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是体育视觉设计艺术的生命
——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评委林家阳访谈录

2016-11-28李涛杜恺蒋婧

体育科研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徽艺术体育

李涛,杜恺,蒋婧

创新是体育视觉设计艺术的生命
——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评委林家阳访谈录

李涛,杜恺,蒋婧

针对体育视觉设计艺术的主题,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评委林家阳教授进行了访谈。受访者对中外体育视觉设计艺术的审美倾向、设计思路的异同进行了观念的阐述,并对体育视觉设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提高中国的体育视觉设计艺术,首先要提高领导者及管理者的艺术修养;要推进中国体育视觉设计艺术的发展,需营造社会文化和艺术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们从小在美学环境中健康成长,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创新及审美能力。

体育;视觉艺术设计;创新;审美

林家阳,浙江温岭人,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及柏林艺术大学(UDK),先后完成艺术设计学士、硕士和大师生学习。同济大学设计创意院教授、博导,上海市首批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北京2008”奥运招贴策划和组织者,“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设计大赛国际评委。

2016年3月28日,笔者一行4人前往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大师工作室就“体育视觉设计艺术”主题进行访谈。

李涛(下简称“李”):感谢林老师接收我们的采访,我们先从北京奥运的会徽“中国印”开始谈吧。您是怎样成为评委的?

林家阳(下简称“林”):2003年初,北京奥组委通过相关专家推荐,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问:“你是愿意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设计大赛,还是愿意接受评委的邀请?”对我来说,参赛投标是一种风险,而做评委,则可以见证设计选拔的全过程,所以我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李:评委是来自世界各地还是中国?

林:评委共11人,其中国际评委5人,中国评委6人:北京4人,上海和台湾各1人。

李:那最后选定现在这个标志,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林:评选过程中,中国评委与西方评委的观念差距很大。我们的老评委对五角星情有独钟,坚持用五星元素。但是雅典奥运会的总监希尔多拉(雅典奥运会创意总监,2008年北京奥运会顾问)认为,五角星对于你们民族来讲有感情,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是红星从视觉符号来讲不是你们中国独有,苏联红军是红星,土耳其国旗有13颗星,越南1颗星,中国5颗星,美国50颗星。苏联共产国际也用了五星符号,比中国还早。第二,奥运要靠商业来推动,你要被商家所接受,要有亲和力,商家要喜欢,愿意掏钱。红星是革命的符号,缺少亲和力,一旦用了这个符号,会影响赞助商的购买欲望。所以在这样的意见下,五角星就放弃了。

至于其他中国传统元素,例如中国结,中国吉祥符号,他们认为在中国有影响力,但是国际上不认识,那么什么中国元素能被国际认同呢?比如讲中国书法,或者印章,容易被世界接受。这些元素很文化,很神秘,很高深,很有吸引力。

李:最后结果是通过投票产生的吗?

林:这个是通过投票选出的,在选出的10个方案中,每个评委可以阐述一下对设计方案的意见。“中国元素、国际共识”成为了我们选拔的标准。

李:您具有德国留学背景,像您这样背景的评委还有吗?

林:有,中央美术学院的谭平,也是德国留学回来的。

李:林老师,您完成了德国柏林艺术的大师生学习,这是怎么一个概念?

林:德国的艺术和设计不设博士,凡以实践为主的称之为“大师生”(Heisterschueler)。

李:您当时去德国,是怎样获得奖学金的呢?

林:德国的文化传遍全世界,有3个机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一个是歌德,还有一个是洪堡。DAAD面对教育,歌德面对文化,洪堡面对科学。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它的使命是把德国最好的学者派到中国,派到全世界,又把世界的教育学者吸引到德国去。1991年在北京,我偶然的机会遇见一位德国人在看画展,我们彼此打了招呼,Bauersacks先生问我来自哪里,将来想做什么?我说我是无锡轻工大学(现无锡江南大学)设计系的老师,有机会很想去德国深造。他问我为什么要去德国学习?我说德国的设计非常好。设计源于英国,但现代设计教育的中心却在德国,所以我要去德国学习。他问我有没有成绩?我说当时街上的第11届亚运会的招贴画是我设计的,去年的中国第3届艺术节招贴画也是我设计的。我比划了一下设计元素,他一下子明白了。他说你还有其他成就吗?我说进大学以前,我就是个设计师,我们单位的产品是出口的,我出了很多设计。他让我把所有东西都寄给他,结果数月后我真就收到了一份奖学金表格,并于当年年末就去了德国。

李:您当时是有心去德国学习吧?不然不会一开始就学德语?

