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野下人文社科研究的变化
2016-11-28毛宝铭暴卓睿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毛宝铭 暴卓睿(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大数据视野下人文社科研究的变化
毛宝铭暴卓睿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现如今,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得方方面,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人类逐步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得产生带来社会的变化,同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老看,它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使得我们能够运用更加精准的数据、更加精确的语言、更加严谨的大数据思维来描述和解释大数据影响下的社会,从而更加精准的把握社会,最终对其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大数据视野;人文社科研究;变化
一、引言
现代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数据充斥着,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医疗卫生服务,甚至是我们日常的打电话、发短信、淘宝购物等都无一不被海量的数据充斥着。这些数据看似简单,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巨量的数据积累起来,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重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资源,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它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表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大数据和社会研究概述
(一)大数据定义和特点
百度百科中对大数据是这样的定义的: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方面的科学家Rauser对大数据是这样解释的:大数据就是超过了任何一个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庞大数据量。它有如下特点:
1.数据量庞大。由于越来越多的数据存储设备的运用,使得更多的数据可以被部分或完全的记录下来;除此之外由于各种智能通讯工具的使用,也增加了通讯方面的海量数据,于是数据量也就随着各种科技的发展而剧增。
2.数据种类繁多。近年来,各种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被人们广泛的用用,不仅数据量剧增,也使得数据类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一般的结构化数据,而且还出现了图片、网页、音频、视频、文档、e - mile等非结构化数据。
3.流动速度迅速。大数据对数据处理速度相当之快,使得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变成可能,这一点也是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存在着的本质上的不同。
4.可利用价值。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种类的增多以及数据流通速度的迅速,可被挖掘利用的有价值的数据也相应的增加。
(二)社会科学研究
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实质上是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他的数据主要的是来源于实地调查和采访,受制于各种客观主观的因素,并且由此得到的研究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非常有限。
三、大数据下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
(一)数据来源的变化
传统的实证研究过程其实质是假设验证的过程,主要特征是研究着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基础上提出假设,之后通过田野调查、采访等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和验证假设。因此就会存在这样一个缺陷:研究着自身的主观情感、态度、认知、经验等将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相对应的,大数据由于其自身数的广度和深度和大数据的全体样本,而非部分样本的特点,将研究者得主观态度情感、经验、认知等过滤在研究过程之外。
(二)社科研究分析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分析主要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假设,之后,搜集数据验证假设;大数据下的社会研究并非是验证假设模型的正确性,它实际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在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知识和信息,找出存在在大数据中的潜在的联系,并最终建立数据模型。
(三)社科研究扩学科性增强
大数据时代下,以大数据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不仅提升了科学性,增加了其精确度,而且社会科学研究得学科融合性增强。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使用,运用到数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有别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越来越多的见算计领域和其他自然学科领域的学者,不断发表大数据的环境学、语言学、经济学的人文社科类论文,这一点足以证明大数据下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的跨学科性越来越强。参考文献:
[1]Black,Edwin.IBM and the Holocaust.Crown,2003.
[2]C.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3]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郭昕,孟晔编著.数据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贺清碧,胡久永.数据挖掘技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6]高自龙,杨红艳.学术评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优化选择——人文社科论文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新探[J].江汉论坛,2011年11期.
[7]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黄慕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64X(2015)05 -0132 -01
作者简介:毛宝铭,男,河南人,中原工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自然辩证法。暴卓睿(1990.11 -),女,河南人,中原工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