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究竟在博物馆里参观到了什么?

2016-11-28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展板参观者青铜器

季 娇



观众究竟在博物馆里参观到了什么?

季 娇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为提升全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馆员在教育活动设计或者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参观偏好。因此,为了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作者从“观众”的视角,对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本次探索发现,由于观众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面对同一件展品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种差异性提醒博物馆馆员在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观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偏好。并且,这种参观视角的多样性也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意的源泉。

博物馆;博物馆教育;观众研究;社会建构主义;以观众为中心

无论博物馆教育人员在设计教育活动中,还是展览设计工程师在布设展览的过程中,大家一定都心怀夙愿,那就是:期待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自己通过展品所传达的教育活动理念。[1][2][3]这个美好的夙愿底下隐藏着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请自问,通过展品或教育活动,你所期待传达的理念是什么?其次,你对观众有多少了解?这两个问题意味着博物馆馆员对工作的自我反思以及对观众参观诉求、偏好和习惯的倾听和了解。

一、 三个案例

我将以一次国内某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为案例,分析“我”作为一名参观者,在看展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

场景一:“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展厅

这个展厅主要陈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受赠的六百多件展品,每一件陈设由展品和标签组成,标签说明了该件展品的名称、赠予国家、受赠领导人及相应年份。其中有一个来自瑞典蓝白相间的透明玻璃盘,我和同伴在展品前驻足,旁边走过来一个中年男性以及一个年轻姑娘。面对这样的展区,作为参观者,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有意思的是,面对同一件展品,不同参观者的参观角度差异竟然如此之大。当时,我跟同伴分享,这件展品来自瑞典,蓝白相间,正是冰雪的颜色,这就是北欧国家的典型象征,完全展示了瑞典的地域特色。旁边的中年男性看着这件展品,自言自语:“嗯,这个是江泽民时代的产物”。后面的小姑娘上来之后,没有看说明,拿着手机从各个角度对这个盘子进行拍摄。我猜想,下一步,这个小姑娘就会把照片传到社交媒体上了。

当然,能够在博物馆展览的展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工艺、美学、设计、材料等方面的价值。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参观者,当我们不了解展品本身所蕴含的这些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参观实际上就变成了在展品中寻找“我”的过程。这种寻找体现了“我”与各件展品之间的关系。比如,我和同伴的谈话体现了我们的兴趣点在探索展品与瑞典地域特征的关系,中年男子的自言自语体现了他对展品所蕴含的政治历史信息的关注,年轻姑娘的动作语言表达了她的摄影爱好与自我展示的倾向在这件展品上的呈现。我们无法、也不能去评判谁的参观点正确,谁的参观点错误。不同参观点的呈现正好展现了参观者的不同诉求、兴趣、爱好以及先前经验等,这是一种多样化的参观取向。

场景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

这是一个常设展厅,展示了历朝历代的青铜器艺术。众所周知,青铜器在古代有着多种用途,可以承担厨房餐饮用具的功能,也可以被制作成攻击和防身的器械,同时也可以作为政治力量的象征。在我国文字中,也有很多文字用来描述不同的青铜器皿,比如鼎、簋、斝、盉、觥、觚等。从直观感觉来看,单从这些名称上就能感觉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但是,以一名普通参观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功底而言,可能连这些汉字大部分都不认识,不知道其发音,也不知道它们指代的意义。比如,图1是一个名为“兽簋(ɡǔi)”的展品,可能大部分参观者都不认识“簋”字,并且从该件展品的名称或者展示标签上,没有先前知识积累的参观者也不能确定这件展品的历史用途。

图1 兽簋展品及展示标签

展示标签所呈现的内容是参观者了解展品的重要渠道。如果语言晦涩难懂,是没有办法较好地传递展品信息的。幸好,该展区在墙上提供了一幅青铜器类型图(见图2)。这幅图作为一张概括图,通过文字和拼音展示了青铜器的不同类型。该图中蕴含着多样信息,比如,各个文字配有拼音,便于有拼音基础的参观者进行阅读,因此这张图片可以大大激发带小朋友来博物馆的家庭团体的互动。我观察到,有的家长带着小朋友在展品和这幅图之间来回跑动,大大激发了亲子之间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除此以外,该图对不同类型的青铜器进行了划分,便于参观者了解各个青铜器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境,也有助于参观者与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图2 青铜容器的类型说明图

与各个青铜器的历史价值相比,这张图片微不足道。但是,它减轻了参观者的认知负荷和参观难度。这个案例体现出,在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展览设计和教育活动设计理念中,展品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展品的价值还应该体现在通过一定的辅助工具促进参观者对这个展品的理解、以及对展品内涵进行自我建构。

场景三:“复兴之路”展区

“复兴之路”是一个展示我国历史以及弘扬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展区。我和同伴在有关新中国成立的两块展板附近驻足很久,这仅仅是两块展示了新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科学家的展板,展板上呈现了他们的相貌、生辰和出生地等人口学信息。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面对这样的展板,你能为观众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你是这个展板的设计人员,你希望观众从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在这样两幅列表陈述式的展品前驻足,是因为发现这两幅展板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征,开国十大元帅大多以来自湖南和四川为主,而十大科学家大多来自江浙地区。这样的地域特征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和同伴虽不是湖南人,但目前在湖南工作,进入工作单位,听得最多的就是湖湘文化,坊间流传着湖南人具有非常强烈的斗争意识等文化标记。所以,从我们两个参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展板似乎对湖湘文化起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印证和表征作用,这种地域特色让我们似乎对新中国成立之路有了一种模糊的印记。除此以外,由于同伴对我国军队体制颇为了解,所以面对这个展板,他也给我普及了一些有关军衔的授予和改革等相关的知识。

