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对青少年身体的规训与救赎

2016-11-28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规训传统武术体质

姜 南(1.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民族传统体育学

传统武术对青少年身体的规训与救赎

姜 南1,2
(1.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现状,聚焦青少年“身体”的根本需求,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方法,对武术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的规训作用进行探讨。结论:传统武术的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可对青少年身体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以及自然属性进行综合规训与救赎,以完成“内强外壮”“尚武崇德”“和谐平衡”的身体规训目的,并通过“政策保障—学校实施—社会强化”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人自身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的青少年健康促进模式。

传统武术;青少年;身体观;身体规训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1]。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却没有带来青少年体质的提升,反而到了令人堪忧的境地,成为了青少年健康之殇。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本研究对于青少年“身体”的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已然成为困扰国家、社会、家庭以及教育的重点问题。化危为机,实现“身体”的救赎[2]。面对青少年体质水平持续下滑的严峻趋势,国家和社会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主要手段,已然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根本途径。在青少年身体遭遇空前危机的境遇中,应从“身体”本身出发,从“解放身体”回归到“规训身体”,采取强制化的政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3]。近邻韩国、日本都把本国的民族国粹运动如跆拳道、空手道、剑道等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成为提升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在中国,传统武术同样能够担负起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任。通过传统武术的习练,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躯体健康;提高学生顽强拼搏的顽强意志,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崇德尊礼的优秀品质,促进人与社会的适应和谐;进行诚信守诺教育,促进道德健康,最终实现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的身体整体健康状态。因此,传统武术走进校园,运用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青少年的身体进行规训、养护,形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未尝不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

1 青少年“身体”危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是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从100多年前梁启超提出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到毛泽东主席所强调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从教育部长袁贵仁谈及的“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整个民族的问题”,无不在述说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但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从1985年中国进行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至今,青少年的体质在人们的“关注”下每况愈下,连年滑坡。1985年以来,教育部等6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重要指标呈现下降趋势[4]。《人民日报》2014年1月15日报道:“我国青少年身体形态方面与日本韩国存在差距,身体素质明显落后于日本。”[5]青少年的身体为何如此脆弱,是谁之过错?向谁来问责?青少年身体这般状况如何来回应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殷切希望?如何担当起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任?引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未富先老的大国,未老先衰的少年”,来映衬青少年目前的身体状况,以促使人们找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青少年身体危机的路径。

2 回归身体——青少年健康的呼唤

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应试教育体制、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体育的边缘化等导致了青少年身体遭遇了严重的危机与挑战。对于“身体”的救赎,关键在于回归“身体”,以身为本,重新审视学生身体发展的观念、态度、地位、价值和定位[6]。中国传统身体观以儒家之社会身体观、道家之自然身体观、医家之实体身体观为理论基础,强调身心合一、形神兼备,注重身与心的调养,既要修身也要养性,以周身和谐为最高的价值最求,最终完成身体的修为之道。徐伟军教授在《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7]一文中,根据传统身体理论,总结出“身体”的3个维度:人的生物性、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性。身体的生物属性是指人作为生物体所具有的组织结构以及生理特征;身体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伦理的约束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身体的自然属性是指将人置于天地之间,成为宇宙万物的一分子所应遵循的自然规律。因此,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提升应聚焦于青少年的“身体”,从“身体危机”的表征出发,基于身体的维度,通过强制性、规定性的内容、实施途径来对青少年的身体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呵护。

3 传统武术对青少年身体的多维规训

传统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医家思想等为理论给养,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传统武术强调身体整体性的修行,“身体”是实现修为之道的载体和途径,正所谓“以身载道”。通过身体“形”的操练,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心”的觉醒,最终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以身体哲学为基础的传统武术对于青少年身体的规训和救赎更具时代意义,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路径。“规训”一词,最早在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被提及。他认为人的身体是可塑的、可强化的,使身体被各种力量塑造,创造出训练有素的“听话的身体”,这便是“规训”[8]。戴国斌教授指出传统武术练习过程实质是“武术文化对身体重新部署”的过程[9]。传统武术所强调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修身养性、表里俱济”体现了其个体维度;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其社会维度;强调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以形喻势”体现了其环境维度。因此,传统武术对青少年身体的影响正是从传统武术的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对青少年身体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进行综合规训和救赎。

3.1 青少年生物性身体的规训——内强外壮

传统武术对习武之人的影响,从身体的生物属性来讲是要达到“内强外壮”的状态,只有在内强的基础上身体才能够展现外壮。身体的“内强”依靠气血、经络的滋养,通过气血运行全身,周流不息,进而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传统医家形神学说认为形与神皆根源于气,气聚则神旺形健,气衰则神病形损。习武讲究“内练一口气”,传统武术重视对人之气的调养,通过调神、调形、调息来养气调气。例如太极拳强调“气为卫,气流行于骨、筋、脉;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形意拳强调“天人以气为本,所以为根”。在习武练功过程中,主张用意识调节呼吸,从而形成“深长、细缓、均匀”的呼吸运动。这种呼吸方式与自然状态下的呼吸不同,是“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腹式呼吸运动,同时强调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并配合动作的开合、升降、出入、虚实以及劲力运用进行转换。这种“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古人称之为“练气”。通过“练气养气”进而保障身体“外壮”所需的气血充盈、经络顺畅、筋骨强韧、肌肉健壮。

