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016-11-28吴鲁梁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尚武武术

吴鲁梁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吴鲁梁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尚武精神的渊源和内涵进行科学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认为:尚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家文化存在着汇通。时至今日,尚武精神仍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尚武精神时代价值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尚武精神是武术文化的范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根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儒家“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蔽,正如南朝文学家萧统所说“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至清朝末期,“重文轻武”的社会观念已成为积习,尚武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羸弱。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缺乏自卫自保的能力和团结一致御侮的勇气下,华夏民族受到了严重侵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治国单纯靠礼仪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质疑,“富国强兵”受到了的重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这正是中国人不甘落后、积极尚武的表现,至此,尚武精神对封建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积淀在民族深层中的尚武意识应运而勃兴了”。[1]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认为:“国防不可以没有”。文化是国家直立于世界的标示,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精神层面入手,塑造民众强健的意志品质,才可以真正实现国家的自立自强,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时至今日,我们要居安思危,秉持自强、自立、自卫的信念,以文化的复兴为契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尚武精神的提倡恰恰可以起到非常之作用。

1 尚武精神概述

1.1尚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有“勇武传说”,先秦有“狞厉之美”,汉唐有“尚侠崇勇”,在我国崇尚武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尚武精神”一词最早由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提出,当时为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尚武精神”的条幅为《精武本纪》作序,此时的尚武精神是指:“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2]。

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3]“精神一但形成就具有相对的距离性,可以成为群体意识或社会共有财富。”[4]“尚在中华大辞典解释为:推崇和注重的意思。“武”字结构中,“止”通“趾”,另外一部分是一个“戈”字旨在形容一个人在扛着武器行走,可见武术与军事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是战争中的重要手段。战争以胜利为目标,武力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由此武术人的精神在于追求勇敢和致胜。据记载,我国在三皇五帝时就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战争,战争通过武力让敌人屈服,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人们因此崇拜和敬仰强悍勇鸷的性格,而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死后要“投诸茔外以罚之”。战国时期,出现了尚武的武士阶层,如“风潇潇兮易水寒”的屈原,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观念驱动下不惜用生命去捍卫内心的信念。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人们对勇武、力量的崇拜,人们“四时讲武,三年大习”,习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射、御”均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关系,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尚武的精神在我国呈现出一种文化的积淀的过程,它从先民推崇发展至今,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文化性社会行为也融入先民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的积淀。时至今日,尚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伦理的范畴和重要标志。

习武者在习练的过程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锻炼出防身、攻杀技巧的同时,磨练了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已成为习武者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锐意进取的“武”的内核。可见,尚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类属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道德情操的心理层面,外在形式上,尚武精神主要以“崇尚军力”的形式出现,而在精神层面,它是指昂扬刚健、入世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尚武精神与儒家文化的汇通

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文化,它的本义旨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颠沛流离,正是在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文化的支持下,才得以周游列国。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做为两种异质文化并非绝对的对立,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思想为了统治而对儒家思想的篡改和歪曲。“儒家文化中具有尚武精神,只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后,被人为“阉割”而使我们难见其全貌。”[5]

习武之人的价值取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的“贵和尚中”、“未曾习艺先学礼”、“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这种伦理观念的约束下,和平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心态,习武之人拥有了良好的秩序感和次序感。但这没有削弱习武者的勇毅精神,反而显示出了习武之人思想的高尚性和交际的恭谦性。在外显层面,促使“尚武精神”不是“黩武”,而是倾向于强调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追求强健人格的精神。“它不仅包括崇尚武力,更主要的是崇尚武德褒扬正义战争,提倡匡扶正义的行为。”[6]

基于此,把“尚武”看成是简单的注重军事和巫术,显然是不够的,它是尚武与仁爱的珠联璧合,是暴力和融洽的相得益彰。儒家文化提倡的“仁者心有勇”,“以至仁伐至不仁”、“仁者无敌”、“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思想并没有削弱武术攻杀技击的本质,也没有削弱习武之人的无畏和勇敢,反而体现了用武的严谨性和自律性,从而在大是大非、敌友面前能够爱憎分明,如少林书籍《拳经拳法备要》中明确提出武术应传“贤良之人”,且“道勿滥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尚武的精神与仁爱的思想相融合。促使武术反对血腥嗜杀,存在仁爱的内在情结,提倡服人,如少林书籍《罗汉行动功短打》中记载:“点穴之法是使人心神昏迷 ,手脚不能动 , 一救而苏,不致伤人”。德为艺先的金科玉律让习武认知形成了“止戈禁暴”的生命理想。正是因此,尚武精神是意志和智慧的统一,人们因此习惯将“尚武”和“崇德”联系在一起使用,旨在强调用武和修身的统一。

