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

2016-11-28陈福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杨 剑,季 浏,陈福亮



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

杨 剑1,2,季 浏1,2,陈福亮1,2

史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锻炼心理学是一门将锻炼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经50多年的发展历程,锻炼心理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论文分别从三个发展阶段对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作了回顾,从中可以窥见我国锻炼心理学从无到有直至与国际接轨的历程,以便学界及时掌握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动向。通过追寻发展轨迹,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科学发展,以期推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

锻炼心理学;发展轨迹;运动心理学

锻炼心理学相关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直到20世纪70年代,锻炼心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出现。21世纪以来,国外锻炼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也紧跟国际步伐,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研究数量上,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最开始的基础研究深入到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方法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1 国际锻炼心理学发展

1.1 萌芽中的锻炼心理学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锻炼心理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未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当时学界出现了一些针对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最早公开发表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来自于Rieger(1884)对一名女性所做的个案研究,研究认为催眠引起的肌肉僵硬能够增强肌肉耐力。[1]

Norman Triplett在1897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并于当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该研究成果。Griffith于1925年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对运动员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是运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因此,Griffith被美国体育学界誉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2]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运动心理学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二战结束后,运动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由于战争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欧美学者研究的对象开始从竞技运动员转向普通人群,锻炼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呈现。[3]然而,当时的体育运动心理研究仍以运动心理学为主。[4]

20世纪60年代,运动心理学界成立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会: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ISSP)、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心理学会(NASPSPA)。在1968年召开的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会议上,出现了一些锻炼心理学研究报告。例如,Layman报告了《游戏和运动在健康情绪发展中的作用》,Harris报告了《中年男性身体锻炼的态度研究》,Brown报告了《小学生运动表现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等。[5-7]1967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心理学会成立,该学会将其研究领域界定为3个方面:锻炼和运动心理学、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表现。自成立以来,该学会对锻炼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十分强调锻炼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该学会主办的会议中都有锻炼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报告。此外,其他国家的运动心理学会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室也在这段时期内得以创建。[9]例如,1960年日本体育学会成立了运动心理学分会,1961年德国组建了运动心理学研究所,1963年前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组建了运动心理学实验室,1967年美国健康、教育、娱乐和舞蹈联合会成立,1969年欧洲运动和身体活动心理学会成立。

这一时期,国外锻炼心理学学科思想处于萌芽阶段,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20世纪早期西方社会文明步入飞速发展的轨道,电子计算机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当时的社会普遍注重智力活动而轻视体力活动,体育锻炼所具有的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被人们所忽视,探究锻炼心理学的学者较少,学科发展受到阻滞;其次,生物医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该模式将身体和心理隔裂开来,认为身体不适都与生理过程有关,相关研究仅限于解剖学和生理学中,与大脑研究没有关联。这种排他性的生理学研究思想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期望能够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找到生物学依据。

1.2 锻炼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直到20世纪70年代,锻炼心理学才从运动心理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出现。早期美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际锻炼心理学发展,几位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成为70年代锻炼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划时代标志。例如,1971年Scott编著的《锻炼变革》,1973年Harris编写的《体育概论:体力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基本原理》,此专著成为当时锻炼心理学的专业教材,其中锻炼行为理论与模型、锻炼心理前因中的动机研究、特殊人群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与身体意象、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与人格等内容一直沿用至今[10],一些运动心理学会议也设置了锻炼心理学专场报告,一些大学、院所也相继举办了锻炼心理学会议。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已逐渐开始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人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十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学界的生物—心理—社会研究模式也逐步取代了以前的单纯性生物医学模式。[11-12]这极大地推动了锻炼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AASP)和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APA 47)成立。1985年John Silva组织成立了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其学术期刊中刊登了较多锻炼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报告。1987年成立的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是目前美国“最年轻”的锻炼和运动心理学专业学会。这两个学会的成立对于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8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心理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运动和锻炼心理学杂志》,刊登了大量的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此外,如《身体活动心理学》《锻炼坚持性对健康的作用》《锻炼心理学:体育锻炼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等锻炼心理学界多部专著相继问世。这些变化表明了锻炼心理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13]

