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视角下川西少数民族体育表演业发展研究①
2016-11-28黄晓阳冯素琼
黄晓阳 冯素琼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0)
“体验经济”视角下川西少数民族体育表演业发展研究①
黄晓阳 冯素琼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0)
该文采用统计法、问卷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法等方法,对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体育表演发展现状进行相关调查和跟踪记录,深入分析了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体育表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体育表演业存在场馆不足、传承保护滞后、认识水平不够等问题。根据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中的问题,探索性的提出了与“体验产品”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与甘孜旅游业相结合,与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依托政府支持等建议,旨在能为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表演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切的理论依据。
体验经济 体育表演 民俗体育表演 发展研究
四川省是闻名中外的民族文化大省,世居民族14个,以藏、彝、羌族为主,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体育表演业作为少数民族同胞以聪明才智创造出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集合,即使在知识爆炸、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娱乐方式千变万化的今天,也以其独特的魅力, 载负着传统文化从民间走向舞台,活跃于节日文化之中, 存在于群众肢体之上。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开发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表演市场,使其在整个体育表演业中异军突起,继承四川省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和传统文化,为民众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体验经济”正在以极大的先进性和市场发展优势,成为当前经济多种经济形态交叉发展浪潮中更新的层次更高的经济形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探索川西少数民族体育表演业的发展,是以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丰富的民俗民间表演为基础,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表演项目的表演为体验商品,满足顾客的体力参与、智力参与和情感参与,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进而实现川西少数民族体育表演业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1 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体育表演业发展现状
1.1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体育表演的活动内容及形式
在川西少数民族体育表演业的形式丰富,表现为:草原赛马、举石、抱石、马上射箭、马上射击、押加、碧秀、响箭、古朵、藏式围棋、藏式摔跤等。还有最具吸引力的歌舞形式的体育活动,其中:甘孜踢踏舞、巴塘弦子、真达锅庄、丹巴嘉绒锅庄等,是最具地方魅力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随着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外界人们的沟通交流增多,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对外进行演出,也受邀到各地进行巡演。例如: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每年夏季回暖,漫山花草盛开,牲畜膘肥体壮时,人们利用放牧和节假日唱歌、跳舞、自娱自乐,举行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草原盛宴。现在体育活动中以跑、跳、投、射等为主。伴随每年热闹的州庆,康定转山会,跑马节,塔公赛马节,九龙游海节,道孚安巴节,墨尔多山庙会等诸多节日都会举行民俗体育活动。随着民俗体育活动的数量的增多跟规模的扩大,随之产生了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俗体育表演业。
1.2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原著居民民俗体育表演认识程度
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民对该地区该民族的民俗体育表演产业认识不如人们想象中的足,很多人对这一概念还很陌生,由于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川西高原,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远离城市,人们对外来体育活动划分认识不当,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所参加的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就是民俗体育表演活动之一,即使是从事民俗体育表演的专业人士也不太清楚具体项目的划分,由此得知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业的认识程度还需要加深。
1.3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通群众体育表演参与频率
在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民俗体育表演的人数众多,这与当地的民俗民风有关,川西少数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但由于工作原因,仍有20%普通群众几乎不参与到民俗体育表演中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参加民俗体育表演激情较高,且形式丰富,这与学校体育开展有直接关系,学校定期的有组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体育表演,为传播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表演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调查中还发现,参加频率较高的还有中老年市民,中老年市民闲暇时间多,生活压力较小,有足够的精力参加民俗体育活动。
1.4甘孜藏族地区民俗体育表演业传播途径
在民俗体育表演业传播中,其仅日常活动一项占比例67.63%。显示了日常活动在民俗体育表演业传播中显示了重要地位。书籍在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业文化传播中仅占有5.47%,故事传说占8.63%,其他占7.6%。其中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市民仅仅只关注表演业中的内容和形式,而对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业文化背景模糊不清,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此类节日活动项目属于民俗体育表演业。在调查中了解到人们对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业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形式竟不知其历史以及来源,值得反思。
