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某省暴力犯罪事件的民生因素分析

2016-11-28靳勇强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

靳勇强(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我国某省暴力犯罪事件的民生因素分析

靳勇强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摘要:近年来,某省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政府及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某省的暴力事件,力求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将试图分析某省暴力事件发生的民生因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某省;暴力事件;民生因素

一、民生概念的界定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它几乎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二、某省暴力事件的产生的民生原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暴力组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不公平干和挫折感,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障碍和文化荒漠化,以及极端宗教宣传产生的认知失调等。其中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原因,民生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某省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涉及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民生发展水平差异大,一旦生活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仇恨社会的情绪也越来越深,导致群众的心理产生不平衡,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又被敌对势力所利用,蒙骗、蛊惑、煽动一些涉世不深、愚昧无知的人同政府发生冲突,以图制造社会动乱。

三、关于改善某省民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在民族地区尤其重要。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要着力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突出民族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优势,因地制宜,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中,使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当前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经济,为事关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完善各项民生政策。

民族地区的民生政策既有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要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各类民生政策。(1)经济类民生政策。经济类的民生政策主要包括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贫政策、民族贸易政策。继续在民族地区进行财政补助,用于发展经济、文化、卫生事业,包括修建边防公路、电讯及基础设施;税收方面根据某省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继续实行“依律计征、依法减免、增产不增税”的税收减免政策,对生活困难、生产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轻税免税政策。扶贫方面要落实政府关于基层的扶贫政策,完善对口支援和建设,调动国家、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加大扶贫力度,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实现尽快脱贫。民族贸易方面外贸部门要尽可能照顾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鼓励民族贸易企业的发展,对民族贸易企业在资金、利润、价格等方面给于照顾,优化民族地区的贸易结构,推动贸易产能升级。(2)教育文化类民生政策。教育类民生政策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域和文化的特殊性保留了和汉族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要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加强民族文化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保护少数民族艺术,抓紧抢救文献记载很口头流传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财产。同时根据时代需要,创新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是民族文化的发展绵延不绝。教育方面要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的人口素质,在民族地区继续推行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对科研搞笑继续输送高素质人才,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保障。(3)社会类民生政策。社会类民生政策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政策、宗教信仰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要继续推行有利于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结构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人口保持良性增长。在民族地区要继续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各族人民群众在正常的宗教场所内从事宗教活动,利用宗教的优势,团结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各族人民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上存在差异,要尊重民族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使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社会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大保障力度,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保制度,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三)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依靠各族人民,因此,如何积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民生建设中,享受民生建设的成果。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民族政策的监督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取得各族群众的认可、支持和监督,实施实地调查和听证制度,让人民群众能够广开言路,建言献策,倾听各民族群众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热情,有助于政策的科学化调整。

综上所述,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解决事关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使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保华. 民生社区的概念及其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周巍.我国少数民族民生政策研究——以某省伊犁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年.

[3]周艳萍.当前我国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92-01

作者简介:靳勇强(1993.09-),男,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研究生。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
谁是谁的小北
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
媒体在报道暴力性新闻事件时要把握好分寸
社会疲态下的暴力危害与民主救治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