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今年是小年
2016-11-28萧师言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张文
影帝范伟,影后周冬雨、马思纯,最佳导演冯小刚,最佳影片《八月》……在26日揭晓的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奖名单上,重要奖项几乎被大陆电影承包,台湾电影“集体消失”。有岛内媒体哀叹“大陆电影完胜台湾电影”“金马变金鸡”。那么,台湾电影究竟去哪了?
“种子选手”败北
从今年金马奖最终得奖结果来看,除了大陆电影完胜,香港影人几乎占据大部分技术奖,台湾影片仅收获最佳男配角、纪录片、原创音乐、美术设计四个奖,此外获最佳摄影的台湾摄影师李屏宾还是凭大陆电影《长江图》获奖的。
其实在本届金马奖提名战中,台湾电影数量不少:金马奖常客钟孟宏导演的《一路顺风》(图一)以八项提名领跑,最终仅斩获最佳美术设计奖;获得今年金马“台湾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奖项、被看做台湾电影新生代之光的赵德胤导演的《再见瓦城》(图二),不仅作为影展的闭幕片,还同时入围最佳剧情片大奖、最佳导演和影帝大奖争夺,最终也颗粒无收。本届金马奖评审团主席许鞍华称,《八月》和《再见瓦城》在最佳影片上的对垒一直持续到最后,可是评委最终的选择是《八月》。
在单个奖项的较量中,台湾电影人也纷纷失手。许玮宁凭借《红衣小女孩》、吴可熙凭《再见瓦城》入围最佳女主角争夺,却双双败给周冬雨、马思纯。讨论单亲家庭小孩性行为的《白蚁》竞逐新导演奖项,也败给香港影片《一念无明》。仅《六弄咖啡馆》中的林柏宏以黑马姿态爆冷胜出,拿下最佳男配角。
大师、大年与大奖
从2010年开始,台湾电影在金马奖上夺下关键奖项的“大年”有2010年第47届、2013年第50届、2015年第52届。在这些年份中,都有台湾电影的重量级电影人推出力作。
第47届金马奖上,台湾导演钟孟宏横空出世,凭借影片独特的视觉和叙事风格,《第四幅画》为台湾电影夺下最佳影片,大陆演员郝蕾也凭此夺下最佳女配角奖。第50届金马奖,知名导演蔡明亮推出新片《郊游》,不仅本人夺下最佳导演奖,主演李康生也夺得最佳男主角。上届金马奖,侯孝贤推出十年磨一剑的文艺武侠新片《刺客聂隐娘》,结果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加上张作骥导演的《醉生梦死》和张艾嘉的《念念》也在去年推出,竞赛类的22个奖项中,台湾影人拿到12个。
在大师蛰伏的其他年份里,台湾电影屡遭电影“小年”,往往只能摘取非重要奖项。而随着金马奖对独立电影的表彰,更多大陆独立电影开始收获更多奖项,例如全是路人演员的《神探亨特张》就曾在49届爆冷“骑”金马。此消彼长之下,台湾电影近年来在金马奖上的表现就愈发显得低迷。
台湾电影变样
究竟如何看待今日的台湾电影?
金马奖前秘书长胡幼凤认为,自2008年的《海角七号》创下票房新高引领本土片复兴热潮后,台湾电影只知迷恋本土化和热血题材,以本土化的亲情、爱情成为主轴,认为这才是吸引本土观众的利器。这些“票房利器”如今已不可信赖,喜新厌旧的观众渐渐都不买单。题材的自我窄化,更让台湾电影引以为傲的创作能力越发枯竭,“台湾本土片的市场份额只剩下10%的可怜数据,没有票房支持,台湾电影更是没有发展成长的动力可言。”
从悲观角度看,在杨德昌早逝之后,现在的台湾电影只有年近七十的侯孝贤还走在当年“台湾新电影”的道路上。时下的台湾电影不仅在数量上继续萎缩,更是失去当年的艺术锋芒与创作激情。不过从另一方面看,钟孟宏、赵德胤、李康生等新锐导演渐渐崭露头角,艺术电影仍在坚持,而商业电影开始成熟。2015年的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是台湾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进入台湾电影史票房前五,更在大陆收获超过3.5亿人民币的票房;注重本土、草根的《鸡排英雄》《大尾鲈鳗》等台湾本土喜剧都在岛内获得成功,“台片回春”开始成为台媒的大标题。
从国际奖项上看,侯孝贤、蔡明亮等导演的作品依然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中屡获大奖。更重要的是,经历长期困顿的台湾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产业都趋于平稳,并逐渐走出杨德昌缔造的艺术片时代,开始形成新时代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台湾电影和电影人在金马奖中的占比减少并不可怕:台湾电影没有失踪,它只是在转型中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