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研究

2016-11-28◎文/郭

天津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生绿色

◎文/郭 昱

关于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研究

◎文/郭 昱

加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别概述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从区域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创新

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2015年1月初,中办、国办公布了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其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为我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有助于保障三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助于改善三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

自2005年 “公共文化服务”一词提出以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为主导,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的,旨在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诉求,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网络、文化队伍及其服务内容的总和。

(一)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建设成绩显著。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不断探索与创新有效的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建设过程中,北京市通过一系列重大工程,紧紧围绕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有关工作,使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层次的提升,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正在由总体普及向质量提升发展。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不断创新。

北京市已实施的 “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项目旨在通过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供给,推出一批特色公共文化产品。比如:北京东城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有:直接提供;借助公共文化机构提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机构或社会资源提供;通过购买社会资源、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提供。这五类供给方式的特点在于: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并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再如:北京西城区探索了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供给机制。在 《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37号)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文件的指导下,北京市西城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公共阅读空间的探索,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索PPP模式的有益尝试。

第三,公共文化政策的特色性。

2015年6月,北京市率先印发了“1+3”公共文化政策的文件,即:1个统领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和3个具体指导意见 《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这一文件结合北京自身实际,以“共建共享”为着力点,强调机制创新,核心在“基层”,是北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引性文件,具有北京特色。

(二)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惠民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一,公共文化政策的及时性与详实性。

2015年7月,天津市正式印发了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其附件 《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这也成为继山东省后全国第二个出台地方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省市,说明天津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就内容而言,天津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不仅明确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指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并从均衡发展、增强动力、加强内容供给、推动科技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9项具体任务;还从组织领导、资金支持、队伍建设、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制定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措施。作为天津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性制度设计,《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共三部分52条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人民群众的主要文化需求。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天津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建设理念、治理能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各个方面,重视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传播工具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10月13日,天津市正式启动了 “公共文化数字化为民服务平台”,该平台共包括数字群艺馆和数字非遗服务平台、天津文化中心网站、北方网“公共文化民心桥”平台和天津图书馆“百姓选书我买单”微信平台四个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百姓提供了许多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人民群众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单位之间搭建起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相信这一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

第三,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成绩凸显。

在 《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下,天津市积极培育了一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比如:2015年市文化广播电视剧联合北方演艺集团推出的“文惠卡”项目,每张500元的“文惠卡”由政府直接补助400元,市民只需支付100元,满足了不同层次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极大促进了天津演出市场的繁荣。而目前开展的许多公益性文化活动也都改变了以往由政府部门直接承办的方式,转变为由政府购买提供,不仅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也培育了公共文化服务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各地市也在着力加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纳入各市、县的发展规划及其业绩考核中,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有较大增长,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新进展,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但相比京津两地,由于河北省人口基数大,致使该省人均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相对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2014年,河北省文化厅与相关部门对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调研显示,有些市、县还没有像样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而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尚有一半以上不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群艺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达标率偏低现象普遍。

第二,公共文化政策落实情况。

河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公共文化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比如:一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不到国家标准;一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的拆建未能按照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先建后拆或拆建同时进行”的规定进行;个别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仍为差额事业单位;许多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站仍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其财政经费也不能很好的保障。

第三,公共财政支持情况。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显示,近年来河北省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2至0.3之间,与北京和天津相差较大,就全国排名情况来看,河北省也是居于倒数的位置。

为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河北省仍需注重平台建设,在文化设施设备、文化政策落实等方面下功夫,逐步消除公共文化服务在河北省市县各级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三、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区域视角

近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受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的影响,三地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水平、公共文化创新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

从上表中公共文化服务三个重要指标来看,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从近两年的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来看,北京与天津水平相当,但河北与京津两地差距较大;从每万人拥有出版物发行机构数看,北京的数量要明显多于津冀,三地差异系数较大;从每百万人拥有艺术团体表演机构数看,北京最高、天津最低。纵向来看,除河北省的每万人拥有出版物发行机构和每百万人拥有艺术团体表演机构的数量有所下降之外,京津的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指标近两年都在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不平衡