身体的外部强壮涉及到身体素质的提高过程。传统武术运动强调的“外练筋骨皮”,就是通过武术技法以维持身姿的中正、形体的优美以及速度、力量、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提高。传统武术强调身体之“正”,身必以端正为本,整个行功过程无论进、退、旋、转、定都必须保持身体中正的状态,以维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传统武术强调身体之“整”,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肌肉、骨骼、关节都参与到动作的一招一式的完成过程中,形成“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运动状态;此外,传统武术强调身体之“合”,在行功过程中周身相随、六合俱备。所谓“六合”是指运动中在意识的引导下完成各种身法的要求,并使呼吸运动与动作自然配合,实现“意识与动作劲力、呼吸气息”的完美结合,实现“内三合”之“意、气、形”相合。在意识的控制、呼吸的配合下,实现“外三合”之“手足、肘膝、肩胯”之相合,同时兼顾“两肩、两胯、两手、两足、两肘、两膝”的相合,从而实现行功时周身上下的阴阳平衡。因此,传统武术所强调的身之“正”、身之“整”、身之“合”,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可维持身正体直、对称均衡的状态,有效避免和纠正青少年由于长期不良姿势所导致的身体前倾或侧弯的病态。此外,传统武术习练过程中依据拳法所要求的“筋长力大;筋长一寸,力巧三分”而采用的“伸筋拔骨”的方法对肌肉、韧带、肌腱进行拉伸,促进筋长以及劲长,从而有效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伸展性。传统武术常以马步、站桩、手法、腿法对上下肢进行力量锻炼,提高习练者的气力。此外,传统武术注重对“精神意识”的修炼,即所谓“用意”。拳谱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将“用意”放在运动的首位,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觉醒状态,以实现“动如脱兔、拳如流星”的灵敏,使练习者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都得到较好的锻炼。因此,在这样的运动中可综合提高身体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以达到身体内强外壮的规训目的。

3.2 青少年社会性身体的规训——尚武崇德

在古代的身体观里,身体成为社会被关注的对象,内省、治身成为中国身体文化的主旋律[10]。受儒家身体观的影响,传统武术注重在习武实践中对身体进行道德强化,即“寓德于体”,促进身体的社会化进程。传统武术的习练和技艺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拳谚中提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在习武练功的刻苦锤练中,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里,使习武之人获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对于筋骨和心志双重磨练的要求,正所谓“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 此外,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相比,更表现出明显的内倾性,把自我修为以及武德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众多对于武德方面的规训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拳以载道,拳以载德”“德为艺先”等。习武的过程实质上是外求技艺、内修武德的德艺双馨的过程。“修身”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是与外在的礼法、规则约束相对而言,它强调个体对仁义礼智信等“德”的主动、积极的内在认同[11]。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自身修为为主的武学思想,通过身体运动以及身体感知体悟进行自我教育、自醒自律,完善道德修养,形成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内德外礼、内圣外王的民族精神,即是对青少年身体进行“尚武崇德”规训的具体表现。

3.3 青少年自然性身体的规训——和谐平衡

传统武术运动的众多拳种在创拳和练拳过程中遵循宇宙天体的运动模式以及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是对天道的领悟进而在拳道中的体现,形成了“天道”—“拳道”—“人道”渐进得“道”的过程。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下,把人的身体置于宇宙之中、天地之间,守自然之道,顺自然而动。因此,“道法自然、和谐平衡”成为了传统武术所追求的最终境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具体到传统武术实践上,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技术招法的“自然”状态。像传统武术运动中的很多拳种、招式都是以自然景致、动物动作来命名的,将身体置于自然状态之中来隐喻招法动作,体现了“情景合一、以形喻势”的拳法体验。第二个层面是运动负荷的“自然”状态。传统武术运动区别于西方体育所追求的更高更强更快的身体极限,倡导“运动有度、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秉承“柔则生、刚则损”的养生观念,要求技术动作习练时应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理规律,放松身心,内敛精神,动静结合,养练并举,逐步提高身体的机能,避免大运动量对身体的损害。第三个层面是运动心理的“自然”状态。在动作练习过程中,传统武术重视精神状态的调养,使躯体与心理都处于无为的自然状态,精神意识专注于技术动作的本身,意识与躯体动作高度结合,排除外界一切干扰,消除多层应激刺激,重建和谐平衡的心理环境,形成淡定平和的人生境界。特别是学生在套路演练过程中,精神翱翔于人际界限之上,与整个大自然合为一体,体悟和享受由此带来的自由与安然[12]。因此,通过传统武术“道法自然”的3个维度,即动作、负荷、心理对青少年的身体的自然属性进行规训,使青少年感受自然之美、和谐之韵。

4 传统武术对青少年身体规训的执行路径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体等多个方面,需要各个层次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推动青少年健康的良好外部环境。因此,传统武术对青少年身体的规训应形成政策保障、学校实施、社会强化的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以实现“青少年身体的自我养成”的最终目的。

