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换子疑云》、《亲爱的》比较东西方电影异同

2016-11-28张璐婷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寻子电影

张璐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从《换子疑云》、《亲爱的》比较东西方电影异同

张璐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寻子”这一敏感度较强的话题总是反反复复得到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以此类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也不止一部。14年我国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又将该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处,回看08年奥斯卡提名经典影片《换子疑云》,中西方两位导演在影片设置、社会现状及人性探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及表达方式。

关键词:《换子疑云》;《亲爱的》;寻子;电影;东西方文化

在14年上档的国产电影中,由赵薇、黄渤主演的“寻子大片”《亲爱的》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观影泪潮。虽说该片与08年奥斯卡提名经典影片《换子疑云》相比,时空、社会各不相同,故事性质也有所区别,但是两个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针对“寻子”这一题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叙事,女主角都散发着最伟大的母爱光辉,以及故事脉络发展也有相似共通之处,在反映现实、故事背后人性、法律、社会诸多层面的探讨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两者也存在较多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情节设置

两部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诸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母亲失去孩子的主题。其次,两个失踪的孩子都“找回来了”,但《换子疑云》中找回来的是假儿子,从而掀开较为理性的抨击政府无能虚伪的叙事篇幅,并以结尾一生不停的“十分钟电话”彰显母亲形象的伟大。而《亲爱的》中,导演更多地把镜头聚焦于孩子找回来后怎么办的伦理碎片的感性衔接上。再者,两位母亲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忍受了各种社会的压力与攻击。最后在结尾处,导演都使用了开放式结局,留下了开放式结局,让观众感受到未来还充满着希望;在《亲爱的》的背景事件中,孩子也最终没能和李红琴生活在一起,但影片的结尾处,李红琴拿到医院的怀孕报告单,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多年来一直以自己不能生育为借口诱拐儿童,这其实是一场为了掩饰自己无能的骗局,她蹲在医院长长的走廊中,心中滋味又有几人能懂,是一种希望和绝望同存,喜忧参半的人生,导演陈可辛留下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令人揪心牵挂。

二、情感叙述

在人物的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方不同的导演也给出了不同的答卷。在《换子疑云》的主角出场时,沃特问妈妈,为什么爸爸会离开,克里斯蒂娜回答道“因为他害怕一个东西,叫做责任。”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两只手都有人牵,他们需要母亲的笑容,同样需要父亲的威严。所以当克里斯蒂娜对沃特说“Never start a fight,always finish it.”你会发现这个母兼夫职的女人的坚强,因为这些话原本就是父亲应该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

当失去唯一的亲人,面对无理的搪塞、无情的打压时,克里斯蒂娜的理智让人原本紧绷的神经更加压抑。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克里斯蒂娜从未歇斯底里过,她以一种异常的坚强和理智不断坚持自己的生活和信念。同时,克里斯蒂娜的悲伤相当自制。她依然做着接线员的工作,依然如故地生活,依然会看《埃及艳后》和《一夜风流》,也会试着和好男人约会。克里斯蒂娜的自制,是她坚强的最好体现,日复一日的寻找,日复一日的悲伤,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运动,是她所坚持的信念和渺小希望。

在《亲爱的》中,和克里斯蒂娜太太一样,赵薇饰演的李红琴也是一个在 “父(男)性身份”缺席下、坚强演绎着“寻子传奇”的独立、隐忍、而又弱小的单身女子。而李红琴身上更为闪光的一点在于,她是一名“戴罪”母亲,而且还是一名现代文明社会中的“蒙昧”农村土妇。李红琴在情感上的两难处境在电影中处处得到了体现,当田文军扛着孩子下楼扔垃圾偶遇到守候在楼下想见鹏鹏一面的李红琴,她对他说“别给孩子吃桃”的时候,田文军心中的那团原本应有的怨恨的火苗却怎么也燃烧不起来,她对孩子真诚的爱让田文军无法愤恨,这种矛盾的情感纠葛在人物角色之间被无声地演绎出来。包括就在李红琴为夺取女儿吉芳的抚养权而不惜牺牲肉体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天意弄人,观众都无法想像在她的心理世界里,会经历着怎样一种天翻地覆。唯有母爱,才能支撑着她走得更远。

从古至今,女性这个身份,一直被歧视、被看低,甚至被忽视。但是,无论是克里斯蒂娜太太还是李红琴,无论是西方女性还是东方女性,都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母亲的那份责任。虽说结局对克里斯蒂娜太太来说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喜剧结尾,但她端庄的回头一笑,红唇中吐出“Hope”一词,便可知导演用意:“Hope is beautiful”。

三、主题表达

在电影的主题表达方面,《换子疑云》的导演伊斯特伍德一边是以“母爱”来贯穿全片,用这个温情的寻找来对比社会给予女性及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待遇,结局通过平行叙述的手法,让警察队长和杀人犯在两个不同的法庭中同时变成被告,并判定有罪,这是相当有力的一击讽刺。电影中,好人、坏人被区分得很清楚,例如多年来始终不断追求真想的牧师,他所代表的是正义的信仰。虽然结局并未让人松下一口气,但是却让我们知道,人类最伟大之处在于爱和希望,这也是西方好莱坞电影经典的主题之一。

与《换子疑云》在未知的等待与寻觅中给观众留下一抹遗憾和感动不同的是,《亲爱的》最后的拉伸镜头,长长的走廊,拖出人物“无路可走”的悲伤倒影。背景声里回响着这样一句话:“我还有一个妹妹,她叫杨吉芳。”是姓“杨”而不是“田”,未知的孩子身份、有“妈妈”却只能住在孤儿院的悲哀,还有孩子在趴在窗口无辜的眼神,一次又一次撕扯着观众的内心。陈可辛导演以其敏锐的视角捕捉到“购买儿童”这一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族陋习,“无后为大”的孝道理念依然支撑着某些落后地区买卖儿童的“合法性”。而现实生活中像失踪24小时之内无法报案的程序、遗失孩子的家庭生二胎需要开具死亡证明的手续、离婚单身女性很难领养孩子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该怎么办?导演留下空白,留待我们反思。

结语

总的来说,上述两部影片,都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还原真实,切合追求真实的主题,能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到揪心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心痛,影片本身故事一波三折,也让观众经历了丰富的情绪体验,充实了主题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方扬.换子疑云[J]-电影新作.2009(2)

[2]韩路.亲爱的小孩——评电影《亲爱的》[J]-民心.2015(2)

[3]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1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16-01

作者简介:张璐婷(1992.07-),女,汉,江苏常熟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寻子电影
“明明是相奔的,结果却擦身而过”
《失孤》原型,24年寻子成功
改装狂人牵手缘梦 共为“寻子”出力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