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慕课现象的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
2016-11-28金成平
金成平
体育慕课现象的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
金成平1,2
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蕴涵多种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新时代,体育慕课存在慕课的使用范围有限、学生类型与学习成效面临质疑、慕课的教与学存在困难、教学成本与质量存在二维背离的发展困境。重新审视与反思慕课,发现:技术性工具难以带来教育真正的变革、慕课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缺乏文化自信的心态、本土教育机制生长点的缺乏将颠覆抑或融合慕课的作用。最后提出:以体育慕课发展为契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转变、打造精品体育慕课满足学习者多元需求、建立慕课学习过程为内核的监管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合力推进体育慕课持续发展等未来发展趋向。
体育慕课; 现实困境; 反思教育; 慕课未来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是借助信息技术和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设计优质的在线课程并实施资源共享,促使大众人群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1-4]。这个术语由加拿大的 Dave Cormier 和Bryan Alexander 2008 年首次提出,但风靡于美国。慕课风暴同样在中国日益蔓延,面对异军突起的MOOC新形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代教育发展的新需要。然而, 体育慕课透视的教育理念和问题值得深思,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怎样?为了深刻理解体育慕课的价值所在,本文从审思体育慕课是什么这一新兴课程的特点、优势以及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对体育慕课的未来展望等进行系统研究,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上寻求某种契合,避免虚假和盲目创新。
1 体育慕课现象的阐释
1.1 体育慕课现象与建设现状
如果说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 2013年则为中国的慕课元年。2013年5月被视为慕课 “三驾马车”之一的edx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手,进入中国市场,大环境下的中国高校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1-4],那么体育教学也深受影响。一时间在体育慕课海啸的狂热中,从体育院校到综合性高校都在寻求“加盟”到体育慕课的教学实践中去,或者寻求“联合开发”体育慕课共享平台,体育慕课课程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相继出世,大有瓜分和颠覆学校体育教学之势。面对全国各高校对不断涌现的体育慕课所作出的响应和推动,这种引领全国高校体育教学革新潮流和趋势的 “体育慕课现象”,俨然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引擎,以及解决现有教学困境的有效举措和抓手。可以说,体育慕课现象作为新事物涌进我国之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无疑将成为体育教学领域改革和实践探索的焦点和亮点,同时也将意味着体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从现状来看,2013年前后国内许多地区和高校迅速开展体育慕课平台的建设,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已在少数院校成为试点。但受制于体育慕课开发本身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教育信息技术支撑的影响,以及体育课程实践特性和学科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几大慕课建设平台中开发并不多,制约了体育慕课课程的发展。经调查和检索各高校官方网站和网络平台,发现当前影响力较大的体育慕课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院校,如清华大学的孙葆洁的《足球运动与科学》、四川大学田汉文的《太极拳医学》,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及专业的体育院校和少部分综合性高校等等。可以说,这些院校由于师资、资金和技术等优势,以及其他学科慕课前期发展所带来的引领和辐射效应,为体育慕课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环境,这些学校在体育慕课开发上的典范作用必将带动全国体育慕课的持续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大学体育慕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有不少高校对体育慕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体育慕课的影响已深入人心。
1.2 体育慕课的优劣解析
首先,体育慕课由名校的教师录制成高品质的课程并通过网络免费或有偿对所有学习者开放[3-4],使得不出家门就可学到体育技能成为现实可能。其次是在线,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发布到网上,核心内容是某个技术点的视频展示,突出了重难点和要点,并配以教师的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习者自由学习和思考。此外,在教学微视频中还插入教师精心设计的随堂自测、讨论和过关作业等环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系统便会有相应的“解答提示”。
首先,动作技能的学习非常适合以动态的视频形式呈现,从动作的示范、技术的分解与讲解、再到错误动作的纠正与练习,时间长度多在8-10分钟;体育慕课设计的碎片式教学时间与学习者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致,在认知负荷上符合人类学习规律,使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变得便捷而高效。其次,学生课外通过网络自学课程内容后,可将疑问带至传统课堂与师生进行即时、交互、反馈,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有很大帮助。第三,采用自评与互评结合的方式,实现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与科学。可以说“体育慕课”在推动体育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但体育慕课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体育课堂。从教学过程看远程学习方式不利于动作技能教学,在“隐性技能”向“显性技能”的转化过程中也尚存疑问,而面授学习却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体育慕课”最终也许只是适合个人或职业兴趣的学习,难替代各种类型的学习和某一课程的全部,对体育教学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
2 对体育慕课现象的反思
2.1 体育慕课面临的现实困境
2.1.1 慕课的适用范围尚有局限
