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审视

2016-11-28张登峰居向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学城市马拉松

张登峰 刘 雁 居向阳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对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审视

张登峰刘雁居向阳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摘要:在城市马拉松成为社会现象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出发,解析马拉松热潮形成的原因,论述马拉松对城市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城市马拉松运动,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符号,马拉松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从中能管窥到社会大众、奔跑者、中产群体的行为变化。

关键词:城市;马拉松;社会学

现代马拉松运动是伴随着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城市文明的脚步发展而来的。回溯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史,其发展脉络恰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及城市意识的觉醒密切相连。马拉松运动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借力而为,顺势而行,跨越极限的藩篱、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城市马拉松运动,以期对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化有更清晰的理解。

1城市马拉松热潮的产生与发展

1981年,我国首次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举办。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3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2010年,全国共举办13场马拉松,2011年增加到22场,2012年为32场,2013年达到45场。[1]而2015年全国有51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2016年,赛事剧增……这组数据,说明在城市与马拉松齐发展、体育与社会大融合的进程中,马拉松已经成为城市运动的热潮。

马拉松运动自1896年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从精英走向大众、专业与业余同行,精神与文化同步。对于2015年1月3日的厦门马拉松赛,CCTV5进行了直播,当晚的新闻联播进行了相关报道,这在马拉松的新闻报道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说明了马拉松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中国体育行业商业价值报告》显示,在“大众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中,跑步以43%的参与度名列前茅。[2]从2010年的12场到2015年的51场,马拉松赛似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赛事快速增长。一时间,马拉松成了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大受欢迎、极具影响力且集竞技和健身价值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中国的马拉松及长跑运动正快速进入一个稳步、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马拉松热潮的背后是城市发展的高度需求和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水平的极度关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使得大众不只把注意力停留在物质世界的层面,其对自身健康生活的关注和高质量生活的诉求愈加明显。社会大众随着的年龄增长,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征兆”,每个个体这时才真正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也才开始积极而有意义的体育锻炼。而跑步作为运动项目中,技术难度最低,简单便捷,极易实施,且无需专业的器材设备和场地,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更重要的是随着对马拉松赛参与者身份的放开,马拉松极强的群众参与性,使得社会大众与专业运动员同道竞技成为可能,尽管在成绩方面两者没有可比性,但这种奔跑的氛围和过程则是个人健身历程的闪亮点,是令人震撼的跑步记忆。

2马拉松运动对城市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马拉松运动与城市不可分割,城市是马拉松的现实载体,马拉松是城市的展示平台。同时,马拉松对城市建设、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2.1促进“健康城市”的建设

“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目的是保障城市大众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把健康理念融入到城市大众的方方面面,促进大众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3]

大众如何健康的生活?科学的健身方式和运动理念,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与健康城市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而当全民健身逐步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一部分的时候,其价值和意义就远远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马拉松作为引领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崭新平台,在给城市大众注入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实现着体育的社会化和生活化。

城市每年的马拉松赛成为充分展示“全民健身”理念的载体,成为宣传健康城市的工具和传播健康文化的载体。健康城市需要全民建设和全民健身,而全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不仅是每个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前提。

2.2促进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城市精神,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对于城市而言,同样适用。马拉松精神不是可以放到实验台上临床检验的切实有形的实物,而是健康向上、生机勃勃、富有凝聚力的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服务城市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来看,马拉松参赛人群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文化凝聚着比赛选手超越自我、挑战极限、顽强拼搏、永不止步的信念,以及以人为本、包容兼并、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信念和精神与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习俗、大众的精神面貌以及赞助商的企业文化汇聚交融于构建人文发展、和谐共处的新型社会关系中,使每个马拉松赛事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气质,极大地丰富着举办地的城市精神和文化。

马拉松精神与生活、工作、学习的精神相吻合,是城市精神的直接彰显,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东西方文化能够在城市马拉松的舞台上完美的融合,包容性强的城市精神得以升华,马拉松真正成为海纳百川、全城互动的大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凸显城市气质,丰富城市精神,展现城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马拉松赛不仅承载着跑步爱好者的期待,更肩负着以马拉松精神推动城市精神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功能。[4]

3城市马拉松的社会学阐释

3.1城市马拉松是一种社会符号

从20世纪80年代的乏人问津到21世纪的百城竞办,马拉松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大众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增强及其对自身体质水平的高度关注。社会愈发达人们愈热衷于参与体育锻炼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欧美国家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相同的赛道,相同的起点与终点,马拉松作为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专业跑者和业余玩家同场竞技的项目,蕴含着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准则,自2500多年前古希腊的传奇故事发展为体育运动项目再逐步演变为社会的时尚符号,其历史演进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马拉松的奔跑者没有性别、职业、民族和阶层的区分,在不同社会大众、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互动交融、目标所向,万众参与,彼此认同,这么宏大的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彰显大众诉求,影响大众行为的社会符号。

