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探索

2016-11-28左伟平肖姑冬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专业课程

左伟平?肖姑冬

摘 要:本文以集成功率放大器教学为例,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一体化教学课题的选择、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及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评价等工作探索,全面推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电子专业人才。

关键词: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学成果评价

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成就感”。所以,加快由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向一体化教学的转变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现代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学生能在一体化教学场景中找到学习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近几年在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中的经验,并以电子电路课程中的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为例,进行系统阐述。

一、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课题的选择

教学课题的选择不仅能够涵盖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需具备实践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课题在选择过程中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

1.明确一体化教学课题的目标

一体化教学课题目标就是要实现理实一体化。如选择集成功率放大器作为一体化教学课题,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有形、有声、有趣的集成功率放大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2.明确一体化教学课题的任务

一体化教学课题的任务是在轻松的教学场景下引导学生动手“做”,熟练掌握电子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如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课题的任务是通过“做”使学生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等。

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以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过程为例,系统介绍如何进行电子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1.通过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是老师演示自制的示教板,让学生直观感觉音乐就是从一块电路板和喇叭里发出的。这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手机的音乐通过接口送入示教板电路中,激发学生想自己动手 “做”的欲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只要教学场景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动手去“做”,教师不会觉得难教,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

2.结合实物系统讲解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物图和电路原理图结合起来讲解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无疑可以让学生在有“形”的对应下学习,避免了电路原理图的一些抽象概念,降低了学生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的难度,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动手“做”打下基础。

3.开展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动手“做”

学生熟悉了电路结构及原理后,就可以分发电子元器件和PCB板,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做”的过程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学生进行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掌握用万用表检测新器件的方法;第二步,讲解电路装接工艺及要求,重点强调焊接须注意的事项;第三步,学生进入电路装接与调试环节,教师应在现场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调试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示波器和万用表在示教板上演示调试过程,学生可以直观掌握电路调试方法。

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评价

1.通过教学成果评价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通过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不但可以掌握本课题实施后是否已达到目标与任务,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如在对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成果评价时,应从功率输出的大小、音质的好坏、电路安装的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每个学生所“做”电路的优缺点,并帮助其改进。

2.通过教学成果评价创新改进教学课题

通过教学成果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反思,对教学课题进行改进和创新。如在对集成功率放大器一体化教学成果评价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利用电子CAD软件设计并制作集成功率放大器的PCB板,全面掌握电子产品的制造技术,从而改进、创新教学课题。

总之,一体化教学没有一个固定模式,需要一体化专业教师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创新,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使之基础知识能理解,基本操作技能能掌握。

猜你喜欢

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微课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EDA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的应用研究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运用
基于电子化发展下的医疗设备维修方式的发展新要求探讨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