林:没有,我们当时是因为文革过后没有英语课,艺术类的学生都没有考外语就进来了,英语的起步比较低。长时间的英语疲劳战,学习有些厌倦。突然有个学习德语的机会,就改学了。但当时只是作为外语储备而已。

李:刚才在照片室看到您家族的老照片,您父亲看上去很有艺术气息。

林:他曾是个教音乐和体育的老师,我一生受他影响很大。

李:世界上体育视觉艺术设计,如果以德国为例的话,很严谨但也很艺术,德国的音乐、绘画都很时尚。您对体育视觉设计艺术的总体看法是什么?

林:德国的体育是全民运动,原东德就像中国一样,国家培养人才。从小小孩子为了拿奖,(由)国家(进行)培养。德国的大学没有体育课,也没有英语课。但它照样是体育最好的(国家),它告诉你为什么要运动,这种教育根深蒂固,从小就告诉你为什么要运动,跟你的生命、跟你将来的视野都有关系。所以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像中国(学生)为什么一个个坐在教室里眼神呆滞,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目标是什么。西方人很清楚的,小孩子从小就立志了,所以他们学得带劲,比中国孩子更具备正能量。

李:那我们的体育视觉设计艺术教育与西方相比有没有不足?

林:中国的教育也是有培养目标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但是这个教育目标具体指什么就无法解读。美国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十分清晰的。耶鲁大学要为世界培养领袖。加州理工大学只有1 400个学生,它的口号是用科学造福人类,美国90%的火箭是它设计的,太阳系第十颗行星是它发现的,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物理学家周培源、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中国航天及导弹之父钱学森等。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味追求升学率,把高中生分为3类,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类。小学初中开始就“砍”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导致小孩子从十几岁开始知识就不健全,创造力和美学素养都受到影响。体育让人的体能正常发展,美术和音乐让一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力得以提升,文学使人诗意,物理数学可以使一个人变得理性,思辨和科学。所有这些知识对年轻人来说都不可或缺。

李:对于设计师来讲,是否需要在海外进修一下,才能更有创造力呢?

林: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随时需要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人的灵感,人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基础是要有开阔的思路,作品要有个性,要想从一千件一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首先要知道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做什么。全面的知识培养对艺术人才大培养很重要。中国的孩子普遍来讲创新意识很差,缺乏对中国情结的优美表现力,这在于我们从小教育上的过失。5年前我带着我导师,德国老师马蒂亚斯去浙江老家温岭旅游,发现没有博物馆,没有音乐厅,没有剧院。他很诧异,问你们怎么生活。我说小孩子从小没有文化艺术熏陶,没有细胞,就没有需求。现在的年轻人有这种文化饥饿的情况。我每年都带大师班去国外考察,2013年来到柏林考察,导游是个上海人,50多岁,他说你们这个团很奇怪,天天要看博物馆,你知道吗?中国人不看博物馆。中国人就三部曲:照相、购物、吃中国菜。我带过100多个中国团,只有一个要看博物馆,是国家林业部的一个处长,除此以外都对博物馆没兴趣。你要知道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的农民都看博物馆,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凉。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的国人今天已经对文化不感兴趣。这跟我们的教育有关,从小就没有环境让小孩子感觉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李:您觉得体育视觉艺术对未来的潮流有哪方面的指引?

林:设计讲高深一点是引导,讲客观一点它是服务。自由艺术可以开阔你的眼界,但设计是实用的。视觉设计艺术传递信息,传播的元素一靠文字,二靠图形。通过我们的设计,不仅让人们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一种美学传播。奥运视觉文化100年,它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时代、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晶体管时代、数字时代再到网络时代。每个时代走过来都跟视觉传播有关系。

李:您与体育的渊源与父亲的遗传有关吗?