20世纪90年代,锻炼心理学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注重锻炼心理效益的研究。许多学者探究了科学的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自我概念、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应激反应、认知、身体意象、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例如,1993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以“运动与心理幸福”为专题出版一期专辑,发表的文章集中表现了西方在运动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成果,着重表现为运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同类型运动项目对精神病症状的治疗作用以及运动中的“流畅感觉”的体验等方面。这说明国际上一直将身体锻炼活动的心理影响、心理效应作为研究的中心[15]。(2)学界开始关注锻炼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任职标准和行业资格认证。例如,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在1991年颁布了会员职业培训要求、锻炼和运动心理学家的资格标准。1995年,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和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委员会合作共同承担为有资质的锻炼和运动心理学家颁发资格证的工作。国际上一些锻炼心理学会对锻炼心理学人才的培养设置了明确的课程、实习要求,对任职标准、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等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1.3 高速发展中的锻炼心理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锻炼心理学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数量和学术期刊数量急剧增加,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例如综述性研究、元分析、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及实验研究等,对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控制的更为严格,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也更加科学。[16]目前,国际上专业性运动和锻炼心理学术期刊的数量明显增多,研究质量明显增强。例如《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 《运动和锻炼心理学》 《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和锻炼心理学杂志》中均刊登了最新的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国际锻炼心理学会组办的学术会议为各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者的交流、探讨及合作创设了较好的平台。一系列的变化都极大地推进了新千年之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17]

新世纪以来,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会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在竞技运动和大众锻炼中的应用。[18]2010年AASP创办了《运动心理学行为研究杂志》,2013年AASP会议的主题是“终身体育和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同时,AASP还编撰了《应用运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导论》,以帮助需要攻读运动和锻炼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好的了解课程设置。2011年美国心理学第47分会创办了Sport,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SEPP)期刊,随后,发表了大量的锻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19-20]

近十几年来,欧洲锻炼心理学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2000年,欧洲运动心理学会(FEPSAC)推出了《运动和锻炼心理学(PSE)》,为欧洲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公开展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21]近年来,加拿大成立的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会(SCAPPS),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锻炼心理学发展。例如,每年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建立会员交流平台,颁发Franklin Henry年轻科学奖。澳大利亚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生活质量的国家,锻炼心理学研究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亚洲—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ASPASP)的成立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ASPASP定期举办ASPASP国际学术会议,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运动和锻炼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运动和锻炼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传播。同时,澳大利亚规范了锻炼心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锻炼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人数快速增加。[22]

2 中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

2.1 萌芽时期(1950年-1990年)

相对于国外锻炼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而言,我国的锻炼心理学发展显得有所滞后。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初期,国内出现了一些有关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但受到国际竞技运动发展趋势和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锻炼心理学并没有脱离于运动心理学。当时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都聚焦在竞技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上,很少关注大众健身锻炼心理的研究内容。例如,1979年成立的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1980成立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都主要致力于运动选材、体育竞技比赛成绩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损伤后的心理康复等内容的研究。这为我国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我国在各届奥运会和各种世界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比赛时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辛勤探究的情境中也都能体现当时的研究主流是竞技运动心理学。[15]总体而言,国际运动心理学发展的趋势、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国内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及国民身体锻炼需求低等因素是形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2.2 缓慢发展时期(1990年-1999年)