在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区域供需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合作意识不强,使得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其二,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资金、人才、基础文化设施仍偏向北京聚集,各项资源的分布也不尽合理,从而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在京津冀区域内同时出现。

表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指标

(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意识不强

尽管有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供给方式已经陈旧过时,但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构建这些项目的情况,缺乏创新性。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性缺乏不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也无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因此也就丧失了公共文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甚至会给京津冀的发展增添负担。

(四)公共文化服务监督不力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但在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监督力度不到位的情况。其一,京津冀三地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感性认识较强,不可避免地存在建设的盲目性,也缺乏统一、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其二,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尚缺少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馈渠道,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三、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地域相连,文脉相通,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因此,京津冀三地都要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加强地域间、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努力。

(一)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改革

通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可以改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引导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企业等不同性质的部门和机构参与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建立京津冀区域内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要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借助招投标、特许经营、合同承包、税收优惠等形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二)促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政策的对接

为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要在允许京津冀三地存在制度与政策差异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政策的对接。为此,可以成立京津冀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协调和统一,实现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制度与政策措施的有效对接,从而让三地群众都能享受到标准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构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交流平台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影响无处不在,时代的变化引发了经济模式、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此,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创新发展便成为文化领域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2015年12月中旬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张之一就是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因此,要通过互联网构建京津冀区域交流桥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库,探索建立京津冀信息互联、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公众满意的信息反馈机制,促进三地公共文化互联互通、相互借鉴。

(四)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从现实情况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短期内整体推进尚存在困难,这就需要通过试点区域率先做好示范带动作用。京津冀三地的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经过几年的创建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亮点,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2015年10月21日,京津冀三地的11家文化机构共同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组成联盟共建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这意味着这些联盟成员将会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活动、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共同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在11家联盟成员单位中,有3家已经成为了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文化发展联盟将积极发挥公共文化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放大示范效应。因此,应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学习示范区的特色和优势。

责任编辑:虞冬青

天津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典范

◎本刊课题组

摘 要:发展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软环境,实现从大众化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农业的转变,实现从兼业农民为主向职业农民为主体的转变,完善产业链,提升天津都市农业产业附加值,发挥都市农业的功能转变观念,以现代产业理念武装都市农业。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绿色;民生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都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农业新特征——具有与都市产业体系紧密相连、与都市消费紧密相关的特点。天津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甚至应该高于经济功能。目前,京沪穗等大城市的都市农业方兴未艾,都是看到了现代农业对都市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城市的农业产区可以保证城市大部分农产品的供给,但难以提供食品之外(包括鲜活食品)的其他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只有都市农业才可以解决城乡结合区域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都市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天津都市农业的成就

(一)天津都市农业的总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在五个方面跃居全国领先水平:

1.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全国领先

天津市近年来先后实施设施农业“4412”工程和提升工程,建成了6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22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畜牧和水产养殖园区;提升改造15.4万亩种植业设施、89个养殖园区。目前,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近70%,以滨海新区为主的水产工厂化养殖规模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全市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

2.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国领先

天津市现代种业、生物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杂交粳稻、黄瓜、花椰菜、生猪、肉羊等优势品种。农民培训规模进一步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农业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兴职业农民等培训累计超过50万人次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入驻东丽区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国领先

天津市实施“放心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放心菜”生产基地42.6万亩,提升改造“放心肉鸡”生产基地204个,无公害蔬菜、畜禽和水产品比例分别达到90%、78%和65%以上。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4%以上,农药、肥料、兽药等农资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多次受到农业部的通报表扬。静海区去年的农产品综合抽检率达到99%以上,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4.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水平全国领先

进一步强化人畜共患病防治、疫病净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启动设施了H7N9禽流感剔除计划等免疫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始终保持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80%以上,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遏制。林业、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扎实开展,美国白蛾、东亚飞蝗等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防控。