我相信,不同背景的参观者面对这两个展板,一定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江浙地区的参观者由于家乡情结也许会更加关注十大科学家的展板,有科学背景的参观者也许希望了解更多某些科学家的科学贡献,有的参观者甚至会关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贡献的军人这么多,为什么陈列了这十位元帅?选择他们作为开国元勋的标准是什么?等等。

二、 启示

这三个案例传达的一个共同理念就是:一千个人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甚至,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时期看到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4][5][6]基于博物馆的情境来看,社会建构主义就意味着,虽然展品和展品说明标签都是不变的,但是观众的理解和关注点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应该回到最本源的思考,那就是:在博物馆,究竟什么才算是知识?谁拥有了创造知识的权力?

传统博物馆的功能被看作是储存、研究和陈列之用,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殿堂。所以,作为观众,来到博物馆,具有高山仰止之感,是崇拜和敬畏,对博物馆的陈列深信不疑;但说实话,不免枯燥。从我列举的三个案例之中可以发现,现代参观者不仅仅对博物馆的陈列是崇拜和敬畏,更多的是一种欣赏,一种思考,一种尝试在博物馆和“我”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7]所以,博物馆的价值功能需要发生变化,而这种倾听参观者声音的变化更能体现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核心价值观。

基于这三个案例,我站在研究者和参观者的视角,对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和展览设计的改善有三点想法。

首先,形成换位思考的理念。作为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平时自己是否有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是否扪心自问过: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展览?是否反思过:在博物馆,自己的参观方式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式的反思。大家可以体会两个问题:“作为一名参观者,我喜欢……”,“参观者喜欢……”。这种主体和客体思考方式的不同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影响。

其次,融入观众的声音。博物馆的工作特点之一,即为创新。但是,创新点来源于哪里?根据我的体验,我觉得,融入观众的声音就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在要求创新的压力下,我想,很多馆员也许都遭遇过思维枯竭的困境。你是否尝试过倾听观众的声音,让他们告诉你,他们喜欢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偏好于什么方式?是否可以大胆放手、尝试一次邀请参观者共同参与设计展览或者教育活动?这些不是天方夜谭,在国外的博物馆报道中早已出现。[2][3]

最后,开展博物馆观众研究。在我国,人们对“研究”这个词语跟“博物馆”一样,有些许敬畏,人们普遍认为“研究”是象牙塔里的高深学问,一般人很难从事。并且,人们对“研究”也具有刻板印象,觉得“研究”对实际工作无用。其实,从“研究”这个词语的英文表达来看,“research”,也就是re-search,翻译成中文,就是不断搜索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所谓研究,也就强调了持续性和探究性两个问题。也就是说,好的研究应该接地气,只要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观察和探索之心,就会发现参观者存在的各种差异、共性和独特性,而这些,就是产生创意的源泉。

三、 总结

本文呈现的三个案例虽然仅仅来源于笔者的一次参观体验,但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却值得每一位在历史类、科技类、艺术类等各类博物馆工作的馆员去反思。当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关注了什么?展品所展示的哪方面特色能够引起参观者的共鸣?本文所展现的三个案例提示我们,参观者的参观点具有多样性,但究其根本,还是与参观者的先前经历、个人兴趣、知识储备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一点也正为博物馆教育人员或者展览设计人员在活动设计和布展的过程中提供了无穷尽的开放性和可能性。站在参观者的角度去体验和慎思每一个可能的参观点,是体现以参观者为中心的服务、设计、教育理念的一种有效方式。

[1]孟红娟,郑旭东.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4),5-11.

[2]Ballantyne, R. &Uzzell, D.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The rise of the visitor-centered museum.[J].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2011, 54(1), 85-92.

[3] Miles, R.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in transition: Relfections on visitor studies in practice[J]. Visitor Studies, 2007,10(2),129-135.

[4]伍新春,曾筝,谢娟等.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19.

[5]伍新春,谢娟,季娇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科技场馆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60-64.

[6]伍新春,季娇,曾筝等.科技场馆学习中社会互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9-83.

[7]Davies, S. M., Paton, R. & O’Sullivan, T. J. The museum values framework: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organisational culture in museums[J].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013, 28(4), 345-361.

What Do Visitors See in Museums?

Ji Jiao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museum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citizenry literacy. With a purpose to embody museums’ public education mission, it is necessary for museum staff to deeply understand visitors’ needs and visiting p

. In applying a visitor-centered working approach, I stood in a visitor’s perspective, observed myself, and reflected on my visiting experience in a Chinese muse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s visitors have been situated in, they demonstrated different focuses and interests in museum exhibitions. Such differences remind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museum staff to make sense of visitors’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interaction with visitors. In addition, such diversity also offered inspirations for museum staff to create visitor-needed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museum exhibitions.

museums, museum education, visitor study, social constructivism, visitor-centered approach

季 娇: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观众研究及非正式学习。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410083;Email:jiaojiaoyagao@163.com。

猜你喜欢

展板参观者青铜器
最美的蝌蚪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用旧展板制作牵引模型滑翔机
脑洞大开
关上手机再看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