如祝蓓里(1986)所言,我国的“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则昌盛了锻炼心理学。[23]20世纪90年代,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显著推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季浏教授和姒刚彦教授将国外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引入中国,开启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1996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前身)召开的“全民健身的心理学意义和心理学指导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90年代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呈增长趋势,其中1996年、1999年增长速度最快。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锻炼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是介绍锻炼心理学相关原理、功能等,但是到90年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成果逐渐增多。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锻炼心理学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少量的准实验研究对各种变量的控制也并不严格,因此当时的研究成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锻炼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2.3 繁荣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发展稍晚于国外,但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推广,大众体育事业发展良好,国内体育锻炼人口明显增多,这一切有利的条件都较好地推动了锻炼心理学的蓬勃发展。锻炼心理学研究范围呈现扩大化,整体上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锻炼心理学研究数量的激增,而且研究的学术会议、研究方法、实验控制、教材书籍编写、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正如毛志雄、郭璐(2013)[24-29]所言“我国学者的研究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在学科建设上,锻炼心理学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国内锻炼心理学在教材著作编写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季浏率先关注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2005年组织学者编写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一书;2008年司琦[30]编写了《锻炼心理学》教材,并开设了锻炼心理学本科课程;2009年李京诚等编写《锻炼心理学》教材;2014年杨剑、季浏编著《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该著作将锻炼心理学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锻炼干预进行有机融合,从基础研究层面揭示了运动干预的身心交互效应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从应用层面研究运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的评价技术;2015年陈作松等编写了《锻炼心理学》;2016年杨剑编著《锻炼心理学》,进一步说明了锻炼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著作已成为中国锻炼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作,成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和熟悉锻炼心理学知识的参考书籍。此外,锻炼心理学的人才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东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开始培养锻炼心理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2000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季浏首先进行了锻炼心理学研究方向博士生人才的培养,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院校也相继进行了锻炼心理学高端人才方面的建设,这为锻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几乎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都已涉及,主要包括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如锻炼与动机、情绪、应激、自尊、身体意象、人格、认知功能等。[30]其中,运动与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近期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周成林教授、殷恒婵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运动与脑认知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发表了大量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时,锻炼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研究者开始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研究的质量并提高了研究的信度与效率。[31-32]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仍然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借鉴母学科和交叉学科方法、积极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术会议交流方面,1999年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国际学术大会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中国作为该组织创始成员之一,自该学会成立以来始终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组织管理和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锻炼心理学研究与推广,姒刚彦教授、张力为教授先后担任协会主席。2013年7月,中国北京体育大学首次承办了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中国学者姒刚彦担任协会主席,此次大会以“和谐生活,追求卓越”(Harmony and Excellence in Sport and Life)为主题,发表了大量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包括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与干预 、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心理效益等。2000年以后的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都设有锻炼心理学专题报告,特别是2015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有关锻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009年至今召开了四届全国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研究内容涉及到锻炼动机理论模型、锻炼的情绪效益、锻炼与自我概念、大学生群体和超重、肥胖青少年实施锻炼干预等。特别是2015年12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促进了身体锻炼心理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周成林教授在大会报告的运动与脑认知功能研究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同。随着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运动与脑认知研究将受到越来越多地学者们的关注。

纵观我国锻炼心理学发展历程,从无到有直至与国际接轨,为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由于受研究水平、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发展稍晚于国外,发表的研究大多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经历了引进、移植、消化、创新的过程。总体来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推广,大众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国内体育锻炼人口明显增多,这一切有利条件都将更好地推动中国锻炼心理学的蓬勃发展。锻炼心理学工作者积极探究、不辞辛劳,为我国锻炼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受到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3 锻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3.1 注重跨人群的锻炼心理效益研究

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的人群,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仅强调心理健康或情绪维度等内容,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当前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将研究聚焦于青少年或老年人。然而,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人群的身心健康。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不同人群的锻炼心理效益。例如,探究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特定人群(警察、消防人员、国家高级科研人员、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等)产生积极的心理效益,这将为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不同人群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

3.2 重视锻炼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锻炼心理学强调为大众身心健康服务,在加强学科应用建设,面向体育社会实践、大众健身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分析与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应增强学科建设的社会影响力,获得学科发展建设的动力。当前锻炼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迫切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丰富锻炼心理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为锻炼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方法主要以量化研究、横向研究为主,所以今后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要注重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以促进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3 研究内容更加广泛

锻炼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其研究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锻炼心理效益是当前锻炼心理学最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锻炼心理学日益成为诸多领域学者关注焦点的大背景下,锻炼心理学若想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必须先深入研究机制。此外,锻炼心理学在临床和体育医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管理、咨询心理学、营养学等一系列领域中有着直接的实际应用。总之,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应用性的不断增强,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会越来越广泛。

