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治日本的“人种改良”与学校体育

2016-11-28刘春燕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种身体日本

刘春燕,谭 华,季 浏

明治日本的“人种改良”与学校体育

刘春燕1,2,谭 华3,季 浏1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2.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3.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搜集大量日文史料的基础上,论证明治日本的学校体育发展迅速且成效显著,与当时为追赶欧美、克服身体劣势而出现的“人种改良”潮流有密切联系。学校体育是在全社会重视身体与健康、重视体育、全民族激情勃发地进行“人种改良”的整体氛围中得以迅速发展的,学校体育也是其改良人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启示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重视形成合力,学校体育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人种改良;学校体育;日本;明治

1868年,日本推翻封建幕府统治,建立天皇制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明治维新”,由封建弱国一跃而成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在此过程中,近代学校体育也快速发展起来,为日本的富国强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查阅大量日文史料的基础上,论证明治日本的学校体育发展迅速且成效显著,与当时为比肩欧美、克服身体劣势而出现的“人种改良”潮流有密切联系。学校体育是在社会各基层普遍重视身体与健康、重视“体育”、全民族激情勃发地进行“人种改良”的整体氛围中得以创立并迅速发展的。

1 明治时期“人种改良”理论的提出——克服身体劣势

随着欧美文明的兴起,西力东渐,从江户后期起,日本面临的外来危机日益严重。明治政府成立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期望尽快摆脱民族危机。但日本人也认识到,想与欧美地位平等,要改变的不仅是与欧美诸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距,在体力体格方面,日本人的“五尺瘦身”与欧美人的“六尺伟躯”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治日本“对西欧人的身体体格、体力感到自卑”[1],认为日本人“智识、筋力、体格各种条件都比西洋人劣等”,甚至“体格也比中国、朝鲜矮小”[2]。“西洋人身躯伟岸,而日本人身材瘦小,倘与西洋人一起走路,简直犹如蝉、蚊之较。”[3]日本文明开化的巨匠福泽谕吉认为,在各类人种中,白色人种的欧洲人“精干聪明,有达到高度文明之情性,此人种为最佳”,黄色人种的亚洲人“其人耐苦勤劳,但才智有限”。在西方侵略加剧和“白种优秀论”的压力下,日本人自身的人种危机感不断加重,认为“今黄、黑、铜色、马来诸人种如不自重图强、漫然度日,则他日其种必将悉数灭亡”[4]。

作为一个具有“耻感”文化的民族,一旦发现自己落后必然竭力追赶,为克服身体劣势,身体与健康问题在明治日本得到空前重视,“为使我国屹立于二十世纪的世界舞台,必须使军事、商业、工业更加文明、进步发达,而其中最必要的是全体国民身体健全强壮。”[3]3体格、体力、健康“这是一个十分现实却又容易伤害到国民自尊心的问题,能勇敢面对并承认差距,进而寻求改良办法,反映了日本朝野人士富国强兵的决心之大”[5]。于是“人种改良”的思想与多种实践应运而生。所谓“人种改良”即重视国民的身体与健康,力图增加身高、增强体质、强壮体格以改变相对于欧美的身体劣势。

明治12年(1879),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森有礼在东京发表的演说《教育论——身体的能力》,以及1886年教育家、哲学家加藤弘之的《日本人种改良之弁》,都阐述了人种改良的主张。此后,人种改良论逐渐在日本盛行开来,其代表人物是高桥义雄(1861—1937)。明治17年(1884)他出版了《人种改良论》一书,包括“人种改良之事”“遗传及习养之事”“体育之事”“生计品味之事”“杂婚之事”等章,提出和西洋人相比,日本在人种、生活方式、饮食、体育与卫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主张通过与西洋人“杂婚”、废除婚姻陋习、提高生活品质及体育锻炼等方式迅速改良日本人种。福泽谕吉认为该书“以人种改良为目的,告诫人们要重视体育,改良衣食住行,进而论证了选择优秀的血统遗传对于改良人种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部重要的优生学著作”[6]。人种改良的观点逐渐得到日本主流社会关注,因此人种改良不仅是一种理论,也逐渐成为一种思想潮流。“人种改良”颇见成效,为该时期日本走向强大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2 “人种改良”背景中对身体的空前重视

