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争”:体育技术的时代嬗变
2016-11-28李卫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李卫济南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义利之争”:体育技术的时代嬗变
李卫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在当下体育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体育技术带来的伦理困惑日益凸显,对体育技术的批判也日渐增强。随着“以人为本”体育理念的确立,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体育技术,在义与利之间谋求平衡,澄清技术与体育、技术与人的关系,对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乃至于沟通、融合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义 利 体育技术 时代嬗变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体育的终极目的是抗击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身心异化,抗击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信息网络给人类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体育与人脱离的现象,使体育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最有益的方式。然而,当下的体育受技术因素的制约,过多地注重人的生物潜能的开发,忽略人的生理发展规律;过度崇尚程序化的训练和某种固定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和训练者绝对接受,不可质疑;在竞技体育中盲目强调功利意义,无暇顾及其训练者自身必需的健康基础等。而当下屡见不鲜的“兴奋剂”和其他“篡改年龄”、“虐训”等丑恶现象,不仅影响社会对于体育界的评价,而且使体育技术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体育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元的,在当下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为“义利之争”。
1 体育技术中的“义”与“利”
体育技术中的利,多数人可以达成共识。利指利益,指体育技术发展为个人及群体代理的经济、社会利益。而对于义,则有不同的理解。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有很多关于“义”的描述。义利关系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它在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出现以后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周易·乾卦》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左传·昭公十年》记载,齐国大夫晏婴说:“义,利之本也。”但是对义利关系提出明确观点并把它作为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内容之一者,孔子为第一人。在《论语》中“,义”字出现凡24 次“,利”字出现凡11 次,可见孔子对义和利做过认真的思考,孔子言论中的“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即《中庸》第二十章所载之“义者,宜也”。汉代辞书《释名》解释说:“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可见孔子的“义”是适宜、合乎情理、公平合理的意思。孔子言论中的“利”,就是利益、功利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与“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 ”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1]
西方也有道义思想的传承从古希腊到近代乃至现当代,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道义论一直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态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道义论是指以责任和义务为行为依据的伦理学说其显著特点是不诉诸行为的后果,而诉诸一定的行为规则(原则、规范等此类道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确实提出“重利轻义”,我国早期维新派也重视这一点。但这只是对宗教、封建社会推崇意识形态钳制的一种反动。借此调整义与利的关系。如康有为对义与利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刻地探讨,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义者,利之和。”从西方体育文化发展来看,义始终贯穿其中。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的道义突出表现为,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的各项规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等。
2 体育技术中的“义利之争”
2.1义利之争在体育技术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现代社会具有消费主义的特点。竞技有着强烈的商品意味。因而义利问题更为突出。是恪守“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道义,还是看重“更快、更高、更强”带来的功利?如何保持两者的统一、均衡,是处理义利问题的关键。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冲突、中西价值观念的交融,使社会道德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或真空状态。现实中类似奥运会的体育比赛的胜利,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当胜利已经被畸形地拔高到意味着国家荣誉、个人地位和巨额金钱时,就产生了运动员难以抗拒的道义压力和功利诱惑。在这种情形下,人的道义和功利观就失衡了。在功利的诱惑下,一些运动员不惜牺牲健康为代价,尝试能提高运动成绩的科学技术,俯身于科技的“奴隶”。极端的是,一些运动员冒险使用违禁药物。美国体育心理医生戈理曼曾对16 岁到35 岁之间的198名世界级运动员作过调查,问他们愿不愿意服用一种假想的兴奋剂,这种兴奋剂能使他们在5 年内有超凡表现,但是三年后他们可能死于这种兴奋剂。结果,52 %的运动员回答:“愿意!”后来,戈理曼又对200名运动员作了类似调查。结果,近一半运动员回答:“愿意! ”[2]
2.2义利之争相互博弈的结果影响体育技术的发展
现代体育是西方社会的产物。随着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原本属于游戏的体育与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的商业主义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集团不仅拥有体育用品生产业,而且不断开发职业选手身上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甚至用金钱引诱和逼促运动员“不择手段”地提高竞技成绩,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体育商业化奠定了基础。由于体育商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度重视物质回报的职业体育的出现,致使体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同样修身健体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的回报大不相同。同样是小球,乒乓球运动员和羽毛球运动员的收入也不相等。体育技术和规则的变化往往屈从于商业化的压力,如运动员着装的改变,更美观,更……增加项目的技术难度,提高观赏性,如乒乓球的改变球大小,这种改变往往迫使运动员追求新的技术,来迎合商业化带来的技术压迫。
3 解决义利之争关键在于寻找平衡
从义利之争可以看出,体育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嬗变来自于义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社会发展不会倒流,体育技术不可能逃离二者之间多维的博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摆脱唯道德主义,利义并举,义在利中。就个人而言,有利益才会有动力,对国家而言,没有人民的富饶生活,就不可能就强大的道义。因此,体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义利之间谋求平衡。
3.1打造“义利”平衡的路径
