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6-11-28安徽省铜陵市地震局谢瑞杰王燕燕朱兴吴密宛云龙

城市与减灾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普馆防震展馆

安徽省铜陵市地震局 谢瑞杰 徐 强 王燕燕 朱兴吴密 王 群 宛云龙

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n popular science venue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安徽省铜陵市地震局 谢瑞杰 徐 强 王燕燕 朱兴吴密 王 群 宛云龙

我国是深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当前,地震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刻不容缓。防震减灾科普馆作为防震减灾宣传的主阵地,对增强社会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高群众防震避震水平和自救互救技能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发展迅速,形成集国家、省、市三级不同类别,多种载体并存的防震减灾科普馆网络化体系。

合肥市科技馆

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发展现状

建设规模

近年来,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出现井喷式发展,已颇具规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依托地震监测台站、科学技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主题公园等为载体,积极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截至2015年4月,全省已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49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5个、市级49个,同时,大批科普基地正在积极立项,准备建设。中国地震局在2010年、2011年、2012年认定3批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教基地,安徽省和江苏省以总量8个基地,名列全国各省首位。特别是2013年以来新建设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大量借鉴建成科普基地经验做法,引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表现手法更加全面有效,极大加强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力量。

分布特点

安徽省各市均建有防震减灾科普馆,但是分布较不平衡。省级科普馆除亳州、马鞍山和安庆3市外,其他地市均有分布,2015年省级科教基地评选工作即将开始,会有一批优秀的科教基地加入到省级防震减灾科教基地名录中。市级科普馆数量明显多于国家级和省级,大多是近两年新建成的,但是地区差异仍然较大,滁州市积极推进“一县一馆”建设,县区防震减灾科普馆已全覆盖,市级科普馆达13个,数量位列全省各市第一。目前,安徽省地震局强化工作端口前移,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一盘棋”的思路,加大对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与投入,随着“一县一台”建设的完成,县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必将迎来兴建热潮。

表1 基地调查统计表

运行现状

防震减灾科普馆大多由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稳定,地震主管部门日常管理规范,加上展馆大多是近年新建成的,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较大,兴趣浓厚,总体上全省防震减灾科普馆运行状况良好。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对4家科教基地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如表1所示。四家科教基地均为政府拨款,运营经费较充足,展馆规模大,管理规范,拥有专业的科普讲解人员,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和淮北市地震科普体验中心基本达到全年开放。合肥市地震监测中心与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因位于市中心,展示面积较大且所在城市人口密集,年接待人数较多。本省仍然存在部分展馆运营状况不佳,后续发展不利的情况。

展品特点

近期新建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展品多样,内容丰富,展品结构合理,引用最新科技,融入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展教功能。但是建成时间较长的展馆大多采用理论知识传播为主,关注单一知识点的解释,以展板、书籍、多媒体等静态展品呈现,表现手法单调。体验式、互动式防震自救逃生训练的产品较少。部分展馆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达不到提高防震自救逃生技能的要求,产品的现代科技综合手段运用欠缺。

宿州市地震科普馆

合肥市科技馆图书

界首市地震科普中心网络阅览室

存在问题

专业化人才队伍匮乏

由于全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发展历程短,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震科普又是一个集多学科、专业性强,需要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团体的复杂性工作,对展馆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导致了从事防震减灾科普馆专业人才配备不足的问题。部分展馆工作人员基本待遇得不到充分保障,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性大。经调查几家依托地震台站建立的科普馆现状较佳,专职人员来自台站一线工作者,业务素养高,理论功底扎实,知识更新快,人员稳定,管理规范,人才队伍较强。其他依托科技馆、教育中心等建立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大多是以兼职为主,部分展馆以志愿者为主,队伍良莠不齐,专业知识匮乏,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规范化管理与培训,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缺乏统筹规划随着经济发展,加上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目前全省掀起建设防震减灾科普馆热潮,市、县(区)多级政府,多个部门,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建设大量防震减灾科普馆,不仅数量猛增,规模和质量也在迅速提高,防震减灾科普馆处在大发展大跨越的阶段。但是大量的科普馆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市县(区)各级各类防震减灾科普馆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大多千篇一律,没有考虑资源配置,缺乏沟通交流,未能有效整合,形成不了合力。部分城市科普馆没有结合自己本地特色与实际需求,片面地一哄而上,盲目攀比,不符合自身定位,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对全省防震减灾科普馆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展品质量不高

一是部分展馆存在展品结构不合理,缺少体验式、互动式防震自救逃生训练的产品,展教形式单一,展品老化,知识陈旧,更新迟缓,不能满足当下群众要求与期盼。二是部分产品不能科学准确地解释知识点,内容不规范、晦涩难懂,难以发挥应有的展教作用,降低了教育功能。三是大部分展品主要普及宣传地震基础知识、前兆、防震避震等知识,很少涉及震害反思总结以及防震减灾工作介绍等方面的内容,导致科普内容狭窄,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与工作,降低了科普力度。

主题性活动较少

近年来各展馆基础建设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高,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空间与潜力较大。但是各展馆仍是以被动接待参观为主,缺少在一些特殊时间和社会热点事件下主动开展主题性宣传活动,实效性较差。

后期保障力度不够

由于展馆日常维护和升级改造经费较大,除政府财政拨付的展馆外,还存在部分展馆经费来源不稳定、后期保障艰难、展馆展品升级换代迟缓等问题,加上展馆工作人员流失严重,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展馆的正常运作。

铜陵市地震科普馆直下型地震体验

建议与思考

加强指导,狠抓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省市地震、科协等部门应建立防震减灾科普馆专业人员的培训平台,提供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培训交流活动。二是积极吸收地震、教育、科技等专业部门的人才队伍,充实到防震减灾科普馆工作队伍中去,壮大队伍力量。三是建立全省防震减灾科普馆专家库,做好规范性文件、培训教材的起草等事务。四是提高科普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留住人才。五是完善科普专业人才的职称评审工作,以激发科普专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加大投入,寻找管理运营新模式

拓展科普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各级各地地震部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理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不断探索市场运作模式,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地震科普基地建设中。

拓展思路,开展多样性专题活动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值得借鉴:一是在“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周等建立公众开放日;二是多部门合作,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三是围绕社会热点,举办专题性宣传活动;四是联合开展暑假教育专题活动。

结合我省各市实际,主动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一是依托展馆的场地、人才队伍优势,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二是将展馆部分可移动展品“走出去”,结合“六进”,如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消灭科普盲区。三是制作一些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扩大宣传广度及深度。四是公众需求有热点,科普基地有亮点。根据公众需求,不断升级展品,做到每年有亮点。

科学规划,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为了改变各地各自为政,要重视考虑科普馆的协调、配套和互补。省地震局要加强建设管理,各级政府要强化审批功能。各市各地展馆要做到上下联动,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争取资源最大的整合,形成合力,凸显全省防震减灾科普馆“一盘棋”,达到最大效益。

突破传统,建设特色鲜明新展馆

一是展品内容更加多样、规范、科学。通过调查,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体验类产品最感兴趣,其次是训练类产品,最后是展示类。由此可见,体验和训练类的产品要加大比重,同时省地震局在验收时严把展品的质量关,做到产品科学规范。二是积极探索网络虚拟科普馆的创建,弥补实体展馆的不足,实现实体与虚拟相结合,推进科普馆网络化更加完善。三是各市应结合本市特色,建设极具本地风格、满足本地需要的展馆,增强展馆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科普馆防震展馆
防震演练
是谁帮汽车停下来
汽车的大动脉
创意展馆
来势汹汹的肺炎
飞机“长脚”只是为了站在地上吗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