为进行“人种改良”,克服身体劣势,日本采取了改变坐具、肉食、开展体育运动、重视卫生保健和进行健康检查等多方面措施,表现出了空前的身体重视,为近代学校体育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身体与思想舆论基础。

2.1 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坐具与饮食

明治政府建立后,大力倡导国民改造旧有生活方式。日本人开始着西服、剪发结、除佩刀、施阳历、住洋房,其中与改良人种有密切联系的是坐具与饮食的变化。从明治以前的跪坐开始改坐椅子,使被压迫的下肢获得极大解放。明治以前,日本人受佛教思想影响很少吃肉,进入明治时代,政府大力推动以肉食为主体的西洋饮食。坐具变化与肉食对明治日本的作用,不仅仅是日本学者所说的使明治初期日本人身高增加,而且对少年儿童的发育以及增强国民体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身体前提[7]。

2.2 塑造卫生国民,推广卫生运动

在明治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把国民的身体变成国家管理和改善的对象,推行一系列“卫生运动”,指导国民科学养生、预防疾病,如出版健康图书、推广卫生歌曲、实施饮用水管制等。日本人被塑造成为拥有卫生观念的国民,日本也成为清洁的国民国家,这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养生、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卫生保健的同时,自然也会引发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因而有日本学者提出,“近代卫生思想促成了近代体育的出现”[8]。这种认识不无道理,各种“卫生运动”的推行启发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这对近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利因素。

2.3 对身体的科学认识与研究—解剖学的引进与发展

解剖学是科学认识人体的基础学科,也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日本开国以后,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引进西方科学,明治初期,日本翻译了多种西方解剖学著作,出现了专门经营医学译著的书店和出版社。明治10年(1877)以后,日本学者开始自己编撰解剖学著作。19世纪末期,积极实施人体解剖,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近代解剖学与医学教育体系[9]。对西方解剖学的接受与发展,反映出明治日本开始对人体进行科学探索,并逐步形成了科学认识。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西方科学的引进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使日本体育建立在坚实的人体科学基础之上。正如明治时代的日本体育学者所说:“体育原理是建立在解剖及生理基础之上的”,“体操的主要目的是对身体进行全般修炼,其运动方法应建立在解剖、生理、教育心理等诸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有助于身体的自然发育”[10]。

3 “人种改良”背景中对“身体教育”——“体育”的高度认识

认识到身体与健康的重要性,自然要考虑如何才能强健身体,以空前的身体重视为基础,明治日本对“身体教育”即“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3.1 明治日本的“身体教育”即“体育”

“‘体育’一词是日本在明治后创造出的新名词,其含义就是‘身体之教育’,与精神教育相对应,曾有过‘体教’‘身教’等表达方法,最后统一为‘体育’。”[5]17这里讨论对“体育”的重视和认识,实则是在第一部分讨论身体重视之上的进一步深入。

明治14年(1881)一份文部省公文讲到:“身体教育不能只是单单依靠体操来完成,应该经常打扫学校卫生,留意周围的温度和大气的流通,预防危害学生健康的恶习发生。”这段话的日语原文中,就是在“身体教育”后边加括号写了“体育”二字。日本著名体育史学者木下秀明在“身体教育(体育)”处加注解,“当时体育的概念,是指所谓的智育、德育、体育的三育思想中的体育,是以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11]。直到明治末期,在明治43年(1910),小林玑治教授才更明确将“体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体育,认为只要是对身体进行影响的一切事情和条件都属于体育范围,即卫生的广阔领域、运动的无限种类皆属于体育。而狭义体育,不包含卫生,只包括运动,特别限定于运动中为了身体教育的那一部分。”[10]1