5.农业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

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已建成20个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搭建了全国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234个放心菜基地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畜牧水产养殖领域开展了质量安全追溯试点,物联网技术实现涉农区县和主要农产品全覆盖。加强“网农对接”,网上销售业务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快速增加,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

2010年,天津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1.5%,比2008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从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比例还将逐步缩小,但这并不是说农业就会停滞或者萎缩。目前,天津市尚有耕地4471平方公里,林地566平方公里,园地316平方公里,其他农用地1866平方公里,加起来全市农业用地722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0900平方公里的66.2%,无论农用地的数量还是比例都超过上海、广州和深圳,发展余地较大。从发展趋势看,天津国土规划中的660万亩基本农田必须保留,这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发展红线;林地也只会扩大不会减少,因此,天津将永久保留大量的农业资源。随着现代化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天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地位会越来越高,作用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

(二)天津市区县都市农业的跨越发展——以武清区为例

1.全区农业发展现状

武清是天津的农业大区,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亿元,增加值44亿元。全区户籍人口85.5万人,农业人口69.3万人,农业劳动力38.7万人。2015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增加值50亿元。

一是优势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29万亩,其中粮食占地82万亩、蔬菜26万亩、棉花4.5万亩,果园4.9万亩,苗圃1.6万亩,其余为瓜类、油料等作物。粮食、蔬菜、奶牛是我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年粮食播种面积140万亩 (小麦播种面积55.7万亩,玉米(播种面积84.3万亩),产量6.6亿公斤,蔬菜产量175万吨,奶牛存栏5.2万头,年产鲜奶23万吨。粮食、蔬菜、奶牛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年生猪饲养量64万头,出栏37万头;肉鸡饲养量1300万只,出栏1000万只;蛋鸡存栏224万只,鸡蛋产量2万吨;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4万头;肉羊饲养量16万只,出栏9万只;淡水养殖水面9万亩,年产水产品5万吨。2005年被评为全国奶牛生产20强县之一。2005年和2010年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201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二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区设施棚室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蔬菜基地面积的70%。已建成君利、梅厂、北国之春、农情缘等一批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2013年,启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计划到2016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5万亩,扩大林果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并继续扩大设施农业面积,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

三是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10.8万千瓦,各种农业机械8.1万台套,农机总值达到10.8亿元。农业机播比例达到100%,机收比例92.5%。拖拉机保有量为7092台,配套农具11269台套。共有排灌机械2.4万台,田间管理机械1107台,小麦联合收获机891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59台,设施农业机械4000余台套、畜牧水产养殖机械1.2万台套。

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0余家,带动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有45家企业被认定为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合作社被评为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田水铺青萝卜、黑马蔬菜、益捷绿色食品猪肉、绿翅肉鸡、猫不闻速冻食品,和平牌挂面等农产品品牌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

五是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小农水项目建设,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5万亩以上,农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

六是“水、绿”自然环境不断提升。近年来,投资近30亿元,实施了“大绿大水”工程建设,逐步将武清建设成为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全区有林地面积77.9万亩,森林覆盖率33%。通过实施水系贯通工程,对近150公里河渠进行了综合治理,使我区水环境初具“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景象。特别是2012年以来,实施了北运河郊野公园建设,将北运河沿线打造为我区重要的经济带、景观带、产业带。

七是农业发展成绩显著。2012年初,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5月被农业部、财政部评定为全国2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6月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4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

2.未来发展形势预测

至2020年时,武清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显著增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同时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京津冀之间的农业合作,力争实现政策、资源共享。

一是农业结构科学、合理。科技密集的种业,知识、文化密集的农业旅游业,信息技术密集的设施农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畜禽养殖业,四者构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布局上,实现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生态、生活、社会、服务五大功能齐全、强大。

二是生产功能完成了质的转变。“名、特、优、新、稀”成为地产农产品的主体,且80%以上属于绿色或有机食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使武清品牌不但在全市、全国市场上享有盛誉,成为著名品牌;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亦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免检产品。