林:是的,我父亲是个很好的中学体育老师,他的职业和对体育的热爱对我的影响是很积极的,让我从小与体育结缘。

李:体育在您日常生活中还扮演什么角色吗?

林:(示意学生拿来一张光盘,塞入电脑。伴随悠扬音乐声响起,林教授及众学生在画面中操练自编自导的颈椎健身操)我对体育的解读可能更生活化。

李:您是什么时候进入体育设计之门的?

林:是从1988年第11届亚运会招贴设计时期开始的。那时候是一炮而红,我带了5个毕业生做这个主题,结果亚组委来电话说:“林老师,你们的这次设计特别好,投来的15副作品全部都入围了,还有两幅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一等奖都集中在几个美术学院,只有我们的来自工科学校。这个事情引起了学校巨大的关注,学校还给我分了房子,“中大彩票了”。1989年的获奖对我1991年的出国也有直接的作用。

李:冈特兰堡(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是您的老师对吗?

林:是的。他随我多次来到中国,不仅我个人深受他的影响,他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视觉设计。

李:奥运的中国元素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吗?

林:北京奥运会的招贴画大多在中国设计师中产生,都具有中国元素,如飞天、华表,兵马俑等。全世界如果讲视觉文化的话,奥运百年视觉设计其实是最完整的。因为影响力大,投资也大。看奥运百年的设计可以看出时代在变,科学在变,设计受技术的影响,视觉设计每一代都不一样。

李:冈特兰堡曾说北京奥运招贴画是继1972年慕尼黑奥运后最好的张贴画,对吗?

林:是,他对我们大师赛事中产生的招贴画很感兴趣。他对这张评价很高(指着兵马俑图样的张贴画),他说体育的魅力能让士兵放下武器,投入世界和平,没有比这种运动更伟大的了。

李:慕尼黑奥运会在很多场合都被盛赞,它在体育视觉设计上是不是有特别之处?

(林教授带领我们离开会谈区,转到学生工作区。示意一位学生打开工作电脑,调出慕尼黑奥运招贴画文件夹,指引各帧图片,逐一点评)

林:慕尼黑的招贴画有一个共同特征:几个简单的线条就把体育的特性解释得很好。慕尼黑奥运会不管从场馆还是视觉文化上来讲,都应该是个里程碑。当时计算机技术刚刚开始,它把计算机包括图像技术处理都用上了,所以很有时代感。雅典奥运会的招贴画设计得也非常好,处处强调“百年回归”。体育的目标是世界和平,顾拜旦创建奥运会就是为了世界和平,橄榄枝的可塑性非常强,到处都可以体会到这种灵动的美感。我们的标志艺术性强,个性很突出,但太凝固。中国奥运会的体育图标设计得很好,它由中国的篆字构成。但是你把中国的所有奥运设计放一起,有一个问题就很突出,是不统一。因为标志、招贴、吉祥物、色彩、图标都是分开进行的,这就会导致不连贯。别的国家一般不这样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首先因为他们普遍懂设计,对文化重视。中国是想一出做一出的。

国内的公共艺术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领导干扰太多,专家本身的艺术修养参差不齐。比如上海世博会的“红房子”,其实和世博会是没有关系的。世博会是现代科学交流的平台,所以美国历届参加世博会都是太空主题。日本、韩国的我看了以后也觉得很精彩,目标诉求单一,元素也用得很好。

李:上海有过申请奥运会的想法,上海的文化与北京又不同,北京有老北京文化,上海海纳百川,元素特别特别多,如果上海要举办奥运会的话,应该往什么方向走?如何突出上海特色?

林:上海应该着眼于海派文化、长江文化,融通世界、海纳百川。总体思想是体现江海城市和世界的美学,强调汉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化地位。与北京比,她自身的城市风格不一样。主题思想还是应该反映包容、开放、交融、沟通、合作的心态。这是上海如果申办奥运会应该有的雏形。

李:您觉得体育视觉设计艺术与其他类别的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哪里呢?