3.2 对“体育”作用的认识

古代日本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强调道德、精神的修炼,对于身体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维新以后,日本站在近代西方科学基础之上对“身体”和“体育”有了崭新的科学认识。明治时期,由于社会中一般大众的体育尚未发育起来,整个近代体育的主体实际上就是学校体育,因此这里讨论的对“体育”及其作用的认识,主要就是学校体育。3.2.1 福泽谕吉的认识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启蒙运动旗手,在改造国民思想观念和新式教育方面,对日本近现代社会影响极大,明治政府的举措往往与福泽步调一致。明治初期,日本受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安乐享受才是养身之道,在重视智育和德育而忽视体育的思想影响下,国民体质严重衰弱。而福泽谕吉特别重视体育,他主张“先成兽身,后养人心”,“活泼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生来身体虚弱多病决不会有超人之智慧与判断力,即便有也难以应用”[12]。他明确提出学校之中应三育并重,使体育、智育、德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的根本宗旨[13],并主张将体操列为学校必修课程。1866年他写的《西洋事情》一书强调学校运动的重要性,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学校体育活动,在日本教育界引发极大关注。

3.2.2 嘉纳治五郎的认识 嘉纳治五郎以日本近代杰出教育家及日本最早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而闻名于世。他曾担任全国唯一的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26年,对日本教育发挥了很大影响。嘉纳一直主张德智体并重,如1902年他在弘文学院的一次讲话中提出,“普通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构成”,“普通教育的目标,要言之系养成具备国家一员资格之国民”。并提出“(普通教育中的)体育乃为种族竞争步入世界之林而强健体魄,以图强化国力”[14],认为学校体育强健学生体魄,是为了强化国力、强大种族,有利于在世界之林展开竞争。3.2.3 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文明开化之初,首先是学校中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但社会中不能认识到体育重要性的还是大有人在,“寻常丁壮者有人将体育运动视同儿戏,尤其是妇女,深闺静坐,偶尔有人尝试一下活泼的运动,却恐遭世人嘲讽[15]。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不断传播身体运动的好处,提倡开展体育运动。

明治21年(1888),一位陆军军医从军事角度讲了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我国实行国民军制度,一朝战争事起,凡年满17~40岁之间的男子均需服兵役。忍耐非常之艰苦,在枪林弹雨间东奔西走的,或他日在社会机关中担任重要位置的人,都是今日之学生。为完成明日之任务,需要身体的强健。古来国之强弱,在于兵力,兵强则国兴,兵弱则国衰,有助于其平时身体强健的就是卫生运动。”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一一描述运动对于肺、心、胃、肠、筋骨、关节、皮肉的益处[16]。明治25年(1892),学者涩江保讲到一些人不注重体育锻炼,导致体力衰弱、社会风气衰败的状况,提出为了培养“身体强壮、力量强大、豪胆大度之人,培养诚实、忠直、质朴、有‘坚铁心’之人,体育是最紧要的”[17]。明治41年武田文三郎提出:“目前,我国正与海外列强进行文明竞争,单是致力于‘学理’是不够的,身体锻炼、使身心均衡发展才是竞争的基础。”[18]因此,他认为要重视体育,而不能只是重视智育、德育[19]。

川濑元九郎是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教头(首席教师,教务主任),他在明治43年(1910)详细讲了运动的效能:“如果每天运动,效果很明显,即食欲增加、气色好、睡眠好、翌日起床时身体疲劳得到恢复,体力强健,从事多少劳力的工作都不会疲劳,肌肉增加,精神爽快。也能够胜任长时间剧烈的工作和学习,大脑不会疲劳。”所以,他认为“体操是每天必需的,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很重要”,包括学生在内的经常使用脑力而较少使用体力的人,“如能通过运动达到上述效果,实在是极大的幸福”[20]。可见,到明治末期,已经清楚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对每一个人健康的意义。

