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合与意合对比分析
——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朱原的译本为例

2016-11-28谢江源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人间 2016年4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谢江源(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形合与意合对比分析
——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朱原的译本为例

谢江源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形合与意合作为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之一,其对比分析一直是语言界和翻译界关注的焦点。形合是遣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在阐述形合与意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朱原的译本为研究对象,简要地对比分析了英语与汉语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区别。

关键词:形合;意合;对比分析

引言

形合与意合是我国学术界(翻译界和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指出:“就汉语和英语句式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1]当然,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抑或其它语言,都不是使用一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就能传递语言信息的。我国学者刘宓庆就明确指出:形合与意合这两种语言手段可以存在一种语言中[2]。由于受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者在表达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就是二者的差异所在: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中意合的句子居多,句法结构相对松散,习惯利用词汇表意,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通过对语言整体性的理解分析来达到对语篇的正确语义解码。英语侧重形合,相对来说句法结构严谨,习惯通过细致的逻辑推断来实现思维对语言的引导。对于翻译专业的人而言,形合与意合的翻译策略非常重要。学好英汉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化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才能准确理解源语而后把源语到位地传译成目的语。

一、形合与意合的相关概念

最早提出“形合”与“意合”概念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3]就目前学术界已有文献来看,所谓形合,指的是借助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等显性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的是不借助于语言形式,通过词语或句子内在隐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实现上下语篇的连接。很多人都知道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注重形式,富于形态,是综合性语言。英语语言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时态、语态和所有格的变化)以及表连接意义的词汇(如联系词、关系词、介词)和结构来表达语法含义和逻辑语义关系。而汉语是重意合的分析性语言,属语义型语言,注重词汇意义和彼此间的语义联系,通过语序或句序,紧缩句、四字成语来体现逻辑关系,例如: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If 引导的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原文通过标志连接词“if”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假设—判断”关系,它的译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两个分局之间并没有表示连接的形式标志,用逗号隔开,形成一个汉语句子,依靠意思和它们之间的隐含时间逻辑关系来连接,这样翻译并无不妥,反而觉得通顺。

每当谈及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时,很多人都会自然想到英语术语“hypotaxis”和“parataxis”。 这里有必要简要区别一下这两组汉英术语。在“形合”与“意合”概念提出初期,因为当时所研究的“形合与意合现象”发生在句法层面,人们习惯把形合与意合等同于英语里面的hypotaxis与parataxis。但通过近几十年相关学者对形合、意合概念进行的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后发现,形合与意合现象不局限于句法层面。如今我们对形合与意合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不分清楚这对概念所描述的是哪个语言层面的语言现象,依旧将 “形合”与“意合”的含义等同于英语的hypotaxis 与parataxis的含义的确有失妥当。

国内学者所研究的形合和意合问题,不是简单的几个术语就能覆盖的。本人很赞同上海海事大学王菊泉先生就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英语术语hypotaxis与parataxis基本上是句法概念,具有单一的线性特征,主要用于表示词语和分句间不同的连接或排列方式,而汉语中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的基本表达手段或组织法则。形合与意合现象不仅发生在句法层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语言层面。与此同时,形合与意合的研究不局限于hypotaxis和parataxis 的从属与并列的句子成分排列方式的研究,也可以有别的方面的研究。而且,它们并不像hypotaxis和parataxis那样暗示连接的语言成分之间在语义上是否有主从之分。[4]

无论是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还是语言研究本身的角度来看,形合与意合都是一对非常有价值的概念。目前西方语言学中并没有与“形合”、“意合”完全对应的概念,但我们仍需要对形合与意合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外传译 “形合”与“意合”时,如果盲目采用hypotaxis和parataxis,会让西方读者误解我们的形合意合局限于他们在句法层面认知的hypotaxis和parataxis。鉴于英语中没有和“形合”、“意合”相当的术语,可以采用王菊泉先生提出的办法:用专属的拼音xinghe 与yihe来表达形合与意合。[4]

二、形合与意合在译例中的对比分析

接下来我们就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及朱原的译本为例,分析英汉语中形合与意合这两种语言手段的差异。

(一)形态变化。

英语词汇有丰富的形式变化,性、时、数、语态等,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别,非谓语动词有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形式。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一般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在词汇形态变化上相对较少。例如:

a.Among the many friends I made in Boston were Mr.William Endicott and his daughter.[5](P214)

我在波士顿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威廉﹒恩迪科特和他的女儿。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原文中“ friends”要和前面的“many”搭配,根据英语语法friends必须加“s”,而汉语译文中的名词“朋友”没有单复数之分。就动词而言,原文中用了动词“made”明显是过去时态,但译文中“交朋友”并没有时态的区别,这些单复数时态的概念都是通过词和上下文的语境来表达的。

