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宁县何首乌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6-11-27杜一新
●严 俏●杜一新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浙江 景宁 323500)(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浙江 景宁 323500)
对景宁县何首乌产业发展的思考
●严 俏●杜一新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浙江 景宁 323500)(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浙江 景宁 323500)
何首乌(Fallopiamultiflora(Thunb.)Harald.),是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很高的医学药用、开发利用价值及市场开发前景。随着人们对何首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是加大了何首乌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何首乌的野生资源蕴藏量已不足20 000t,而年需求量却在10 000t以上,采集野生自然资源,不进行人工栽培,难以满足市场所需。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满足市场供应,何首乌人工栽培实行产业化发展在我国已悄然兴起。笔者拟通过对何首乌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的了解,借鉴外地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对景宁县何首乌产业培育与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不致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诚愿与大家共同商讨。
1有利因素
1.1位于主产适生区域,适合于何首乌产业发展
景宁县是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的山区县,介于东经119°13′40″~119°58′19″,北纬27°28′42″~28°10′52″“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山峰叠障,河谷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性好,立体气候明显,从海拔100m的低谷到1000m左右的高山地带常年气温18~12℃,无霜期230~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542.7~1800mL,年日照时数1774.4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0%,是日照时数较少的县份之一,水、气、热、光协调性好。物种资源丰富,适合于多种物种资源生长繁衍,是何首乌的适生区域之一,具备实现何首乌人工栽培和产业化发展的自然区位条件。
1.2环境条件优越,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
景宁县地处山区,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7.9%,工业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污染程度极低,土壤不受污染,山清水秀,空气洁净,环境条件极为优越,适合于建立优质安全的中药材基地,发展生态绿色经济。
1.3山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
景宁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全县194 998.07hm2的土地总面积中,有山地面积178 466.7hm2,占总面积的91.52%。而何首乌的适生性较强,属半阴性植物,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但忌积水,以处于阳光不十分强烈、疏水性好、土层较为深厚、土质较为疏松、肥力较高的地处生长为好。地处山区,具有较高植被覆盖度的山地土壤,经过劈山整地,实行水平带种植,正符合何首乌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要求,富足的山地资源不仅为建立何首乌产业基地提供了条件,也为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开辟了新的捷径。
1.4具有生产中药材的传统,有一定建立产业基地的基础
景宁县素有中药材生产的优良传统,是中药材生产的重点区域之一,现已建立各类木、草药材基地面积5700hm2,尤其以人工厚朴林基地在全国享有盛誉,近年来兴起的金银花、白术、石斛的产业基地也具一定的规模,中药材生产已成为药材资源和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有益补充。优良的传统和产业基础,可为何首乌的人工栽培建立产业基地提供可鉴经验。
2不利因素
2.1主体科技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是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在家务农的科技素质更是偏低,保守思想严重,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新信息的能力有限,这无疑给新形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造成了制约。
2.2前期投入较高
由于地处山区,山体交错破碎,山高坡陡,在建立产业基地时,在基地整地、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较高,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项目扶持,仅凭生产主体自筹发展资金,具有一定的资金压力,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2.3创新意识不强
总体而言,当地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怀旧求稳、小富即安传统意识较为牢固,创新意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
2.4缺泛切合当地的栽培技术体系
目前虽然已有专业合作社对何首乌的人工栽培技术开展了探索试验示范,但并未形成严格意义的集成技术体系,就目前而言还缺乏切合当地实际的技术支持,这无疑是需要加强努力的方面。
2.5组织化程度低
截止到2015年,虽然说全县涉及中药材生产的专业合作社有66家,但所有合作社都只是自己建立一定面积的产业基地,只顾合作社的内部运行,生产涉及的也只是引进技术的应用,或只是对散产农户产品的收购贩销,对适合当地实际生产技术的探索研究、技术集成、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生产、辐射带动、捆绑作业博弈市场等专业合作社职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组织化程度低下,呈松散生产状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应对措施
3.1开展科技培训
针对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的现状,技术指导部门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授课培训、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深入基层开展现场技术指导、生产实际疑难处置、编发技术资料、提供技术信息等多种途径方法广泛深入、不厌其烦地按总体要求、农事季节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再者,借助于大学生、外出经商者回乡创业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领作用,有效扩充农村创业创新的有生力量,为产业发展与提升奠定人才基础。
3.2出台产业政策
对于基地建设前期投入较高,一些生产主体仅凭自身实力难以实现的现实,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以奖代补、承包土地、林权抵押货款以及项目扶持、捆绑农业发展资金、股份合作等多途径筹措资金,以解决即时资金短缺问题,为产业的培育提供资金帮扶,待产业形成产生效益后以反哺社会经济发展。
3.3加强组织宣传
山区农民比较保守,小农意识较为浓重。对此,需要我们政府、业务部门加强组织宣传工作,阐明产业发展的前景、产业发展所能产生的效益;给他们树立眼见为实的典型样板,组织他们现场观摩;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践难题等多种形式,以转变他们的传统意识,激发起他们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热情,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3.4探索集成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还未形成切合当地实际集成技术体系的现实,业务指导技术部门,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路径,选取科技意识强,勇于开拓创新,有一定产业、科技基础,乐于接受新技术,具有较强组织发动能力的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加强培育与指导,借此作为技术探索研发基地和展示平台,组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良种引进筛选;基地标准化建设,生产设施组装配套;测土配方施肥,地力培肥措施;病虫监测预报,绿色防控集成技;产品采收加工等综合措施的探索研究,形成一套切合当地实际、实用可行的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5提高组织化程度
千家万户的分散型生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实现集约生产,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鉴于此,我们应对现有专业合作社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择优培植几家产业基础好,科技意识强,群众基础好,诚信度高,组织发动、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建立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先进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资金筹措、组织生产、农资采购、生产设施建设、大型机械购置租赁、种苗繁育、代耕作业、技术采集与传播、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品加工与销售、展示展销、品牌打造等系列化服务,以改变分散作业博弈市场的弱势地位,抢占市场份额,把产业做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