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永井道明在明治44年(1911)强调,“人生的第一幸福就是身体健全”。他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必须重视体育活动,也主张从欧美的进步中吸取先进经验,并把体育当成是通往“优胜”的重要途径,他讲到:随着世界越来越进步,脑力劳动越来越多,而体力劳动方式在减少,生产生活中体力付出不足,运动机会减少。城市居民不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身体就会越来越弱。欧美人认识到上述原因和后果,因此无论男女老少、皇帝、总统、大臣、富商等都热衷于保养身体。他们成立了种种运动俱乐部,建设运动场成为其社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注意“体育”的人,能成为优胜者,忽视“体育”的人,则易于成为“劣败”者。国民和国家都是如此,重视体育就能强盛,蔑视体育的人就会衰弱,这是自然的结果。体育是“国家富强之基础”[21]。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白井规矩郎在明治43年(1910)提出,人类具备3种性质“德性、智性、体性”,体性就是懂得运动的愉悦,“德”“智”两性的发展要依托于“体性”的发展。人的身体极为贵重,现在世间男女终身无病康健的极为稀少,多数身体不健康,财产及时间都受损失,如果身体不健康,又如何履行作为国民、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呢?认为“德智体三育均齐发展,就是我们得以幸福的必经道路”。体育实在是对身体大有裨益的一大良方[22]。

明治日本的体育工作者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已达一定高度,从对个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以及对于国家富强、增强军事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阐述体育的作用,强调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体育,三育并重。这是明治日本学校体育快速发展强大的思想基础。

4 “人种改良”背景下近代学校体育的创立

明治时期日本试图进行人种改良,因而重视身体、重视身体教育(即体育),这就为日本近代学校体育的创立与迅速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思想与实践基础,于是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日本古代体育形式的近代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快速发展,实则学校体育也是“人种改良”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治时期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当时社会体育还未发育起来,学校体育就是当时近代体育的主体部分,因而当时重视体育,主要就体现为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4.1 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

按照教育制度的变化,明治时期的学校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即学制时期(1872—1879)、教育令时期(1879—1886)、学校令时期(1886—1900)和改正学校令时期(1900—1912)。1872年《学制》的颁布,标志着近代教育、近代学校体育的初创,规定小学要开设“体术”,即体育课,内容主要是引自欧美的体操;1879年《教育令》颁布以后,文部省建立“体操传习所”为全国系统培养体育教师,并开展学校体育研究工作,学校体育逐步走向科学;1886年《学校令》颁布,体育课程成为必修在各级学校普遍实施,且兵式体操进入学校,和普通体操一起成为体育课程的两项重要内容。同时兵式行军活动在课外普遍流行,就是将学生按军队行军的模式组织起来进行校外远足,学生像军人一样忍受困苦,磨练身心;1900年《改正学校令》后,欧美的舞蹈、游戏法以及瑞典体操被引入学校;1909年文部、陆军两省经过共同调查,决定以后主要教授瑞典体操[23]。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既包括日本传统的剑道、弓术,也有西方传入的足、棒、网等各项球类运动。在校内开展的有学生自发的活动、各种运动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以及校内校际间的运动竞赛,校外还有登山、游泳、滑冰等利用自然环境的活动,以及前面所说的兵式行军。

明治时期,在文明开化的潮流下,日本近代学校体育迅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并且在制度、内容方面不断修改完善,因而成为近邻中国的模仿对象。晚清中国《癸卯学制》中的学校体育制度设计、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及军人担任体育教师等方面均高度仿效明治日本。