从诞生之日慕课自始至终坚持其开放性,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民主。但试问在贫穷落后的山区温饱尚未解决,而推广普及这声势浩大的慕课课程,消除数字鸿沟可能只是天方夜谭。再者,教育已细化为多个方向,适合开设慕课的专业尚有局限性。对于普通体育教学,通过网络的虚拟实验学习虽不存在技术问题,但许多技能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网络虚拟体验到的;而实际操作的能力与体验也还尤为重要。显然,慕课不能完全替代大学体育教学体系,也是其缺点所在。
作为一种在线课程,慕课它倾向于在知识传承的通识类课程中应用,而并不适合专业性,尤其试验性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育慕课与精品视频课程虽有相似,但最大区别在于设计原则、开发步骤与演示、时间控制和标准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若要发挥体育慕课对于体育教学的辅助作用和实现翻转课堂,问题关注应在教学效果和策略上,核心点在于能否根据运动技能内在本质关系上设计、排列,评价学习者点的掌握与衔接问题,实现设计者、实施者与学习者三方之间在良性互动下对技能点掌握的简易性和便捷性,以及充分考虑对学习者的辅导差异化,延伸和拓展体育慕课教学的整体效果,这将是其努力的方向。
2.1.2 学生类型与学习成效面临质疑
主体的学习成效是考量体育慕课发展好坏的判据之一。在慕课学习过程中虽可以在慕课平台上,以及线下互动交流,但显而易见的不足在于学生缺乏提问的能力。这样慕课选择的适用对象是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强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慕课带来的时空上解放;而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无疑沦为追求学习的时髦与时尚。
教育的本质旨在完善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而慕课所倡导自由学习理念,学生个性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由于慕课网络教育存在着隔空相向的空间距离感,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社会化交互,致使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上明显不足。因此,社会性的缺失将是今后体育慕课发展征途上的一项顽疾。另外,跟随网络授课者教学模式的惯性发展,极易成为其附庸者,致使学习者缺乏知识建构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总之,传统教育的校园生活、课堂学习、人格的塑造、情感交流,校园文化熏陶等,这种潜移默化的经历都是体育“慕课”无法企及、替代的。
2.1.3 体育慕课的教与学存在困难
慕课公开、免费的特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可谓史无前例的学习机会。然而慕课课程大多由国外高校提供,学习的高门槛和受众的高要求对很多人都具有很大的挑战。即便学习者成功迈入了慕课的大门,但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慕课存在的高作弊率与辍学率显示出学生诚信品质的缺失和学习责任的逃避,成为慕课长远发展的绊脚石。另外,学生网络学习时的表现力远远不能企及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再则,从体育慕课的云量信息和纷繁复杂中筛选、获取科学信息,创建自己的学习资源并非易事。
而采用体育慕课的授课模式之后,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引导、组织、过程的监管与控制、评价考核等势必需要团队来完成,传统的单一任课教师已无法胜任。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真正达到“有教无类”的境界,可唯独忽略了对学习者的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看慕课这种按部就班、完全同步的教学模式也只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翻版而已[5,7],使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
2.1.4 教学成本与质量存在二维背离
体育慕课学习者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学习成本的投资较少,但慕课的开发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那谁来负担相应的高额运营资金是慕课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然而,学习低成本可能造成低质的教育培养质量。体育慕课它强调仍以借助于行为主义而形成的个体化认知方式和行为训练方式,这无疑只是传统教育的翻版;在授课内容上对学习者仍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却无法实现;再次,它没有考虑为促进学习者之间基于互动协商而开展的高阶认知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6-8]。
鉴于此,试图通过名校的声誉来提高教学质量只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并且,体育慕课这种自组织的网络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全是自发性的,随时终止课程的机会较大。此外,体育慕课课程目标不清、教学设计凌乱、课程标准随意、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毫无针对性,采取“一刀切”教学,师生隔空相向,课堂监控缺乏等弊端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慕课”反映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但这未必是教育进步,名牌大学名师主讲的高质量体育慕课课程并不能真正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质量。
2.2 体育慕课现象的现实反思
2.2.1 技术性工具难以带来教育真正的变革
慕课的风行确实加速了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引起了部分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变更,但假如不辅以观念及教学模式的真正变动,单单技术的介入无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教育改革者所倡导的变革。慕课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发人深思,但其效果和影响力尚属有限。可见,技术进步不等于教育进步,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8]。
基于“后新课改时代”的体育教学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慕课,唯有以辩证的眼光审视体育慕课带来的利弊,从而结合国情实现本土化的慕课,才能助益于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2.2.2 我国教育界缺乏文化自信
时下,体育慕课作为一个有待观察的技术工具和教育方式,而在我国慕课的线上线下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人深思。盲目跟风是否折射出本土教育思想的落后和不自信?再多的技术学习、操作路径,只是皮毛;求变之心,不应只一味体现在教育形式上改变,而关键在于能否研究出契合于本土化的体育慕课,以及教育新方法,体现出学习者内心的诉求和教育理念的改变[5]。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慕课狂飙突进运动,不仅反映出我国教育界的追新逐潮,急于突围与求变的心态,还折射出我们在一定程度的盲动创新。体育慕课作为外来教育的舶来品,我们唯有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建构与发展契合中国特色的慕课之路才是方向。