(二)关联词和连词的使用。

关联词和连词的使用也是英语形合的语言形式手段之一。关联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以及连接副词,如who,whose,that,which, when,etc。连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 and,or,but,so…that,until,etc。这些都是英语中常用的一些连接词, 而在汉语中则用的不多或者省略显性连接词,更多的情况靠逻辑事理顺序去意会。

a.When I had played with it a little while,Miss Sullivan slowly spelled into my ha nd the word “d-o-l-l.”[5](P40)

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莉文小姐在我手上慢慢地拼写“洋娃娃”这个词。

b.I felt my way to the hearth and picked up the pieces.[5](P42)

我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

c.Many of them were so tame that they would eat from my hand and let me feel them.[5](P18)

这些家禽一点儿也不怕人,从我手上吃食,并乖乖让我抚摸。

d.As my knowledge of things grew I felt more and more the delight of the world I was in.[5](P49)

事情了解得越多,就越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以上的例句中都有省略关联词和连接词。例句a和b不作赘述,重点分析例句c和d。

例句c中原文应用了从属连词“so…that…”译成“如此…以致于…”。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形合手段,翻译成汉语时,如果恪守英语的句序结构,一字一词译成“这些家禽是如此温顺以致于它们可以从我手上吃食并乖乖让我抚摸。”这样虽然没有和原文意思有很大出入,但明显地带有翻译的痕迹。所以朱原在翻译时译成三个结构比较松散的单句,利用句序的先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来表达原文意思。为了符合汉语习惯,省略了“如此……以致……”,从而达到某种意义的内在衔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例句d中用连接词“as”放在句首折射出句子前后的“因果”关系,也能看出英语表达的严谨性。原文的意思是“正因为我了解到更多的事情,这才使我愈加觉得这个世界美好。”在英语中,除口语外,一般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不能称其为句子。而我们发现汉语在表达时很多句子都无主语,结构相对自由松散。可以看到原文的主语是“I”,而在译文中却省略了主语,目的语读者照样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主语。这样的翻译符合汉语特点。译文改形合句为意合句,句子更加精炼。

(三)介词的使用。

介词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类之一,也是英语重要的形合手段之一。介词在英语的造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汉语的介词在句子中使用相对较少。例句:

a.That night,after I had hung my stocking,I lay awake a long time.[5](P80)

那天晚上,我把袜子挂好,好长时间闭着眼睛假装睡觉。

b.But when my teacher presented me with a canary,my cup of happiness overflowed.[5](P82)

而当莎莉文小姐送给我一只金丝雀的时候,我高兴得无以复加。

c.The savoury odour of the meat made me hungry before the tables were set.

餐桌还未摆好,我的肚子就唧里咕噜地叫开了。[5](P214)

我们可以发现原文中均使用了介词,这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在译文中并没有翻译出来,但却不是原味。

(四)英汉形意结合巧妙译。

尽管英语偏重形合,但英语当中也存在意合。同样地,汉语重意合,汉语当中也存在形合。这不是“质”的问题而更多的是“量”的问题。潘文国教授在《汉英对比纲要》中指出,纯粹用意合或纯粹用形合手段的语言都是少见的,各种语言都会使用意合手段和形合手段,只是使用的范围、程度各不相同。[6]形合与意合具有相对性,英汉两种语言的形意应用并非绝对的分离,译者还需根据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以及译入语的特点,将形合与意合巧妙地结合起来,翻译出优秀的汉译时。如:

a.—how he sailed and took storm and calm alike with undaunted heart,and gave chase to whomsoever reechoed his cry,“We are of the sea!” and fought with brains and sinews,self-reliant,self-sufficient.[5](P158)

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他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他一面高喊,“我们是海上英雄”,一面使出浑身解数与大海搏斗,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和高昂的斗志。

这是一个典型英汉形意结合的例子。在形合转意合方面,“fought with brains and sinews”译成“使出浑身解数”,翻译的非常传神。与此同时,在意合转形合方面,“self-reliant,self-sufficient”,“自立的”,“自信的”,译者把两个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表现了出无比的自信和高昂的斗志。”

结语

语言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凸显着说话者的推理和思维方式。研究探讨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问题非常重要。译者在英汉翻译时应该注重英汉语言组织手段及句法结构差异,清楚掌握英汉语言的各自特征,按照英汉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组织句子结构,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形合意合手段译出更为地道、更能满足译入语读者阅读口味的译文作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将别的国家的文化精粹引进到我国,同时也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国外,以实现传播异域文化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Nida,E.A.On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6).

[5]朱原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Keller,Hellen著.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4.

[6]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邵毅.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以《美国见闻录》翻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16-02

作者简介:谢江源(1993-),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