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儿童私人场域的构型

2016-11-28吴文瀚张毅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场域媒介工具

吴文瀚 张毅楠

(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儿童私人场域的构型

吴文瀚 张毅楠

(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如今,媒介环境的发达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工具,这些媒介工具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儿童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反映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6~13岁童年期儿童使用媒介工具的情况,来研究儿童是否会形成自己的私人场域及家长对儿童私人场域的关键作用,并研究如何对待这些问题。

儿童私人场域;媒介使用;亲子关系

通常我们所说的“场域”,是指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并广泛应用的概念。这一概念提出后,一度被广泛应用。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我们的研究也有指示作用。布迪厄指出:社会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是一个分化的社会,是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空间性、私密性组成的领域。而从关系性概念上来说,场域是各个位置之间相对独立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我们取“场域”空间独立性的这一含义,代入研究21世纪从出生开始就浸泡在网络环境中的00后这一代人,他们在媒介工具的包围中如何在家庭社会化的环境下成长,是否会更早地形成私人场域,家长如何面对儿童成长的脱离?这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上来说,都具有研究意义。

一、网络新时代的天之“骄子”——亲子关系被入侵

处在21世纪的童年期的孩子,他们是更鲜明的一代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00后,00后群体在鼓励创新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这一代人的创造力将远超之前的任何时代。他们无论在性格上还是消费上都呈现专属特征,已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尤其是受媒体和市场影响,00后开始与成人世界无缝对接。他们的互联网基因与生俱来,接受速度比较快。这样的千禧一代,他们跟家长的沟通与相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可能不再单纯地把他们当成一个孩子来看待,而更多的是要尊重和理解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之沟通交流。这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网络的发达以及开放的网络环境,尤其是智能手机等媒介工具的普及,对他们的亲子关系的影响日渐凸显出来。儿童频繁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学习机、超级智能电视等工具,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然开放得毫无保留。他们是否通过自己获取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私人场域?如果儿童私人场域是存在的,那么这个空间否是完全排他、完全独立的呢?社会形势在变,我们都很清楚,现在的家长要养育一个孩子所花费的精力和物力远超其他年代,儿童的心智成熟度和成长环境给家长出了很多难题,尤其是网络已经明显入侵家长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中。

二、发现问题,界定研究方向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内有关儿童使用媒介工具是否会产生自己的私人场域以及父母使用媒介工具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很少。在有限的文献检索中,关于使用手机对青少年私人场域的建构和入侵的相关研究,手机对青少年家庭代际传播的相关研究,这些多是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的。而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性格是在幼年时期就初步形成的。21世纪的儿童更早地开始与这个世界接轨,社交媒体的多样化正在侵袭他们,所以媒介工具的使用已经延伸到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最关键的童年时期的孩子。

我们将研究的阶段定位在6~13岁之间的童年期,按教育阶段看是小学阶段,此阶段的孩子处在逐步学习社会行为的阶段,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儿童的心理需求会出现新的特点,需要家长用适当的方式去引导沟通,才能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童年期的儿童心理、生理都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逐渐出现准社会交往的行为,开始试着交自己的朋友。

三、设计问卷,引出问题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对处在童年期6~13岁的孩子,我们以非概率抽样法发放问卷。通过问卷的有效回收与数据整理,了解家长使用手机的频率、时间、偏好、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等情况。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第二部分为媒介使用信息,第三部分为亲子关系信息。此次研究我们重点依据的是对儿童问卷发放的研究结果,此问卷针对6~14岁处于童年期的孩子,包括普通小学和重点小学两个领域。为解决儿童的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对于儿童的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得更加准确详细的信息。

四、儿童使用媒介工具的调查

问卷调查媒介使用的情况,主要是以手机为代表,考虑到现代家庭中手机还是最主要的媒介工具,基本上可以涵盖其他工具,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次问卷调查,我们抽取了100个样本,其中男女人数比例分别为45.83%、54.17%,男女比例基本均衡,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年龄范围在6~12岁之间,覆盖范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与此同时,考虑到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偏差,我们还配合进行了深度访谈式问答,以求得到客观真实的调查结果。问卷主要是从孩子的家庭状况、孩子拥有手机的概率、孩子对手机的态度、孩子接触手机的情况以及父母使用手机的情况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入手。

(一)童年期孩子的私人场域并不牢固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和“惯习”理论,手机高度私密的特性为儿童提供了私人场域构建的可能性。这个私人场域拥有自主决策权,不会向外人公开秘密也防止他人侵入的一个自主性和封闭性的空间。这个空间对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发展是一个考验。而根据我们调查发现,童年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对父母基本是100%的依赖与信任,对父母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和仰慕。