2.2.3 颠覆抑或融合慕课的作用
面对外界压力和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教育生长点的缺乏”,众多学校纷纷加入了慕课队伍,掀起了风靡全国的体育“慕课现象”,大有颠覆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之态势。如前所述,体育慕课在教学理论、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也极其有限,并没有改变高校的教学本质,但冲击已十分明显。慕课本质上不是“教学”,它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在线学习的形式,甚至仅仅只是镶嵌在远程平台上的一些微视频而已[8],与“在线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体育慕课以自我导向的学习模式,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传承作用难以企及,距离严格意义上的“在线教育”还任重道远。体育慕课多是高质量课程,但课程质量并不等于培养质量。诸如,教与学存在困难、难以保证的互动效果、令人质疑的教学成效、适合慕课的课程类型和人群范围都有局限。实践表明,体育慕课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与学习资源,成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或许是更为合理的一种选择;作为共存共进的教学形式,两者之间有必要相互激发与支持,在优势互补的结合中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
从教育理论视角系统下,中国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和手段,我们需要坚持课程设计的综合、多元目光,借鉴体育慕课的优点;反复实践指导,逐步稳妥地进行在线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价值的提升与教育机制的不断创新,最终实现教育现实的彻底改变。
3 展望未来:体育慕课的趋势与愿景
3.1 以慕课发展为契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转变
追求教育的终身化和非正式化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基本向度。慕课作为非正式教育形式的出现正是顺势而为,来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探索的成果,这必将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普及化打开了一种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能否终身学习,以及如何学习成为当下教育亟需解决的突出难题,教育应突破“学校—课堂—教师”三位一体的传统模式,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对此,注重非正式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体育慕课的应运而生为终身体育教育的现实诉求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成长的环境。因此慕课将消融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线。同时它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能力,由此学习创生观理念指导下的慕课课程进一步应用激发学习者主体的课程建构能力,通过参与“意义建构”和“寻找路径”完善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网络[7],让学习伴随生活左右,不断夯实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实践场域。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然体育慕课教育有其自身的适应症,面对慕课现象应有与时俱进的心态来应对它。
3.2 打造精品体育慕课满足学习者多元需求
网络在线教育最关键的是能否满足个人及社会的需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确保课程学习方便、受众面广的同时,力求构建出符合学习者学习规律的体育慕课课程体系,做到学习者能按需学习,查找便捷。而学习者的千差万别,体育慕课唯有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全方位满足网络学习者各层次的体育教育及心理需求,而这种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多层次性。既要做到对学习者在线学习动机的激发,又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还要促使两者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9];同时也要体现体育课程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契合。针对体育慕课学习平台功能设计的不足,还需不断提高共享平台的便捷性、专业性和标准化,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同时,体育慕课的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人生活和未来职业的需求,只有兴趣使然,才能赋予慕课使用的价值意义,体育慕课才能具有生命力。
3.3 建立慕课学习过程为内核的监管机制
体育慕课所产生的威力取决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管,是慕课今后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机制。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责任,实现全员参与原则。体育慕课设计遵循全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原则,要体现课外与课内相协调、线上线下相融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学习与评估相统一等原则。最后,还要遵循课程的可行性原则,包括选课的针对性、教学讨论的互动性和答疑的及时性等特点[10-11]。简洁连贯、内容完整的课程监管结构是保障质量的有效手段。而在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教学质量监控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错位和失误都有可能导致课程质量监管失效。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一系列因素的合力推动,才能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彻底改变。为此,教育部门、相关高校、体育协会、在线课程网站等各方应共同协作,对体育慕课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创造性地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慕课及联盟。并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建立评估监管机制,制定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共享课程资源,促使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健康发展,传播体育慕课的正能量。
3.4 形成合力推进体育慕课的持续发展