三是区域农业一体化形成。武清的种业、农产品加工与制造业和农民教育培训,为环渤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农业,起到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与周边农业在市场、生产上合理分工,互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达到共赢,实现京津冀区域农业一体化。

四是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深入开发。农业旅游、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优雅的乡村田园景观,成为游客留恋忘返的“乐土”;加上“沃土”(肥沃的土地)、“净土”(洁净的环境),“三土”成为都市人出游的首选地之一;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采取节水、增加植被等措施,使农业的生态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拉动下,涉农二、三产业发达,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使一产从业人员较目前减少三份之一以上。

五是农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充分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通过创意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绿色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加工附加值,使农业效益位居全国前列。

3.未来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构建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动力,以农民职业化、装备现代化、农田标准化为基础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全区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农业增加值80亿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年均增长14.8%。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和奶牛、蔬菜 “一个基础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全区设施面积发展到23万亩,林果、中草药、无公害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业主导,产出效益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农业科技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家以上农业高校院所建立合作,良种覆盖率实现100%,科技对农业产出贡献率达到70%以上;农业信息化、物联网水平全国领先。培育形成一批著名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质量合格率99%以上,京津冀“菜篮子”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农产品直供直销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95%的农户纳入产业化体系,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5%。

农业基础功能进一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和农业装备水平全面提高,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80%,建成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县。

二、天津发展好都市农业的关键点

比较京沪穗等大城市,天津市农业人口多、地域广、产值低、生态问题较多,为此,都市农业的提升应该立足农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围绕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展开,即一要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满足城乡对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要求;二要建成全市绿色生物骨架,满足城市生态功能布局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两者相互支撑构成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取向和基本结构。

(一)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

高效安全的农业基地,实质上是一种追求效益与质量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国际上对高效安全农业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从其中部分指标及天津市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天津都市农业的发展差距较大。为此,应该通过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来加快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

1.发展有机农业基地

有机农业以生态型的高品质赢得高收益,有机农业是高效农业的主要来源。天津市青水源种养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安说:“种大田作物最理想亩产就是一吨粮食,最多卖2000块钱,除去成本净落600块钱就是种田能手。而设施农业再加有机概念,一亩农产品一年销售收入就是3到5万元,要是特殊品种能达到7到10万元。”可见,有机农业是农业走出低档次,迈入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像天津市郊半数以上耕地属于盐碱缺水的中低产田,改造起来难度很大,发展设施型有机农业就成为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选择。建议在大面积建设有机农产品设施基地的基础上,放弃部分中低产田的农作物生产,把部分中低产田开辟成生态农业用地,植树造林,开展林下经济,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力争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效果。

2.发展生态养殖基地

牧渔业产品是城乡消费的重要食品,是农产品提升附加值的主要产品。天津市的水面和草牧场面积有18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6%,具备宽阔的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条件。2010年天津市牧渔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4%,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天津种植业。鉴于天津牧渔业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农业部已经将天津奶牛、水产养殖纳入全国重点支持的农业品种,列入国家“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建议借助天津农业的研发优势,引导水产品、畜禽养殖向安全生态的方向升级,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来,生产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提高产出率。建议在北辰、武清、宁河已经建立的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基础上,加强良种研究,提高奶制品行业标准,链接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天津安全奶业的优质品牌,提升附加值水平。在宝坻、武清、汉沽等具有较大水面的区县,建议建立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基地,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深度开拓京津水产品高端市场,提高天津水产品在周边市场的知名度。