这个时期,即使会有场域的迹象出现,孩子也不自知,并且也不排斥与父母分享。家庭场域的亲子关系有别于官场场域的主从关系,没有明显的权力置换。在家庭场域这个关系中,父母的权力和儿童的权力界限会因为亲情这个纽带而变得模糊。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注重的是父母的陪伴和爱意,即使他/她们已经学会了自己使用手机,有自己的小朋友圈,也会意识到父母陪自己的时间不太多,甚至都不经常回家吃饭。他/她们还是坚定地认为父母喜欢自己,即使偶尔会玩手机不理自己,也不影响自己与父母的相处。也由此证明,童年期的亲子关系的主导在于家长,家长的引导和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会在亲子关系的相处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并且把一些行为误认为是爱的行为。我们在设置问题“你觉得手机有没有影响你和父母的关系时”,有37.5%的孩子表示基本不影响,有16.67%的孩子表示无所谓;但这一部分孩子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简单说一下你认为手机对你和父母有什么影响时”会认真地表示,“我妈经常看电子书,不理我”“我妈在玩手机的时候,我跟她说话她都不理我”“我希望爸爸的眼睛看不见,这样他就不玩手机了”等;也有少数高年级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表示有影响,父母会因为玩手机对孩子关系疏远。

(二)控制与反控——儿童场域在家长面前可以弱化

童年期的孩子使用媒介工具的场所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家里。通常学校规定不能带手机,因此儿童回到家庭场域这个空间,他的私人场域权力诉求几乎可以弱化为零,此时的儿童更多的是依赖父母给予的关注,而家长从社会角色转变为家庭角色的过程中,往往会把社会环境中的场域带到家庭中来,家长也许会不自觉地将孩子放在一个自己玩耍的独处空间,如给孩子买个电子玩具或者ipad等,然后就直接起到了哄着孩子不靠近自己的作用,这在亲子关系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场域在逐渐远离孩子,就会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直到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拥有自己的私人场域,届时,亲子关系的冲突将会非常突出。所以,家长是童年期亲子关系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极强,即使会出现手机依赖症,只要家长及时引导与矫正,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做好表率,孩子会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发现调查对象中的孩子都会使用手机,有高达66.67%的孩子是自己学会使用手机的。而在“你会主动要求父母给你手机吗”这一问题中,有70.83%的孩子表示不会要求父母买手机,即使有大部分人明确表示自己很喜欢手机。孩子在使用手机中玩游戏和学习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高,不相上下。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使用手机的现象还不足以称为手机依赖症,手机对他们来说更多的角色是玩具、电子保姆、老师或者朋友等,也许是由于父母的“在场”的“缺场”,导致父母角色的缺失,手机发挥的是陪伴的作用。如果父母回到家里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场域控制作用可以反控儿童私人场域,然后产生交叉融合的空间,这便是亲子关系相互沟通的自由空间。

图1 你会主动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手机吗

图2 你喜欢手机吗

(三)家长的角色引领

虽然童年时期儿童的私人场域空间隔离带并不牢固,家长稍微注意一下便可打破隔离带,让儿童安心放弃私人场域,与父母无缝隙沟通。但是智能手机等媒介工具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普遍。随着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家庭会成为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个体经济体,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若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就会忽略儿童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促使儿童的私人场域越来越快地形成,并且变得越来越早熟,家长会助其形成私密的不容被侵犯的空间,壁垒越来越牢固,届时亲子关系中发生冲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直到完全脱离父母掌控。

五、结语

在社会化家庭环境的童年亲子关系中,家长是亲子关系的主导者,孩子是模仿者和被影响者。而社会场域的构型也会越来越科技化,如果不能把握媒介工具在童年亲子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家庭代际传播的规则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亲子关系会兼具亲密与冲突,这种冲突更多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忽视与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助长儿童私人场域的形成。由于社会结构所造成的收入水平的差异,本研究可能不太适用偏远地区或者媒介工具还不普遍的农村地区。因此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1] 朱秀凌.控制与协商:手机对青少年“私人场域”的建构与入侵——基于中学生家庭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45-54.

[2] 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2(04):20-22.

[3] 朱秀凌.手机传播:促进亲子亲合?引发亲子冲突?[J].新闻知识,2015(06):55-57.

[4]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1):11-12.

[5] 朱秀凌.未成年的依恋类型、电视观看与准社会交往[J].新闻界,2014(04):33-35.

G206.2

A

1674-8883(2016)19-0068-02

吴文瀚(1973—),江苏泗阳人,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告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张毅楠,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场域媒介工具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准备工具:步骤:
书,最优雅的媒介
“巧用”工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