2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

2.1国家层面——捍卫国家利益的保障

在汉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铿锵有力的话语促使匈奴对汉朝表现出由衷的敬畏,发出“壮哉,汉家男儿”的赞誉,尚武之风俨然成为国防的利器,并铸就了“汉唐盛世”;南宋“重文轻武”、“防内甚于防外”、“严禁民间组织练习兵仗”的思想让人们失去了投笔从戎、从军报国的热情,进而导致南宋的灭亡;明朝继承了两宋的文化制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以巩固皇权,这直接导致了满洲骑军的侵犯,最终拱手将明朝河山让与外族;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大而无力、弱而不武”,于是开始对中华民族进行侵略战争,战争过后的西方人甚至宣称:“对付中国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痛打一顿,然后在讲道理”,正是这种武风不振的状况促使鸦片战争的失利,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尚武精神起到了非常之作用,特别是在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奴役下,尚武精神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一个国家尚武之风的强弱俨然成为国家强弱的重要象征,是国家威严和威望的潜在标志。

“考史系,知始终”。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斗争史,而武力左右着历史的走向,一个国家只有善于自卫,强而尚武才能够生存下来,而尚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武力的强弱,可以说,离开了尚武精神,国将不国。《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充分说明了富国强兵、武力强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以战止战、以暴制暴”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之后;尚武精神由此担任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并实现了全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伊始,人民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激情昂扬的歌曲作为国歌,以振奋民族的斗志,正是对尚武精神的充分肯定。

“军力者,国家之墙壁。”军人担任着保卫国家,促进民族繁荣昌盛的任务,在抵御外族侵入时,要无情的抵御外敌,捍卫国家的利益,从而促使军人的职业特丹与暴力和杀戮联系起来。“无礼者,军人之性质也”,在弱肉强食的大势之下,“畏战之国,其国必遭战祸”,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战争和和平,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树立强军目标。然而当军人拥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尚武精神,对军人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尚武精神牢铸军魂,实现“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当战争发生之时,军人发出巨大的爆破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御寇图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养尚武精神,是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7],因此我们在牢固树立“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让尚武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候,能够激发国民的勇气,强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更远的实现和平的现状,惠泽后世。

2.2个人层面——赖以生存的基础

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区区三个岛屿,人口总数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同时在1931年发动侵华 ,期间发生了2万日本兵在短短六个星期屠杀30万中国人的悲愤事件,而据幸存者回忆,当日本兵准备屠杀中国民众之时,很少有人有反抗之意,人们心里多是在考虑“如果反抗肯定会第一个死掉,而不反抗的话日本兵第一个屠杀的可能不是自己”。“中国近代史是中华儿女的受苦受难史,正是因为近代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8]。

回顾中国的历史,封建社会里,臣子在帝王面前要自称“奴才”,见面之时要行叩拜大礼,将畏惧官、权发挥到了极致,在清朝之时,清政府推行“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这些都一定层面上反映着尚武精神的缺失,在五四文化时期,陈独秀先生曾经说过:“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9]尚武精神的消弭促使梁启超深憾“中国以文弱闻于天下,柔懦之病,误入膏肓”。鲁迅同志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为了唤醒人民大众的觉醒,改变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的中国人形象,呼吁国人铸成“雄鸷沉毅之国民”,以阳刚之气振奋国民国风。

有人将生命比喻成芦苇,旨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难和挫折,而当困难发生之时,最重要的是有勇气冲破苦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尚武精神的内涵也不同,逐渐的尚武精神成为进取、竞争、冒险的代名词。在改革进入攻坚期之时,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也正是因此,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刚健自强的意识,成为支持人们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意志品质,从而强健体魄、坚毅意志,达到 “强国强种”的目的。

3 结语

尚武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尚武精神的作用仍不可小觑,它对于国家和个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一兵.清末尚武思潮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06.

[4]辞海[M].上海:上海乔辞书出版社,1979:112.

[5]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J].考试周刊,2013(50):127.

[6]邓河.中国近代社会的尚武思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1).

[7]张世平.国之大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447.

[8]论大学生尚武精神教育[J].科学教育,2010(3):59.

[9]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97.

The Era Value of Martial Spirit

Wu Luliang
(P.E.School of Yichun College,Yichun Jiangxi 33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the paper probes the origins and connotation of marti spirits scientifically,and on the basis,to analyzes the ere value of martial spirits rationally.The study finds:martial spirit is a key pa of Chinese culture,and it has direct relations with Confucius culture.So far,martial spirit still has important time value,and ha irreplaceable meaning for the nation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Keywords:martial spiritere value

作者简介:吴鲁梁(1990~),男,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41—03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尚武武术
中华武术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武术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走出尚武村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