3.发展休闲农业基地

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市民提供旅游观赏景区和休闲场地,使人们重新回归自然,亲近阳光、绿色和新鲜空气,获得安宁与心灵的净化,是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今宝坻、蓟县、西青、北辰相继开辟了农家乐、农作物观赏园、市民农产品基地等休闲旅游项目。但是,比较南方休闲农业,我们还可以在深度上下些功夫。如蓟县、汉沽、武清的水产养殖的面积较大,在生产功能基础上,可以把生物养殖与市民欣赏、养鱼与垂钓、餐饮休闲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休闲渔业;蓟县、宝坻农家乐休闲项目,可以把果蔬、花卉、山货的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开辟养生观光果园;宁河、蓟县、静海还可以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让城里人闲暇时住进森林公园。建议围绕阳光和绿色主题,在生态较好的宝坻、宁河、武清等区县,建立一批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等,增强农耕文明教育,开辟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前往,让农业与市民生活交融在一起,同时提高都市农业的增加值。

(二)建成全市绿色生物骨架

农业以动植物有机体为生产对象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任何其他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天津作为特大型工商业城市,空气、河流、土壤污染相对严重。天津的都市农业应当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以水体生态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农田生态体系建设为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屏障。

1.绿色生物骨架的内涵

把城市打造成绿色生物骨架的设想,是我们对英国社会学家霍德华关于“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理解。即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乡建设上——尊重乡土自然,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状况,坚持保护、循环与再生理念,让自然做功。绿色生物骨架设想就是通过保护原有土地植被、水域和湿地,保持原自然景观形态,采用生物护路、育林、填补都市死角等绿地化措施,形成全市多个绿化圈、多条生态带,进而形成一个被乡土植被所包围的生态网络,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们一进入天津的地界,就能通过四通八达的生态网络享受到绿色的滋润,让天津真正成为一座清新绿色的生态型宜居城市。

2.绿色生物骨架的布局

根据天津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建议把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远郊平原、蓟县山区等4个农业发展区,有计划地设计并建成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包括林业)为基础、以“双城”和“十一座卫星城”为依托的生态网络,努力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处于生物骨架的包围之中,成为在生态系统中间隔分布的功能岛。一是依托交通林网、国铁两侧林带、高速公路、快速路、公路两侧林带,把交通廊道打造成生态廊道,依托独流碱河、蓟运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一、二、三级河道,把天然水道改造成生态廊道。二是有计划地开发和维护全市的水产养殖、野外公园、苗圃林业、湖泊水库,将全市的各功能区,以湖泊、森林、生态型农业园区等空间分隔开来,起到净化过滤功能区空气,打造生态屏障的作用。三是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倡导企业、单位、居民家庭充分利用各种空间,栽树养花,让花草树木占领每一处城市的死角,形成天然氧吧。

3.绿色生物骨架形成途径

首先,环城农业应扩大果蔬等优势农产品的都市型农业产业园,减少城市化的扩大对农业用地的冲击,保证农业土地数量不减少。要采取“适当集中,关联互动”的发展思路,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区(核心区)、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和加工物流产业区一并规划、统筹建设、联动发展,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工程,为城乡人民生产生活开辟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保证林业和水面面积不断扩大,远郊地区应推进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品质的蔬菜、花卉、园艺、种子种苗、林果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建设优势种业基地,保持天津市在黄瓜、种猪、杂交粳稻等优质种业的全国领先水平。宝坻的水稻、三辣,武清的小麦、棉花,宁河的水产品、蓟县的山货、农家游,静海的林下经济,都应该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农业用地供给,增加碳汇吸收量。第三,重视天津市南北生态地区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认真编制和实施好七里海、大黄堡、于桥水库、团泊湖、大港水库等重点生态地区规划,在保护中慎重进行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保护北部山地资源,加强林木抚育和采石采砂废弃矿面的植被恢复;改善远郊区县的河流、中小水库水质,恢复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统筹盐田开发与滨海新区生态体系保护,做好滨海新区盐田湿地利用和保护工作。