林:就好比我给学生讲课,有两个不同的设计,一个是航空,另一个是冶金,如果做广告招贴画设计的话,航空公司要强调飘逸、速度,冶金则要注重稳重,分量。所以,航空招贴画的文字设计要放上面,冶金的文字则要放下面。文字都有表情,取决于用什么字体,多大,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像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建筑领域最高奖项),为什么呢?他采用过去的旧瓦片,旧砖头,贴在今天的建筑上,把它看成一种表情,一种情感。设计也是一样。体育,和世博会、APEC会议、国家重大的科技大会等都不同,体育强调的是速度、动感和活力,世博会要强调未来与科学,APEC会议则要讲政治、经济、合作与和谐。不同的内容会带来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是什么?它和绘画不同。绘画可能只为少部分人服务,放在博物馆,放在画廊,你想看你就去看,小众产品。设计是面向大众的,要被全世界的大众所接受。绘画是高雅艺术,你可以看得懂你也可以看不懂。但设计不能看不懂,设计是信息。不管是世博会,还是APEC会议,或是奥运会,都力求其信息被更广大的民众接受。

李:说到奥运会,不知林老师有没有关注最近两届的奥运会会徽设计。我自己觉得,这几届的奥运会徽设计好像与体育的关系已经不大了。伦敦奥运会徽我觉得好像挺丑的,颜色很鲜艳,中心概念围绕2012,似乎新意不足。里约这个会徽说是呈现他们的地标面包山。您怎么看呢?

林:在我眼里看来,这两个会徽还是和体育很有关系的。以伦敦奥运会会徽来看的话,颜色火红,非常火热,传递的是激情,是世界的聚会。聚会的话,不管是中国人的聚会还是外国人的聚会,都需要热闹。会徽当中所有字都在动,这就是一种体育感。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具象,西方人追求的是一种抽象,像与不像之间的这种状态,就是他们(西方人)追求的东西,他们更在意想象的空间。中国人则不同,评价任何一样东西,都要求看得懂,十分懂,百分百懂,最好这个东西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国民的整个文化取向与文化层次都倾向于追求真实。他们喜欢评说这个东西像什么,谁像谁。我参加评选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全世界一致叫好,只有中国人说不好,大部分人说不好,反面意见很多。他们对于那个“京”字有很多想象,有的人说这个字像是一个人跪在那里,有的人说这个字形像断肢残臂,说法很多。其实,所有的符号,所有的标志,你要知道标志是什么。标志是一个识别的符号,它能让人瞬间知道它是属于哪一类的,这很重要。这两个会徽在我看来,都代表体育,都非常有动感。里约奥运会这个会徽的“牵手”,在一个物理空间,让几个人携起手来,对应面包山,正如中国印一般,象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如中国的书画、中国的印章。中国印也是红的,体育也是红的,热火朝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美学观念。德国人喜欢简单,色彩观念偏重黑白,从线条来说,他们喜欢直线。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则恰恰相反,在色彩上喜欢多彩,因为我们是多民族国家。另外一个,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总是民不聊生,所以人民祈求幸福,所以要多彩,多彩就意味着多子多福。线条上则讲究曲线,讲究柔和,就像中国人的哲学,不像西方人那么直接。

李:林老师,不知您有没有关注过2020东京奥委会的会徽设计风波?他们的会徽设计2015年公布时涉嫌抄袭了比利时一个剧场的设计。您怎么看待这种会徽设计时的抄袭事件呢?

林:首先我觉得东京奥委会原来的会徽设计很糟糕,颜色也不漂亮,美学效果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现在采用的会徽比它强,简洁凝练,两个圆,一个圆满(奥运会),一个是残缺的圆(残奥会),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日本的设计,永远都离不开太阳。从抄袭本身这个事情来说,谁都不愿抄袭。我相信这个日本人他也不想抄袭。设计这件事情是抽象的,而抽象设计往往容易发生撞车。日耳曼语系的26个字母,怎么设计都容易雷同。总共才26个字母,他们的设计师都觉得很不幸,他们一创意就会跟别人重复。我们中国有上万个汉字,怎么跟别人重复?所以西方设计师很崇拜中国的汉字文化,为设计师创造了很好的平台,永远不会重复。

李:体育视觉艺术设计的领域很多,除了广告招贴画、会徽之外,运动员服装、球场设计、广告牌设计都是一个部分。比如说中国女子乒乓运动员的队服,我个人认为美学效果很低,完全无法跟国际上的女子网球运动员服装的优雅和动感相提并论。原来的女子乒乓运动员穿裤子,似乎过于男性化,现在她们也开始穿裙子了,但是缺乏裙装的美感,感觉很僵硬,剪裁与设计都很死板。您怎么看呢?