2 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体育表演业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
2.1民俗体育表演场馆不足
在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活动的场馆使用中,规范化的场馆较少,开放式乡镇草原较多,虽城市公共广场自由且免费,但无组织、较分散,不能形成固定表演活动形式。付费剧院由于费用较高,主要以外来游客为主,限制了一部分该地市民想要多次参与观赏性民俗体育表演的愿望。
2.2保护传承措施相对滞后
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有丰富的民俗体育表演资源,但由于人们之前对民俗体育文化意识淡泊,体育表演行业服务不规范,长期对外宣传不当,导致很多表演项目流传度不广甚至误传,表现形式不够规范,普及度也相对较低。
2.3未能与现代流行歌舞元素完美融合
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与外界交流沟通较少,致使未能很好的与现代流行歌舞很好的融合,譬如:爵士、伦巴、恰恰等等新兴的现代舞蹈文化等方式,民俗体育表演如不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进而阻碍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体育表演业的传承与延续。
3 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体育表演业发展契机
3.1结合“体验经济”和“体验产品”的特性深入探索表演经济
“体验”一般看来,具有服务成分,更被看成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体验与一般的服务一样是可以感知的产品,真正的体验以企业作为媒介、以商品作为背景,以消费者为主体,通过活动创造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价值。利用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独特人文优势,开发文化旅游,开展与旅游相关的“体验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文活动中,是发展民俗体育表演业的重要方面,如:巴塘弦子、甘孜踢踏、色达面具舞(藏戏)、丹巴嘉绒锅庄、真达锅庄、嘛呢锅庄等。使旅游者了解藏区体育表演形式,参与到体育表演中,增加体育表演的附加价值。
3.2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已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如甘孜州康定的“跑马节”“四月八转山会”等。节日中开展的体育旅游项目,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体验民俗风情,领略民族文化还可以强身健体,强壮体魄。通过这种方式使体育旅游有了一个将活动和精神共同传承的舞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保护了体育旅游项目。.
3.3与甘孜州丰富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甘孜州旅游资源雄厚,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观赏和科学角度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将体育表演业与该地区的特有资源及文化特色联合起来,着力进行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组合民俗体育表演旅游产品,民俗体育歌舞,民俗体育形式,民俗体育礼仪等多方面,比如:俄尔多、赛牦牛、打牛角、丢窝窝、奔牛等体育文化,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同时也可将石文化、游牧文化、禹文化等一系列相结合,重点发展历史文化遗迹游、“丝绸之路”游,主要发展民俗风情游和山区生态游、推出宗教文化游和“茶马古道”游,重点开发探险游、探奇游、探秘游、访古游、寻根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4 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川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川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业只是在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表演,对外展示途径相对其他表演形式较少,且传播途径受地域限制。扩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如:采取在相应节日中进行民俗体育表演等形式,提高人们对民俗体育表演了解和认识,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表演业的发展做出良好的认知基础。
(2)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对川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业政策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的力量实现文化的发展。政府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反哺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蓬勃发展达到双赢的理想状态,使川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业持续稳定发展。
(3)结合“体验产品”和“体验经济”,对川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业进行联合开发。
(4)全方位开发“体育表演产业”边缘产品。加快发展体育表演产业边缘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如:体育表演培训班、音像制品、电影、海报、杂志、服饰、体育用具等,使其成为一条独特的、完善的民俗文化产业链,从生产、加工、深加工、包装、推广等环节推动川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业的全面发展。这是“体育表演产品”带动民俗体育业的全面发展又一重要历史产物。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Z].2016-04-13.
[2]周利辉.藏区民俗体育文化探索——以四川川西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例[D].大理学院,2011.
[3]孙凌宇.西藏地区民族体育传统现状的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09.
G80-05
A
2095-2813(2016)09(a)-017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7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课题编号:TY2015203。四川省教育厅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CR1218,四川省教育厅休闲体育产业基地课题,项目编号:XXTYCY2014C05。
黄晓阳(1967—),男,四川南充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