克服体育技术化的人文困境,其主要做法就是重新确立“义”的价值理念,或更为准确地说如何促进体育价值理念的合理回归,这是人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我国有的学者在探讨竞技运动中技术应用的限度问题时认为,竞技运动中技术应用必须遵循尊重生命、增进健康、扩大参与、公平竞争和促进和谐的伦理规范 ,有的学者则提出了现代竞技运动应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和基点。有的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人们对体育技术化伦理困境认识上的模糊,对伦理价值内涵进行深刻地思考,厘清体育技术化伦理价值目标所在,将体育价值目标与技术化目标分离开来,重塑体育价值体系。[3]分析认为,厘清义与“宜”的关系,提升”“宜”在体育技术伦理的地位,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如果以内涵而非字面来分析,东西方体育文化都高度推崇“宜”的重要性。如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认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倡导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去推行竞技运 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的生活过程中。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认为:“体育如果不同政府的教育和健康政策相结合,就不能发展。”“我们绝不可以忽略对今日体育运动道德方面,以及文化与体育运动和谐一致的深远意义的检验。”
3.2消解技术负面性,构建合理、健康的体育技术评价体系
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上来审视,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人类应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辩证关系上理解技术的价值,构建合理、健康的体育技术评价体系,消解避免技术负面价值的扩张。由于不同模式的技术,由于其所依据的原理不同,运行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还存在着一个评价和选择的问题。过去对技术的选择由于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考虑,只注重了技术运用的生物学意义,而忽视了技术对人身心的终极关怀。这导致了现代体育技术片面化、单一化发展的重要根源。要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需要加强对技术发展的宏观调控,把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技术的坐标体系。有鉴于此,新的体育技术评价体系针对训练者特别是学生应满足以下要求:体育学习评价应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找出原因,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而不是甄别和选拔。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不单以一次运动技能的抽查为依据,要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相关的态度、行为;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等。需要说明的是体育学习的评价也是对评价对象的认识过程,对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一个干预过程。
3.3提倡为人的体育技术,而非人为的技术
合理和健康的技术应该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技术。作为人类众多成就之一,同人类所有其它成就一样,技术的最高目的,也是技术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就是说,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4]而人为的技术所代表的一方面是人类“权力意志”的无限膨胀,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的无所不在。权力意志表面看来是人的自由的一种实现,其实是“自由”的一种堕落。自由意志(free will)变成了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自由就得屈从于权力了,这正是技术时代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真相。今天的权力不仅是由恐惧和威胁来维持,而且是由理性和逻辑来支撑着。理性和逻辑是一张无缝之网,把一切都纳入自己的瓮中。海德格尔称这样的瓮为“座架”(Gestell,enf)。作为座架的现代技术把一切都归入了一个无“差异”之中,从而使现代技术彻底成为一种“非技术”的东西,原始技术那种保持“差异”于“缝隙”之中的微妙精神全然丧失。如果想要让技术不是限制人的自由,而是有利于人的自由,不仅需要运动训练专家以及运动技术攻关人员走出实验室,尽可能周密和详细地考虑到身体的接受能力及社会现实情景。更需要让体育技术在其诞生时聚集和反映更多的自然的条件和人文关怀,力求还原时间和空间,让技术回归人本身丰富多彩的活动,回归人的具体情景和生活。所以,我们不仅在技术设计和生产和生产的过程中树立技术的目的是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念,而且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在大众生活中得到检验、欣赏、融入,我们就能够让技术“适应”全人类,而不是让某集团、某群体得到某种私利。
4 结语
东西方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中,实际上已划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机,再到新的和谐的轨迹。体育技术的失范与平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体育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活动,可以成为中西方文化整合沟通的重要桥梁。“义利”之争即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显著的全人类性,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度同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树森.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质疑——兼论市场经济下对儒家义利观的批判与继承[J].东岳论丛,2001(2):56.
[2]晓 寒.世界上最流行的新型兴奋剂—EPOhttp.:// ballsweekly. sina. com.
[3]董传升,张铁重.塑体育价值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6(7):27.
[4]李正风.现象学视野中人与技术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40.
The Controversy over Justice and Interest: the Time Evolution of Sports Technology
Li 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Shandong 250000, China)
Abstract:As the current sports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ethical confusion of sports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criticism of sports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 as well.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sports concept,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are to examine sports technology, seeks balance between justice and interest,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ports, technology and people. The artic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nd West sports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Keywords:justice interest sports technology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2—0130—03
作者简介:李 卫(196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与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