4.2 学校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

日本的学校至今都特别重视卫生保健教育,这一做法从明治时期——日本迈进现代化之始就已初见端倪。

卫生保健是明治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时也被视为学校“体育”的内容之一。1888年(明治21),文部省命令其直属学校每年4月对学生进行“活力调查”,这是日本近现代正式的、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的开端[24]。1896年,文部省设置学校卫生顾问和卫生主事,着手制定学校卫生制度。次年,颁布《学校清洁法》,第一次对学校卫生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将学校清洁分为日常清洁、定期清洁和浸水后清洁3种[25]。明治31年(1898),要求公立学校设置校医,每年对学生进行两次身体检查。明治33年(1900)年,文部省训令《学生身体检查规程》规定,每年4月和10月由校医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脊柱、体格、视力、眼疾、听力、耳疾、牙齿、疾病11项,疾病包括腺病、营养不良、贫血、脚气、肺结核、头痛、神经衰弱

等[26]。

明治时期,日本对学校卫生的重视,也是极端重视国民身体健康,进行人种改良、强健体格的一种具体而重要的体现,对于预防疾病,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5 明治日本“人种改良”、发展学校体育的成效及启示

5.1 明治日本“人种改良”、发展学校体育的成效

明治维新的实施使日本国力迅速提升,20世纪初,日本已成为和资本主义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而明治日本的学校体育,在国家走向强大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特定作用。有日本学者统计了明治33年(1900)到昭和30年(1955)间7至24岁日本人口的体质变化情况,发现在55年时间里,除去个别年份有特殊的粮食原因外,其余时间里,7至24岁日本人口的身高、体重、胸围等体格指标均呈整体上升趋势[27]。这与改变饮食结构、重视学校体育、重视卫生保健等“人种改良”措施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笔者曾撰文提出,明治时期的学校体育是日本实施“文明开化”的场域之一,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是近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构项,是对学生进行军事预备教育的重要手段,有效促进了国民体质的改善,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兵源素质[28]。

人种改良理论实际上只是当时曾出现过的诸种改良日本的理论之一,也并非一直在明治时期占据统治地位,随着日本国势日强,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基于日本劣等的“人种改良论”渐渐沉寂,而日本人种优秀论甚嚣尘上[29]。但是,人种改良论中的一些关键思想,如重视通过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来改良人种、增强体质的主张,在明治时期乃至其后一直存在并极大影响着日本国民,促使国家及国民一直保持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

5.2 明治日本“人种改良”、发展学校体育的启示

明治日本的“人种改良”实则是日本步入现代化之初为塑造现代国民而进行的国民“身体改造”,其人种改良的种种努力,包括学校体育在内,其实际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强大以及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固不可取,但是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发展而重视体育与健康,无疑值得借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生存发展,需要培养体魄强健的人才以增强竞争实力,近代“东亚病夫”的耻辱与伤痛时时警示着我们,体育与国民健康的问题实则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明治日本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就是与追赶欧美的国家追求、与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者,明治日本社会各阶层上下一致地重视身体和健康,重视发展学校体育,也值得借鉴。启示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政府要意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家长、校长、其他课程的教师以及社会民众也都要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不仅体育教师要努力,整个社会都要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予以重视和推动,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下,学校体育才能得到更快发展,应把学校体育置于所处的社会大系统中去考量并推动其进步。此外,为了切实增进学生健康,学校不仅要重视体育课程与体育课外活动,对于卫生保健工作也应当加以重视,体育与卫生保健工作并重,共同为提高提升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发挥作用。

明治日本的“人种改良”,也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人“知耻而后勇”的勇气,知不足,然后拼搏奋进,这是值得学习的。

6 结束语

明治时期日本学校体育快速发展且成效显著,与明治时期为追赶欧美,全民族激情勃发地进行“人种改良”、举国上下重视身体与健康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学校体育也是明治日本进行“人种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启示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重视形成合力,学校体育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1]小田切毅一.明治の異文化体験から遡る江戸伝来の「運動する身体」[J].Japanese Journal of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2(19):59-64.

[2]真嶋亜有.肉食という近代:明治期日本における食肉軍事需要と肉食観の特徵[J].国際基督教大学学報.III-A,アジア文化研究別冊11,2002(9):213-230.

[3]竞技运动体育读本[M].东京:晴光馆编辑部,明治36年(1903):1.

