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研究①
2016-11-28杨频吴玲敏
杨频 吴玲敏
(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 湖南湘潭 411004)
协同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研究①
杨频 吴玲敏
(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 湖南湘潭 41100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文章在分析体育健康素养涵义的基础上,指出: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是时代所需,多学科的高度融合与大数据为其深入广泛地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最后,文章提出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要实行“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培养模式、优化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运行机制、发挥先进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的等相关策略。
协同 青少年 体育健康素养 体系构建
近年来,校园体育安全事件多发,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震动和恐慌。特别是2014年湖南省永州14岁女孩例假期跑步猝死案又一次将校园体育健康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类事件折射出我国学生健康素养缺乏的客观事实,也直接反映了当前学生体质不容乐观、急需实行干预的现实。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很多学校早在十几年前就删减了一批运动强度较大的体能类项目。笔者认为:因噎废食实不可取,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才是王道。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体育健康素养培养是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地协同参与,加强联动,实现科学地、高效地培养。
1 体育健康素养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素养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学者冯古首认为,“体育素养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6个方面”。学者黄春林认为,“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相结合而成一种体育素质,包括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也有学者认为:“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
尽管表述存在差异,但归纳起来,一般认为,体育素养是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因素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一种体育素质,它分为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欣赏与方法类知识以及运动指导类知识3种。体育素养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可物化为一种体育行为,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与习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2.1是时代需求
体育健康素质是公民素质重要组成方面,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众健康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低水平健康素养必然为国家和人民公众卫生状况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和谐运作。从一系列的校园体育安全事件来看,不外乎以下因素导致:其一,个体缺乏必要的健康常识,对运动前后的准备、禁忌缺乏足够了解。其二,个体健康意识淡薄,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与驱动力。其三,学校和家庭体育健康意识淡薄或重视不足。其四,个体体质水平极度弱化,无法承受大强度的运动刺激。尽管政府先后出台了《教育法》《青少年学生锻炼手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都对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实施细则进行过战略性指导,但执行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区在目标定位和组织管理上存在差异,常出现离散的行为策略和实践逻辑,阻碍了体育健康素养的系统培养。从历年来年国家公布的青少年体质公报看,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每况愈下,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培养健康意识已迫在眉睫。从青少年体质现状的大背景看,提高健康素养,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求。
2.2多学科融合发展为其更广阔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
现代学科的高度融合为体育难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向。管理协同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科学成果,其核心思想处理要素间的相干效应,实现系统的整体联动行为,从而达到高效管理。我国当前体育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与其不完善的运行体系密切相关,而完善的运行机制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单靠一方无法完成。要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整体水平的上升,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更新传统观念、打破以学校为单一的传播主体,发挥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科学地处理各行为主体相互关系,对涉及到的行为主体间的目标定位与组织管理进行适当协调,从而实现各行为主体协同发展,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最终结果。
2.3大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升。当前,人们的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打交道,信息传播早脱离了课堂传授的教学方式,更为开放性、大规模的传播方式已然成为现实。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早已超越传统的课堂、电视、报纸等传播模式。体育健康素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欣赏与方法类知识以及运动指导类知识,每一项知识又包括庞杂的知识群。单从这一意义上讲,体育体系构建就是一项庞杂的工程,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支持。大数据为其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当今网络为其更广泛意义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3 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协同构建
3.1实现社区—学校—家庭—体化培养
体育素养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庞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的运行体系包括了目标体系、运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保障预评价体系、监督体系5个方面,单靠学校一方显然无法保证其运行的高效运行。众所周知,传统学校体育课教学大多以技术类课程教学为主,即使各学校设置了理论课程,大都流于形式,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升学的压力,体育素养的传授难以保障系统性、长期性。发挥不同体育组织和团体的功能优势,加强相互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培养,是当前形势下实现资源互补的重要选择。
家庭—社区—学校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学生群体为唯一活动对象的局面。既使学校体育素养教育向家长、社区敞开,促进了体育素养教育的全员性,又发挥了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与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体育素养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会的体育知识、技能,得以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再一方面,家庭—社区—学校模式有利于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实践化。家庭—社区—学校培养模式的全员性、系统性、实践化特征,对于青少年学生与其他居民提升体育健康素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培养,要明确三方职责,合理分工。首先,要明确家庭是青少年体育素养学习的第一课堂。家庭要树立体育健康素养从娃娃开始,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其次,要树立学校是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的主课堂。学校方面要把握方向,设计方法,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使三个方面目标一致、步调统一,真正实现有机结合。最后,要明确社会是个大课堂。社区应优化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学校学习与社区有效对接,实现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
3.2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素养体系培养的运行机制
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组织和运行包括上述(见3.1)6个方面内容,任何一环节存在问题,必将对培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现状来看,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基本以学校培养为主,培养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教授为主,监督机制相对缺乏,控制机制与保障机制略显不足,缺乏完善的初始诊断制度与有效评价机制,很多地方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大都流于形式,运行机制不畅,培养效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建立完善的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运行机制,需要从建立科学诊断制度和标准入手,在了解学生需求与体育素养现状基础上,有针对性开设相关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激励受教育群体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监督与促进作用,实现体育素养培养纵深推进。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实行阶段后系统评价,力图使运行每一个环节得以科学贯彻实施。
3.3注重先进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使社会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以科技带动教育现代化”。先进教育技术与教育完美结合,必将为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体育教育信息比较单一,无法满足不同青少年学生群体对体育知识的需求。教育者可以借助于当今网络平台,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把传统教学内容与网络结束有机结合,以视频、测试为主要学习资源,辅以必要的实践和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通过线性学习路径,将资源、活动、教师、学生有效地整合起来,以此实现“集成创新”。网络教学实现由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向一对一、多对多的教学模式方向发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灵活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1]王龙博.湖南14岁女生来例假猝死[EB/OL].http://www. cq.xinhuanet.com/c_1117356360.htm,2015-12-04.
[2]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69-72.
[3]孙文静.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
[4]万国华,廖慧萍,杨小勇.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3-45.
[5]易晖.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7.
[6]邱建国.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体育学院,2013.
[7]姜晓玲.略谈加强大学生体育素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68-170.
[8]曾旭升,金卫星.大学生体育素养略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5 (3):66-68.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3342/201203/133322.html.
[10]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新乡: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001.
On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Youth Sports Health Literacy System
Yang Pin Wu Lingmi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Hu’nan,411104,China)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logic analysis and so on, Paper explored youth sports health literacy construction,It pointed out that youth sports health literacy system building is the needs of era, the height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fusion with big data era provides the necessary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school-family cultivation mode,optimization of youth sports literacy system's running mechanism,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advanced secondary education technology.
Synergy;Teenagers;Sports health literacy;System building
G80
A
2095-2813(2016)04(c)-0063-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2.063
2013年湖南省体育局课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与方法的作用研究;2015年湖南工程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模式研究》。
杨频(1982,6—),女,土家族,湘西凤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