三、国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经验借鉴

(一)法国的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是发达国家首都地区中面积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区之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农业面积59万hm2(占49%),林地27.9万hm2(占23%),非农业用地占27%。1995年郊区省的农业总收入55.5亿法郎 (100法国法郎约合106元人民币)。从农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巴黎大区以种植业为主。在1995年郊区省农牧业的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超过91.5%,畜牧业收入不到8.5%。从种植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谷物面积约32.7万hm2,占农地的55%;油菜、甜菜面积都在4万~5万hm2之间,总计占农地的16%;蔬菜、马铃薯面积分别为2600hm2和9300hm2,总计占农地的2%;果园1800hm2和花卉5000hm2,分别占0.1%和不到0.3%。巴黎大区的农业生产是以私人农场为主。在近7000个农场中,种植大田作物的农场占70%,园艺蔬菜农场占11%,畜禽农场占6%。这个数值反映出巴黎大区农业的明显特点:①农场规模较大,一般都有近几百公顷农田;②“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一般为10hm2以下;③农业的经济效益较高,1981—1995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利润同总收入的比率大致保持在35%以下。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利用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利用农业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来,营造一种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二)日本的都市农业

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

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

①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②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③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品大量生产;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也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于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其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如下: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面积不大(5hm2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hm2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四是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

(三)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

①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

②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一是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 (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二是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

四、天津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建议

(一)实现从大众化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农业的转变

建立起适应天津都市农业特点的品牌培育保护的制度体系,品牌注册、品牌培育、品牌经营拓展和保护制度健全规范,支持保护有力;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园区等市场主体都拥有自主品牌和稳定的营销渠道,形成一批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人文价值充分挖掘,品牌销售规模和信誉度、美誉度显著提升,成为地方形象的代表和名片;95%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居民消费的地产农产品大部分来自品牌产品;京津冀“优势、精品、安全”的“菜篮子”产品供给区的品牌形象建立。

(二)实现从兼业农民为主向职业农民为主体的转变

新型职业农民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愿意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终生职业,愿意而且能够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承担各种风险,并通过不断创新获取更多利润和体面生活的新一代农民。要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促进实际务农的兼业农户、劳动力大幅度下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培训,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青年农民数量明显回升;土地规模化经营占承包地面积和比例大幅度提升,规模化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量超过80%以上,务农劳动力的平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务工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转变观念,发挥都市农业的功能转变观念,以现代产业理念武装都市农业

首先要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靠近城市的便利位置,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健康、绿色、新鲜的有机农产品;其次发展都市农业,让其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促进都市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凭借体验、亲近农业为宗旨的观光农园、市民公园与教育型农园,借农产品品评会、讲习会、农业节等多种形式,吸引市民对都市农业的关注与了解,使城市中小学生能够认识农业生产的过程,启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完善产业链,提升天津都市农业产业附加值

产业链在都市农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农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目前中国都市农业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不明显,中国应优化都市农业组织形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间关系,在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十农户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从而提升都市农业的产业附加值。

(五)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天津现代都市农业物流体系

农产品市场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农产品产前、产后、售后服务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农产品易腐、易烂,时间性、季节性强的特点,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应以农业市场为重点,加快培育市场经纪人、专业户和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采用科学的保鲜储藏技术和先进的物流设施,为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流技术手段和保障,探索超市直卖、地产地销、网络销售等营销新模式,积极探索农产品从田头到市民餐桌的市场途径,确保农产品新鲜上市,构建完善的现代都市农业物流体系。

(六)实现从“小而全”生计型农业向三产融合多功能开放型农业的转变

着力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休闲观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物流配送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型发展,形成更多的第六产业经营链。积极发展市场竞争性高附加值农产品 (也可能高风险),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围绕加工产品需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加工导向型农业;开发农业的观光休闲等功能,重视农业生态景观功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围绕京津冀菜篮子产品供给中心、物流中心、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天津域内外农业开放合作由分散的松散型市场化合作,向政府指引下的全方位机制性、制度性合作转变。

天津经济课题组

总策划:曲 宁

采写运营:高艳芳 虞冬青孟 力 张丽恒

统筹:仲成春

G127

A 文章编号:1006-1255-(2016)05-0015-04

60 文献标识码:A

1006-1255-(2016)05-0019-08

郭 昱(1980—),天津财经大学。邮编:300222

猜你喜欢

民生绿色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