[4]志賀冨士男.志賀重昂全集·南洋時事[M].第3巻.东京:志賀重昂全集刊行会,1927:3-4.

[5]本多雄治.清末民初日本武文化对中国影响[D].广州:暨南大学,2006:16.

[6]嘉治隆一.明治文化资料丛书·社会问题编·人种改良论[M].第6卷.东京:风间书房,昭和36年:21.

[7]臼井雅男.明治初期を中心とする日本人の身長変遷に関する考察(其の1)[J].体育學研究,1958,3(1):168.

[8]王梅.论近代日本构建清洁文明国家的策略[J].日本文化研究,2011(6):120-125.

[9]牛亚华.中日接受西方解剖学之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10]小林磯治.最新学校體操之理論及體操遊戲教授細目[M].东京.平本健康堂,明治43年(1910):16-17.

[11]木下秀明.明治時代の学校教育における体操観:特に普通体操と兵式体操の成立過程を中心として[J].体育學研究1957,2(6):235-246.

[12]王桂译.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

[13]上沼八郎.福泽谕吉教育论集[M].东京:明治出版社,1981:110.

[14]北冈正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加纳治五郎给第一批毕业生讲话的波澜[J].鲁迅研究月刊,2002(3):20-28.

[15]保利联译.卫生室内运动[M].大阪:宋荣堂发行,明治20年(1887):2-3.

[16]田上耕助.學徒衛生運動要訣[M].东京:松成堂,明治21年(1888):3-8.

[17]涩江保.简易体操法[M].大阪:宋荣堂发行,明治25年(1892):1-3.

[18]武田文三郎.學校遊戲的理論及實際·自序[M].东京:日清印刷株式会社,明治41年(1908):2-3.

[19]武田文三郎.改正小学校体操法解说·自序[M].东京:积善馆发行所发行,明治39年(1906):1.

[20]川濑元九郎.家庭运动法[M].东京:内田老鹤圃发行,明治43年(1910):15.

[21]永井道明.(文明的国民用)家庭体操[M].东京:东京发行所,明治44年(1910):3-6.

[22]白井规矩郎.最新教育的体操と游戏[M].东京:嵩山房,明治43年(1910):768.

[23]今村嘉雄.日本体育史[M].东京:不昧堂出版,1970:78.

[24]小田切毅一.明治の異文化体験から遡る江戸伝来の「運動する身体」[J].Japanese Journal of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2(19):59-64.

[25]陈婉玲,杨辉.新译日本法规大全[M].第八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89-690.

[26]武田鈴三.小學校適用啞鈴體操法解說.附录[M].新瀉:安達文華堂,明治36年(1903):20.

[27]二階堂公子.学童·生徒·學生の体格のうつり変り:明治33年から昭和30年まで(生活科学)[J].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理学及び家政学,1960,3(2):101-108.

[28]刘春燕,李培,谭华.论学校体育在日本明治崛起中的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6):36-41.

[29]加藤照麿.加藤弘之講論集·第1册·天地万物皆帰吾有[M].大阪:京港堂,1891:216.

责任编辑:乔艳春

M eiji Japan’s Euphenic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U Chunyan1,2,TAN Hua3,JILiu1
(1.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lleg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Hebei,China;3.Sport Science Colleg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ed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through literature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cords of Japanese history in the Meiji Japan.It has related closely w ith Euphenics in the age for catching up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vercoming the physicalweaknesses.The physical education was boom ing in the situation and the whole socie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ody and health as well as the whole nation was burning with passion for Euphenics.Itwas one of the importantmeans of the Euphenics.This study reveals u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eds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ll themembers of the society musthave common attention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get faster.

Euphenics;physical education;Japan;Meiji

G813.13

A

1004-0560(2016)03-0024-06

2016-04-12;

2016-05-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明治时代至二战前的学校体育与日本崛起(1868—1937)(BLA140069)。

刘春燕(1975—),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人种身体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姐妹三人种芝麻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是黄种人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