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副中心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2016-11-28李亚兰
文 李亚兰
提升副中心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文 李亚兰
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将更加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更加注重“交通便捷、功能完备、职住合一”。其中完善与副中心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并就北京发展和管理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了方向,北京迈入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时期。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了“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决定。建设市副中心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北京市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作。通州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个郊区,它将承载北京市副中心的历史重任。在建设和发展中将更加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更加注重“交通便捷、功能完备、职住合一”。其中完善与副中心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品质与质量,是建设副中心的应有之义,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百姓优质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文、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通州高标准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公共服务对人口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建立和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我认为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并重;坚持通州906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坚持科学布局,立足满足功能需要,避免重置和过度溢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由市相关部门统筹协调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通州自身也要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主动作为;创新发展与合作模式,使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务实和更有效率。
教育工作要坚持“内升外引”
在尊重和遵循教育、教学、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短期快速提升和长期持续发展共同谋划,努力增强区域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
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要落实好副中心教育发展专项支持计划,积极引进东城、西城、海淀等城区和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盘优存量,通过采用“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12年人才培养贯通机制等多种模式,实现市内优质教育资源在副中心的实质性运作。要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增量,根据区域人口变化,改扩建、新建一批基础教育学校,并确保每一所新启用的学校都依托本市或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高标准建设,高起点管理。要切实提升本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中小学青年教师、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启动以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三所示范高中为核心的教育联盟和小学、初中示范校建设,扩充本地优质资源,打造一批本地名校。
卫生工作要着力提升承载力
为缓解辖区老百姓看病难问题,通州近几年建设了四个区域医疗中心,陆续投入使用。为避免新的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新建的医疗机构,应以满足区域功能需求为宜,更多的在存量上下工夫,将现有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公立医疗机构做优做强,同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基础作用。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市级优质资源合作的路径,力争引进一至两家市级三甲医院,做强潞河医院、东直门医院东区、新华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四个区域医疗中心和建设好妇幼保健院、老年病医院和区精神病医院三家专科医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室建设,充分发挥好网底和分级诊疗作用。要加强医疗卫生软件建设,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加快医联体建设,形成全区医院间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医疗服务网络。开展以器官为核心的分科医疗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健全以方便患者为目的的医疗服务模式。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公共卫生保障基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系、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体系及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基层卫生计生服务全覆盖。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信息互联互通。
文化工作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服务功能。加快调整全区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建设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全部符合标准。引进和举办有影响力,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好功能完备的集美术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剧院等功能的文化中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区。做好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运河申遗,结合东部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和健全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打造展示和体验运河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彰显运河文化,体现“通州味”。以环球影城建设为依托,开展表演艺术、主题文化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加快推进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确保文化市场安全有序。
体育工作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要立足长远,建设一座具有承接国际赛事能力的体育场馆,提升区域影响力;丰富全民健身场所,举办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提升百姓参与度。要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制定和实施通州区竞技体育发展计划,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校体合作,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引进精品赛事落户通州。
建设“具有世界标准、国际眼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北京市副中心,需要始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更需要在功能、资源、人口、环境空间上科学分布、均衡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常委
责任编辑 崔晨
观 点
在市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加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互联互通、衔接配套的供给体系,同时又避免过多功能二度聚集,需要未雨绸缪、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伴随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地区人口疏解与人才引进面临双重挑战,迁入者应为强化行政办公功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双高人才”对于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及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的期望值更高。进而原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问题更加突出,且影响行政功能强化和高端人才的引进与稳定。因此,市级行政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迁入通州,公共服务如何配套建设,真正实现“人才跟进留得住、人口疏解调得出”,立业与安家有机结合,业态与生态有效平衡,防止衍生“新潮汐”与“再聚集”,是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教育学院院长 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