高校应积极响应和深化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做好统筹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慕课建设,为持久深入地开展体育慕课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充分发挥高校在体育慕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建设适应体育慕课教学模式的师资团队、创建更加完善的慕课学习中师生交互支持服务系统、建立严格的师生课程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将慕课与其他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模式相结合,弥补缺陷;同时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慕课联盟平台,实现精品慕课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也是体育慕课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总之,体育慕课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与各项机制作为保障。以上这些有益的经验有待于体育慕课实践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改进,并将理念中的合理成分有效迁移到我国未来新课堂创建中去,从而在反复革新中推动体育慕课的持续发展。
[1] 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2]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19.
[3] 张鸷远.“慕课”(MOOC)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4] 杨洁.高校体育“慕课”的设计原则与步骤研究 [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25(1):118-121.
[5] 孟庆宁. “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 江汉学术,2014,33(4):66-71.
[6] 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7] 罗生全,李红梅.MOOC审思:理念、问题与趋势[J].高校教育管理,2015,9(4):62-68.
[8] 尹达.“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 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5 (5):59-63.
[9] 陈坚伟.MOOC 时代中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 41 (3) :109-114.
[10] 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5.
[11] 张冬连,叶宜生. 新媒体视角下的“慕课”发展与评判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2):108-110.
[12]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10-17.
[13] 黄旭广.MOOCs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初探[J]. 教师教育论坛,2014,27(9):71-73.
[14]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0-115.
[15] 李芳,尹龙,沈焯领.挑战与机遇:慕课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5,36(5):100-103.
[16] 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78-84.
(编辑 马杰华)
Reflection and Outlook on Sports MOOC
JIN Chengping1,2
MOOC, as an extension of online education, contains many educational theories. In a new age w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eps being innovated, the problems that the MOOC of sports is faced with include: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is limited; type of students and effect of study are doubtful;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OOC are difficult to operate; its cost is not in proportion to its effect.This study examines and reflects over MOOC, finding that: the technical tool can not bring out real change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OC reveals that our education lack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lack of growing point in teaching mechanism in China will diminish the effect of MOOC. So we should: promote our society to transform into a learning society by developing MOOC of sports; offer quality courses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establish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MOOC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m joint force to achiev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MOOC.
MoocofSports;PlightsinReality;ReflectionofEducation;theFutureofMooc
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122-05
三峡大学2015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慕课’在综合性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研究”(J2015040);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OOC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16Q054)。
金成平,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三峡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训练学,E-mail:jinchengping2006@163.com。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1. School of Graduat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2015-08-09
2015-12-21
G807.4
A
1001-9154(2016)04-0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