林:中国设计的起点很低。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他们设计的东西样样都很好。因为这一批设计师都从民国走来,比如设计国徽的林徽因、张仃等,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自身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文化家底丰厚,有几代人的文化积淀,他们就在这样的美学环境中长大。而后的政府干部,很多都是军人,也包括工人、农民,他们的审美意识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在中国,任何重大设计都要受到官方意识、行政意识的干扰。他们要参与,而他们一参与,就会带来他们的审美意识,他们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包括上海世博会世博馆的设计。那个红房子,大屋顶,它和未来、科技没有什么联系。如果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化建筑博物馆,它非常好。但是如果作为世博主题馆,或者中国主题馆,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反映的只是过去,是艺术建筑的本身,与科学则格格不入。而世博会是什么呢?世博会是科学交流的平台,是人类开发太空的平台,向太空要资源,这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目标。美国人世博会的话题永远只围绕一个主题——太空。

李:审美不会凭空得来,它一定来自于个人自身的积淀,以及从周围环境当中得到的给养。作为一个普通体育人,如果他也想参与到体育视觉设计艺术中去的话,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或其他素质呢?

林:个人审美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说一时补补课就可以补上去。从家庭环境开始,从学校教育开始,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持续不断,都应该接受文化教育和美学教育。这方面我们是很欠缺的。在我小时候,我老家浙江台州温岭,到处都有美的输入。一出门,触目所及,都是庙宇、祠堂、牌坊。20世纪60年代时,城里还只有3万人口,却有三万多平方米的公共展览区,工业农业和艺术展示;而到现在呢?城里人口增加了10倍,文化展览馆剩多少呢?只剩两百多平方米。这两百多平方米的文化展览馆区,还是有觉悟的地方文化局长,从商人手里赎回来的。有一次,我的德国老师,马蒂亚斯到我的老家浙江观光,他想了解地方历史,想听音乐,想看浙江的越剧。可是城里面既没有博物馆,也没有音乐厅,也没有剧院。教授问我,没文化的城市,市民怎么生活?我告诉他,大家都活得很好。孩子们从小没有文化,没有艺术,因此他们的艺术细胞就不存在。如果细胞不存在,他们就不会有需求。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就完全没有基础。我们的高中教育过早地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全面吸收知识的权利。分班制,分成理科班、文科班和艺科班,学艺的不学理不学文,学文的不学理不学艺,学理的不学文不学艺,这都是偏科教育,让人的知识不健全。参与体育视觉设计,首先要有兴趣才能投入。因此,要从孩子抓起。

李:您觉得奥运会一类的大赛会徽设计,对社会的文化建设有帮助吗?如果有的话,是经济上、政治上,或是其他的呢?

林:这是一个全民增值的事情。有更多的参与,就会有更多的关注。每一次类似会徽发布之类的活动,对于民众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有时候设计获奖后,还会有专家点评,这对于公众都是一种美学教育。

(责任编辑:杨圣韬)

Innovation,the life of Sport Visual Art Design:An Interview with LIN Jiayang,One of the Judges of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Emblem Design

LI Tao,DU Kai,JIANG Jing
(The School of Sport Journalism and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Based on the theme of sports visual art design,the author interviewed Professor LIN Jiayang,one of the judges of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Emblem design.Professor LIN expressed his views on the aesthetic tendency of the sports visual art design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design ideas at home and abroad.He gave his opinions on the education of sports visual art design,i.e.,to improve the leaders'and managers'artistic accomplishment before upgrading the art of sports visual design in China;in order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visual art design in China,a social culture and art education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so as to help the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 in the environment of aesthetics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ability of high-level innovation and aesthetics.

sports visual art design;innovation;aesthetics

G80-05

A

1006-1207(2016)06-0075-04

2016-06-28

李涛,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翻译。E-mail:litaocrystal@163.com。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0438。

猜你喜欢

会徽艺术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会徽公布
纸的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征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会徽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