4.1 政策保障路径

党和国家制定的提升青少年体质的相关法规政策,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并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2004年4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要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2013年8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主持成立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积极推进“武术进课堂”的活动。通过上文的分析,传统武术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独特的优势,应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将传统武术纳入到青少年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体系之中。加大政府对学校开展传统武术的支持力度,给予政策和资金的保障,效仿韩国、日本等成功经验,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将传统武术作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必选内容,成为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传统武术在学校教学中的推广,鼓励建立武术运动特色学校、开设武术特色课程、建立武术运动兴趣小组、传统武术运动队等,从而形成“一校一拳”的武术教育目标。此外可尝试将武术项目纳入中高考体育之中,通过体育考试的形式迫使青少年增加体育运动时间,培养体育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青少年体质。

4.2 学校实施路径

学校实施路径是提升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战场,但现在学校场域中武术的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未能充分体现武术运动与西方体育项目的区别,未能充分发挥武术运动在扭转青少年体质困境中的独特优势。中国武术成为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强健体魄、学习中国文化、养成道德规范、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13]。因此,无论是改善青少年体质状态,还是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都需进一步挖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完善武术教育系统,推进“武术进课堂”的活动[14]。深化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应回归到武术运动的本真。《中国武术教程》将武术界定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意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5]武术的本体乃拳种,任何一个成熟的拳种都是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的递进式技术链条集合体[16]。因此,学校武术教学课程内容应包含基本功、基本动作练习,徒手及器械实战对抗,以及套路演练3个方面。通过基本手法、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翻滚等基本功法动作,使习练者在掌握武术动作基本原理的同时,提高身体的基本能力,以达到“内强外壮”的规训目的;通过推手、散手、短兵、长兵的技击实战练习,既提高攻防技法,又在两两相搏中进行武德教化,以达到“尚武崇德”的规训目的;通过套路演练,促进身体和谐、体验武术文化,感受武术之美,以达到“自然和谐”的规训目的。在武术教学方法上,转变单一的体育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使武术教学实践由“操”向“拳”的演变,既包含套路教学的“闭锁式”方法,也包括技击实战教学的“开放式”方法,同时包含武德、武礼教育的文化传授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扭转青少年“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

4.3 社会强化路径

学校领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阵地,但并不是唯一的路径。应整合多方力量,促进全社会关注,并积极参与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当中来,形成以学校体育促进为主、社会社区体育联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其中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策略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强调探索创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使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数量达到5 000个[17]。在这一政策支持下,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创立青少年武术运动俱乐部,有效延展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场域,构建青少年多元运动参与模式。此外,积极搭建社区体育平台,利用有关社区传统武术资源积极推进青少年的体育养成教育,举办多种多样的传统武术竞技比赛,激发青少年参与传统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 结束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运动对青少年身体进行综合规训,主要通过传统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个体维度对青少年身体的生物属性进行规训,实现内强外壮的规训目的;通过传统武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维度,对青少年身体的社会属性进行规训,实现尚武崇德的规训目的;通过传统武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维度,对青少年身体的自然属性进行规训,实现和谐平衡的规训目的。在身体规训路径上形成“政策保障、学校实施、社会强化”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建立青少年身体规训健康模式。此模式的本质即为“和谐”:通过对青少年身体生物属性的干预,形成人自身之和谐;通过对青少年身体社会属性的干预,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通过对青少年身体自然属性的干预,形成人与自然之和谐,最终形成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的整体健康状态,最终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目的。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1).

[2]张磊.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2):219-223.

[3]秦婕.基于政策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71-74.

[4]杨桦.加强青少年体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活力[J].青少年体育,2012(10):1.

[5]姚健,于宏亮,张树来,等.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14(2):21-25.

[6]张磊,王健.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97-103.

[7]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1-3.

[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5:156.

[9]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18.

[10]唐美彦,王岗.身体视角下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比较[J].体育科学,2014,34(3):82-87.

[11]冯鑫,尹碧昌.传统武德的人性基础及其伦理意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50-53.

[12]刘彩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刍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10.

[13]高晓军.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J].中华武术研究,2012,1(6):4-5.

[14]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5]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16]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98-102.

[17]郑祥荣,江广和.国内外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干预策略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7):17-22.

责任编辑:郭长寿

Discipline and Redeeming of Adolescent 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JIANG Nan1,2
(1.Mobile Station of Post-doctoral Research,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Shandong,China)

Th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of teenage children in China.Thus,this stud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eenagers “body” to discuss the disciplinary a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n adolescent body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The result showed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individual dimension,social dimension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can discipline to personal attribute,societal attribute,and natural attribute of adolescent,so as to complete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discipline of “strong,noble-minded,harmony”.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health intervention system among policy,school and society forms the harmonious model with people and himself,people and nationality,achieve ultimately the goal of “Health Firs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adolescent;the body-thinking;body discipline

2016-01-07;

2016-01-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170);2016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6AJY017)。

姜 南(1985—),女,讲师,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

G852

A

1004-0560(2016)02-0123-05

猜你喜欢

规训传统武术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