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2016-11-28刘艺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管理

刘艺

摘 要:基于新的社会化媒体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本文从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批判、创新、应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影响分析,提出新社会媒体视域下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青少年德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来临,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一类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群体里日益普及。这类新的社会媒体工具,不仅传播着信息,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和社交渠道,也在改变着其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在青少年中,微博、社交网站、博客、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6%、57.7%、71.9%、86.0%。微博、微信、QQ聊天等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了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互联网整体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便捷的好处,随之而来的也有多种网络情绪的交织、多元文化的激发与渗透等问题。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新社会化媒体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渗透力。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过去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近70%。新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新社会化媒体纷繁多样的信息文化下,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分析与评判力,帮助尚未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分析并研究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是促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释义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通过媒体媒介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信息得以传递、传播,人们得以获得外界消息。传统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广告、新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媒体工具开始兴起,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新的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可以为公众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常常被人们称作“新媒体”。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 “新媒体”中一类可以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互动交流的“能互动”的媒体形式,如当前社会流行的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

关于新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Antony Mayfield 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中国联通公司王明会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刘慧芳则认为社会媒体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黄锐、付丽丽、赵洁等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人作为传播的节点,这种社交上的关系性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使得运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新社会化媒体以社会网络虚拟化形式,联系用户融入社会化媒体形成的虚拟网络里。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互联网关系链条相互交织,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人的社会关系管理效率。新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影响、虚拟社交网络和创新多元文化等功能特点上都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播。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实现不限时点、不限空间的实时接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获取或者发布信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即时通讯和好友互粉,使得一条信息的关注可以瞬时达百万关注,这种互联网信息网络的传播效率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虚拟社交网络。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发表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感情、实现自我,形成一个宽广的网络社会服务社区。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用户可以通过个性服务定制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新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加大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

3.创新多元文化。新社会化媒体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自创平台。这种自由沟通的网络社会服务平台使得各种多元、自由或者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可以得到发扬、传播,各种思想、文化可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新社会化媒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也使得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

二、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力指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新社会化媒体具有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自由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博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前,青少年是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社会化媒体在给予广大青少年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教育宗旨是使大众能够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从如何确定信息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利用,将有用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进行具体的应用等方面来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要在传统媒体形式上从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应具备的信息认知、批判、创造、应用上进行进一步延伸。对新的科技信息的认知、批判和创造应用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需能力。同时,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不仅是信息内容的见证者、传播者,还身兼信息内容的制造者角色。青少年信息创造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质量。新社会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可以概括总结为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

1.认知批判能力

青少年需要学会对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从而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知和批判能力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传播学的“媒介选择性定律”也认为媒介中介认知的主观因素渗入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识和对媒介的合理把握。

2.创造应用能力

即青少年在面对信息媒体时,能够合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通过合适的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主动、自觉、持久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并根据信息的特性,合理发布信息。信息的创造应用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道德

即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准则与规范等。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青少年用户应具备的信息伦理能力的要求。社会化媒体下的主动搜索、虚假信息、隐私曝光等问题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也是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新社会化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社会化媒体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利用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自由之窗,但同时,新的社会媒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商业化运营、信息的虚拟化造成的信息传播环境恶化、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也在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极大地受到了新社会化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求知。新社会化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当代青少年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实现了青少年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使得当代青少年更易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使用网络搜索、在线互助等形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新社会化媒体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个性服务推送及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了当代青少年良好的求知欲。

(2)娱乐心理。当代青少年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娱乐,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新社会化媒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新社会化媒体的网络音乐、在线电影、网络游戏等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供新的工具。

(3)社交。虚拟社交是新社会化媒体的最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进行交友、抒发心声,通过互联网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偶像。新的网络在线聊天工具QQ、MSN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聊天交友、维系朋友关系的主要途径。它们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给渴望建立自我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新社会化媒体的无区域性还给广大青少年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了平台。

(4)自我认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寻找认同,新社会化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地。青少年由网络论坛更容易实现同辈群体网络的联系感。微信、微博等的自由言论,使青少年的自主感大大加强,网友意见的反馈使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获得异性及自己崇拜人物的认可,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娱乐,这使青少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

2.消极影响

(1)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化表现严重。当前,由于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新的社会化媒体在给青少年成长提供知识和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的群体,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尚不健全,这些难以根除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低俗广告、没有约束的语言挑逗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现代社会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等活动,青少年的成人化行为在逐渐增强。

(2)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不成熟性更强。由于各种媒体经营商的商业手段和各个网络媒体质量的不一,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未经过滤的暴力信息。青少年正处在情绪易于宣泄的阶段,这些暴力信息的灌输严重加剧了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同时,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成人的理解时,很容易借助于新媒体来寻找朋友,排遣烦恼,致使他们的情感更加外倾,情感的不成熟性增强。当代青少年情绪、情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我意识容易膨胀,而在受挫时更易沉溺、自暴自弃,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升高。

(3)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形成个人主义、孤僻。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既想成功又害怕别人看不起的矛盾心理。他们喜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个性化的潜移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分辨不清,自我倾向严重。同时,互联网也容易使得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另外,网络游戏也使得青少年在没有完全自控意识的前提下长时间的沉溺。虚拟的网络导致了青少年形成性格上的孤僻。

(4)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减弱。新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方式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可以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无约束的交流,言行不用规范,真实性不用保证。这种网络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社互动变为了与虚拟社会对话,社会责任感大大下降。同时,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的下降和边缘化。

四、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1.政府——加强媒体监管,肃清新社会媒体下青少年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平台。在新的社会媒体下,政府要加强信息相关的信息基础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法律体系,在支持和鼓励信息发展的前提下,杜绝虚假、色情垃圾的滋生。在管理上,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垃圾信息的实时发现、惩处,肃清新社会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上,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产权、责任意识。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完善当代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网络交流更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家长应该看到新媒体工具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鼓励孩子积极利用信息媒体学习、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加强对其正确的媒体思辨、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微博、聊天工具等新社会化媒体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动员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到自我的教育过程,以实践完善孩子的媒体知识教育。家长也应积极学习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完善自己的媒体素养。

3.学校——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知识

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知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营造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氛围,普及新媒体知识,也可以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宽传统教育管理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也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自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思辨和批判能力。

4.社会——提高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社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网民要树立网络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广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感,不因利益所图危害青少年的思想,严于律己,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社会媒体.维基百科[E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E5%AA%92%E4%BD%93.May field A.What is Social Media[EB/OL].[2012-04-20].http: / / www.icrossing.co.uk / what-we-think /.

[2]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3]刘慧芳.数字生活,势不可挡.市场研究[J].2009(2):16-22.

[4]黄锐,孙娜. Web2.0环境下SNS的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9(7):14-15.

[5]付丽丽,吕本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119-129.

[6]赵洁.论社交媒体[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张科. 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5,181.

[8]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15-118.

[9]张泰来.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5):119-122.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管理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