3.2城市马拉松是社会大众健身的新模式

马拉松本身所具有的参与广泛、过程开放、目标明确的特征使其成为新世纪社会大众健身的新模式。作为中国开展最早的马拉松赛,北京马拉松赛从1998年起就由原来的专业选手参赛扩展成为大众参加的体育赛事,同时,这一变化也响应了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开启了马拉松赛全民参与的新路径。马拉松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它被认为是奥运会的灵魂,展现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体现“全民体育”概念的最佳形式。[4]马拉松的举办能极大激发社会大众的健身热情,有助于大众健身意识的提升,促使社会大众逐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参与者能从这项勇敢者的运动中受到启示和鼓舞,契合了大众的健身需求,极大促进了大众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3]

社会大众对跑步的选择最初基本上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量,而后,跑步就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它让奔跑者获得成就感与快乐源,让社会大众身心得以舒缓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以安放,成为繁杂世界中为数不多的可以与自身对话的安宁时刻,正如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所言,马拉松早已超越了健身目的,从而上升为一种塑造自我的哲学行动。[5]“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6]

3.3城市马拉松诠释奔跑者的人生哲理

奔跑是人类自发的身体需求,无论在运动场抑或在马路上,甚至在田野间,人们都可以自由的奔跑。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至今还刻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跑步是简单的、花费不大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可以是终身的、锻炼人意志力的、树立人自信心的、让人累并快乐着的、使身心完全统一的、令人着迷的、任凭人们荡漾在大自然之中的、公平的运动。在个人与社会的合作与对抗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也可以调和自主权益和社会权力以及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跑步这条“线”不仅勾勒出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的图景,也能编织出多元社会中和谐之美。[7]“跑步改变了我们对失败的态度。懂得没有在赛跑中取胜的意义,就是懂得没有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取胜的意义,因为我们通过跑步学到的东西会蔓延到我们所干的一切事情的最遥远的角落,使我们平时遭到的失败变得不是那么有害。……在跑步运动中得到的教训会影响运动的其他领域。”[8]

3.4城市马拉松反映社会问题的症状

社会的急速发展,城市中的大众面临着激烈的生活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以及空气环境不佳的考验,其精神世界被焦虑、空虚、迷茫、不安所占据,跑步自然而然成了消减和缓解这一切的一种方式,跑步热的背后是社会大众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热衷的马拉松运动,又从一定程度映射出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社会群体中,勤奋努力且危机意识强烈的中产阶级群体正逐步增大,这从马拉松的参与者中可窥一斑;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又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乏力、透支未来的综合问题的影响,且未来因为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可能比现在更加严重。[9]因此,对社会中的大众而言,马拉松运动的普及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人参与马拉松运动的过程,是心理焦虑的状态下找寻社会存在感的体力发泄过程。马拉松就是这种社会问题的症状表现,在我们挥汗如雨、奋力奔跑的时候,应该为未来计划筹谋。

4结语

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正逐步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马拉松在中国城市的繁荣与勃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在与城市相互影响的同时,已成为社会的时尚符号,反映着社会大众的行为变化并映射着某些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跃,李铁,桂文亮. 我国城市路跑赛事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7);21-23.

[2] 杨乔栋.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 繁华背后的矛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4.

[3] 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4;20.

[4] 甘慧.马拉松展示城市精神与文化 成为大众化普及运动[N].新闻晨报,2013-12-2.

[5] 朱健.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马拉松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经典[N].晶报,2013-12-5.

[6]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14.

[7] 李知宇.奔跑中的人性和社会性[J].体育学刊,2008(9);49-52.

[8] 吉姆·菲克斯.跑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36.

[9] 郭宇宽.马拉松里的“中产陷阱”发泄焦虑心理找寻存在感[N]. 新京报,2013-12-14.

Sociological Review of the Cities Marathon

ZHANG Deng-Feng, LIU Yan, JU Xiang-Y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cities Marath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Using documentary,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Marathon, the authors explained the forming causes of great upsurge of the Marathon,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Marathon on the cities, reviewed the cities Marath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Conclusion is that Marathon is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y and social symbol, Marathon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We can see that the behavior changes of the public, the runner and the middle class.

Key words:city;Marathon;sociology

* 收稿日期:2016-03-07; 修回日期:2016-04-15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51);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4041057-5)。

作者简介:张登峰(197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3-0023-03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学城市马拉松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冰上马拉松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