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研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个例分析
2016-11-28张蕊邓军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北京100083
张蕊 邓军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研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个例分析
张蕊 邓军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该文通过对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课程设置特征、开展形式以及教育意义等研究,结合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际,对其课程风险管理提出控制策略,以保证学生身心发展得到锻炼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课程风险,保障高校野外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关键词:高校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风险管理 控制策略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应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田野、山地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野外生存课程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打破了课程传统体育课模式,激发了学生兴趣,一切户外活动的开展均依托于大自然。野外训练挑战自然,集体育、旅游于一体,神秘刺激。但自身具有运动风险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身心健康基础上如何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是高校亟待解决与探讨的问题。
1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特征
1.1野外生存的开展形式
(1)穿越式:建立多个临时营地,沿既定路线逐个完成各营地的穿越。
(2)营地式:以其中一个营地为主要活动基地,在其中或周边开展活动。
(3)混合式:建立多个营地,适时地在某个营地开展活动。
(4)竞赛式:建立多个交换点,每个交换点之间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逐个完成,并核算总成绩。
1.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置
基本内容:体能训练、野外生存理论知识、拓展素质培养、处理事件与应对能力培养。具体包括走、跑、跳、攀登以及游泳;拓展游戏应用于团队建设与熔炼;各种野外生存基础理论如有关地理、生物、救护、辨别方向、寻找水源以及净化水;团队管理能力等等。
1.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育特点: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通过独特的设计将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引入到训练中,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它包括: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户外生存技能训练,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和训练设施,开展多种团队组合课程以及攀岩、跳越等训练活动。
1.3.1综合活动引导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所有项目都是以体能活动为主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
1.3.2挑战极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权限挑战,从而实现跨越“极限”。
1.3.3体现团队合作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个团队项目,表现在集体协作中。在整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队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参与。在整个生活训练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1.3.4集聚团队个性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彰显个人的魅力和品格。
1.3.5体验个人高峰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磨练个人意志品质。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但是在同伴和老师的鼓励下,会以更坚强的意志和更坚定的信念去完成训练。
1.3.6达成自我教育
教师一般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是要学生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1.3.7课程设置新颖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授的知识是课本外的知识,是一种陌生、新奇而又刺激的体验。每个人都在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事物,了解新事物,掌握新事物,运用新事物。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切切实实学到一些能运用于生活中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风险管理
2.1风险概述
传统意义的风险等同于危险,通常被理解为危险。现代的风险概念是指“失去或获得某种有价值食物的可能性。”并且风险的存在,不仅是由于客观危险存在,也是与人类的活动以及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有学者提出:任何事情本身都不是风险,世界上本无风险,但是在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能成为风险。总之,认识与应对风险的态度应是积极主动的。
2.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风险识别种类
导致风险的危险成分主要是环境、人、活动和装备(见表1)。
3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风险成因
3.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自身具有运动风险性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同时,对于参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人员也有一定的要求:融入自然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求等。
3.2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对课程设置以及开展状况缺乏深入的认识,隐藏风险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对野外教学工作未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条文细则。
3.3教师资源的质量
教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开展情况。野外教学工作,对于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要求要高,并有责任心。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与形式。教学内容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发展有氧耐力,注重团队建设。
3.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在风险成因中占据重要因素。随着新国标的出台,大学生身体素质越受到重视,仅依靠一周1~2节的体育课实践来锻炼身体。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外在表现过于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状态,但在实践中,往往不注意一些细节,面对隐藏的风险和突发事件毫无招架之力。
4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风险控制策略
4.1课程风险规避
规避客观因素,防止主观因素造成的事故。在野外训练过程中,徒步穿越是比较寻常的。规避那些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潜在伤害的因素:如,(1)险要地段,选择绕行;(2)天气恶劣情况,中断穿越训练;(3)学生体力无法支撑余下的路程,选择下撤。
4.2课程风险的降低
使风险指数降低,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1)野外课程中,学生应养成安全防护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慢慢渗透,培养缜密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注意细节;(2)教师应强化自己专业知识素养,夯实自己的专业水平;要熟练掌握野外伤害事故技术,第一时间处理伤害事件。教师还要有丰富的业余知识积累;(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习课程之前,需要制定详细并且符合实际的风险管理计划,以保障课程顺利进行。
4.3课程风险的转移
(1)分散风险、共担风险,雇佣专业人员或购买保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置场地在大自然,为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利益,在外出实习前,应购买保险,以避免或者减轻伤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2) 教师在对当地区域缺乏了解时,可以雇佣当地的专业人员,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将课程带来的风险转移。
4.4课程风险的保持
追求理想目标,接受挑战。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挑战自我。开展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尚未发现,还有那些不可以被转移的情况,如,在穿越过程中,不小心划破了胳膊。对于这样的风险,应勇于承担,坚持下去。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通过对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课程特征以及课程风险管理研究,发现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仍需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尚未高度重视,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均导致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风险成因。
5.2建议
(1)学校领导班子应加强对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深入了解野外教学专业的相关知识;(2)教师队伍应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责任感,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教授野外生活技能;(3)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的风险意识,教授学生野外生存救护方法,培养学生野外自我保护意识。
[1]李舒平,邹凯.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30-57.
[2]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3-15.
[3]黎荣.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2012(5):92-93.
[4]葛瑞登,韩森.登山圣经[M].2版.台北:台湾商周出版社,2001.
[5]翁家银.山地户外运动安全风险管理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报告,2009.
[6]张惠红.大学生野外基本生存生活训练内容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3(3):50-51.
[7]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3 (1):50-51.
[8]刘建.上海市部分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开展状况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9]郝军龙,郝永朝,解瑞婷.高校体育课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121-124.
[10]王桂忠.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野外实训设计与实施[J].体育学刊,2010(1):59-62.
G807.02
A
2095-2813(2016)08(a)-005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