3.4 测量工具趋向本土化

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水平高、社会闲暇时间多、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多等特点,所以早期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要领先于国内。不管是质性研究、量化研究还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大都是由国外传入的,国内学者大部分都是在此基础上稍作改动,甚至原版套用国外的测量工具,很少顾及国内的实际情况。这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不仅没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复杂情况,而且还忽略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在东西方国家中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研究结果的显著差异或不符。因此,在我国锻炼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中,编制本土的测量工具将是研究发展的需求,也是锻炼心理学研究进步的体现。我国学者在量表研制中应注意要提供更多的信、效度参数,努力提升研究的质量。

3.5 学科队伍力争专业化

学科队伍建设应以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根本,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加快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梯队化、年轻化的锻炼心理学学科队伍。科研工作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培养学术骨干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当充分利用科研所和高校等相关方面的人才优势,建立跨学院、系(所)的学科科研团队,加强学科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提高科研水平,促进锻炼心理学的学科建设。

[1] 蔡理,季浏.锻炼心理学学科思想的沿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67-73.

[2] Edmund O.Acevedo.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ercise Psych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3] Burton,D.,Raedeke,T.D.Sport Psychology for Coaches[M].Human Kinetics,2008.

[4] Tenenbaum,G.,Eklund,R.C.,Kamata,A.Measurement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 Human Kinetics,2012.

[5]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in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 [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2,24(1).

[6] Barker,J.,McCarthy,P.,Jones,M.,Moran,A.Single-Case Research Method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Routledge,2011.

[7] Chiang,L.A.Motivation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M].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7.

[8] Ang,E.T.&Gomez-Pinilla,F.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xercise to the brain[M]. Current Medical Chemistry,2007:14.

[9] Lane,A.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Hodder Education,2008.

[10] Buckworth,J.,Dishman,R.k.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02.

[11] Mellalieu,S.,Hanton,S.Contemporary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M].Routledge,2015.

[12] Acevedo,E.O.,Ekkekakis,P.psychobiology of Physical Acitvity[M].Human Kinetics,2006.

[13] 季浏,罗伯特 J.科克比.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7-11.

[14] Acevedo,E.O.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ercise Psycholog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15] 李薇.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走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115-117.

[16] Acevedo,E.o.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ercise Psycholog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17] Hagger,M.,Chatzisarantis,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xercise and Sport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8] Eklund,R.C.,Tenenbaum,G.Encyclopedia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Sage Reference,2014.

[19] Buckworth,J.,Dishman,R.k.,O'connor,P.J.&Tomporowski,P.D.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13.

[20] Buckworth,J.,Dishman,R.k.,O'connor,P.J.&Tomporowski,P.D.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12.

[21] Clow,A.,Edmunds,S.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M].Human Kinetics,2014.

[22] Andersen,N.B.,Hanrahan,S.J.Doing 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15.

[23] 周成林,赵洪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取得的突破与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257-261.

[24] 毛志雄,郭璐.当代运动心理学进展:锻炼心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56-63.

[25] 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 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7] 杨剑.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8] 陈作松.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9] 杨剑.锻炼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0] 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1]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62-66.

[32] 李佳川,季浏.我国锻炼心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7,(6):114-118.

(编辑 任丹)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xercise Psychology

YANG Jian1,2, JI Liu1,2, CHEN Fuliang1,2

Originated in 1970s, Exercise Psych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branch of science combining Exercis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Exercise Scie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of Exercise Psych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its origin in the 1860s and its budding development in the 20thcentury, its slow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rapi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examineshow Exercise Psychology in China evolved from scratch to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hope of helping researchers in China to follow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ercise Psychology.Study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will not only help promote itshealthy development, but also help expand its scope of research.

ExercisePsychology;PathofDevelopment;SportsPschology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97-06

2015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学的理论模式及干预途径研究”(15ZS014);上海市青少年POWER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44801400)。

杨剑,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E-mail:yangjianxz@sina.com。

1.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1. Key Laboratory of youth health evaluation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2016-03-18

2016-05-20

G804.8

A

1001-9154(2016)04-0097-06

猜你喜欢

心理学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