑了。灰太狼很后悔,到嘴的羊又没吃成。
每个学期,从简笔画、动画片、十二生肖等不同角度与微童话结合后形成的教学设计,都是一本沉甸甸的校本教材。
2.中年级进行微观察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观察能力,但又容易犯走马观花的毛病,往往不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我们在中年级阶段进行“微观察”的训练。“微观察”微在缩小观察范围,从观察个体甚至个体的组成部分开始;微在深入细致地观察,着眼于发现事物的细节。“微观察+微写作”教学模式,立足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从呵护学生写作兴趣出发,从“微”开始,逐步提高观察和写作能力。教师按照由扶到放的原则,先引导学生怎样发现细节,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四(1)班陈奔同学在一次雨后写了一篇微观察日记《雨》:
今天早晨一出门,我就迎来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走在路上,我也不打伞。看着雨景,雨点如丝如缕落下来,汇成无数的小溪流。
到了教室,我没心思读英语,一直看窗外的雨。此刻,雨珠变得大了一些了。大树、小草被雨珠亲吻得更绿了。房子上的红瓦也被洗得干干净净,变成了深红色。
这就是我喜欢的雨,淅淅沥沥的雨,清洁空气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看不到雨中的绿叶的鲜艳,是感受不到淋着小雨的滋味的;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写不出这般精彩的日记的。
再如,三(7)班刘佳宇同学写了一篇微日记《爸爸是个暖水袋》:
昨天我家的空调坏了,今天我的热水袋居然也坏了,这下我可惨了,又得挨凉被窝了!要是我有家庭作业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让爸爸先上床给我暖被窝了。可恰恰今天的作业都在学校搞定。我灵机一动,拿起本子和水彩笔开始画画!爸爸以为我在写作业,就上床帮我暖被窝了。我开心极了!我足足在那画了半个多小时,所以爸爸也足足给我暖了半个小时。谢谢您!暖水袋爸爸。
“我爱爸爸”这个主题怎么体现?刘佳宇同学没有写“风雨夜送我去医院”“趴在爸爸背上感觉爸爸是山”等那些老生常谈的调调,而是独辟蹊径地把爸爸和暖水袋联系在了一起。这难道不是得益于“微观察”吗?
3.高年级开展微评论
“微评论”指短小、精悍的批评、议论的文章,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显然,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微评论”所追求的,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做新闻评论员,而只是想以此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读书,针对当前时事、历史人物、读书观影等,进行有独特见解的评价,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数位优秀人物的故事,学完这类课文后,有老师会采用《感动中国》中宣读颁奖词的方式,组织学生为优秀人物撰写“颁奖词”,这就属于对人物的评价,写出的颁奖词就是“微评论”。
每年读书节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诸如征文比赛、撰写读后感等,这些传统的读书成果展示方式,有它的存在价值,但学生容易陷入审美疲劳。而今年的读书节上,我们在校报上开辟专栏“精彩图书我推荐”,要求学生用简练的文字介绍清楚推荐某本书的理由。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同学还能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推荐同一本书。
拓展开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一部电影……都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出“微评论”。“微评论”的练习,对学生升入中学以后议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三、效果不微
以校报“微栏目”的设置为平台,大胆尝试“微作文”,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课堂进行微变革,多年的实践证明,收到的效果可不微。
传统的校报增加了现代化的网络元素,搭上了信息化的时代列车,焕发出更精彩的活力。我们的校报《沃土》,还及时地将PDF格式的电子版上传到“江苏省中小学校刊联盟”官方网站,以扩大影响力。
校报常有变化,学生更爱阅读;学生乐于参与,校报更有价值。如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目前,我校正逐渐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有效作文课堂模式。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每天必要的精神食粮,懂得把习作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习作。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三年来,学生在省级刊物发表习作近百篇,省市级获奖三百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