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问题探究

2016-11-27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地区贫困户

苏 敏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西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问题探究

苏 敏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以及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但目前仍有七千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当代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文章立足于西部农村地区复杂多样的客观环境之上,探究西部农村地区实现脱贫的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创新扶贫治理体系、提高精准度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

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治理体系;精准脱贫

一、“精准扶贫”的含义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并将精准扶贫提升为国家政策。201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精准扶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从精准扶贫的“精准”一词可以看出,扶贫所指含义与以往不同。在我国成立之初,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直至改革开放之前,仍有40%-50%的群众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就建立了以减贫为主、“普惠式”救济为辅的扶贫体系,大面积贫困问题得以缓解。但在新阶段,由于生态环境、所处地区的限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贫困呈现区域性特征。所以,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扶贫体系,采用专业的方法对贫困户及贫困地区进行精确识别,根据所处地区的特殊性,分析不同个体致贫原因,再“对症下药”,实现个体精准、区域精准、扶贫资金的运用精准,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二、西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困难之处

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实现整体脱贫,最终建成小康社会。这要求掌握充分的、精确的信息,实现精准脱贫,但这其中内容纷繁复杂,要实现精准存在巨大的困难。

(一)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难

我国的贫困户是国家统计局根据研究数据进行划定的,主要是采取规模控制的方式,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贫困人数为基数,将贫困人口数量按比例分配到各省,各省市在国家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对农村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发生率进行计算,再将指标划分到各市县,各县在根据各乡镇的贫困发生率再将指标划分到各村,但在村委会将指标落实到贫困户这一环节充满了极大的随意性,贫困户的识别与确定都是由村委会的成员决定的。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村民不知道政府的扶贫政策和申请程序,贫困户的评选没有具体的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审核等环节,加之村里一些“强势户”的影响,使得贫困户的确定具有主观随意性,这使得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及贫困人口排除在帮扶之外,使国家的政策落空,资金浪费。

(二)结对帮扶具有盲目性

结对帮扶是指通过组织帮扶单位,然后由帮扶单位整体规划,共同商议并制定帮扶计划。在扶贫办的带领下,由各贫困乡政府或村委会进行实际调研、走访,并建档立卡,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然而,在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在确定帮扶计划之前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而是在确定了帮扶关系后才深入到基层开展工作,这忽略了贫困主体的特殊性,不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帮扶资源的投入与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不符,导致资源的配置出现偏差,脱贫看不到实际成效。

(三)缺乏持续的资源供给

精准扶贫中资源的有效供给与精准使用是重点。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专项划拨、各行业的捐助、社会捐助、村干部动员筹集。而除了国家的专项拨款,其他资金来源缺乏持续稳定性,具有非制度化、非持续性的特点,这使资源的供给具有不确定性。在资金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引起扶贫资源在贫困村和贫困户间的不平等分配,进而加大各村间的不均衡程度。在特定区域内,动员能力强的帮扶单位能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带来雄厚的帮扶资源,从而挤占了其他贫困村或贫困户应该享有的资源,影响了区域整体脱贫目标的实现。

(四)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

基层政府是政府系统的末端,是政策执行的最后环节,政策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实施,预期效果将难以实现。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政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正是处于基层,天高皇帝远,从而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会出现问题。西部偏远山区环境恶劣,难以吸引高学历、素质优的人才;加之政府财政收入少,薪资福利低,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对上级政策只是选择性的执行。同时,对于大规模的扶贫工作而言,仅凭中央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足的,但为了响应中央政策,只好做足面子工程,更有甚者,会将一部分资金纳入私囊,贪污腐败丛生。这也是有些贫困县仍然不愿脱去贫困帽子的原因,精准扶贫难以贯彻落实。

三、精准脱贫的解决之道

(一)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要使精准扶贫目标得到有效实现,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是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农村住户的数量进行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来的。为了防止各省市对本区域的贫困过分夸大,挤占更多扶贫资源,国家将扶贫指标分派到各地,允许上下浮动10%,使地方政府在指标限制下确定贫困人口。但由于各地区、各贫困主体的致贫原因不同,精确的信息与数据难以把握,从而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因此,要做到精准识别,需要做大量的实际调研工作,基层政府人员必须对本地区的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并深入到每个家庭进行访谈,根据农户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家庭成员的健康指数、受教育人数、劳动能力、自然灾害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再将之分类排序,合理确定帮扶对象,并建档立卡,进行动态管理。

(二)构建科学的扶贫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治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治理一词的提出意味着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这为精准扶贫任务的实现添加动力,鼓励社会民间团体及个人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构建中央专项、各行各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扶贫治理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政府为主的财政支出、社会为辅的慈善捐助等资金向贫困地区的倾斜日益显著,可见社会力量的融入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后续动力,为扶贫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强大补充力量。

(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根据建档立卡的信息,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西部贫困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区域性贫困。每个贫困户都有其特殊性,致贫因素不同,进行帮扶的对策也自然不同。根据全国建档立卡的数据分析,42.1%的贫困户因病致贫,35.5%的贫困户因缺少资金而致贫,22.4%的农户因缺乏技术而致贫,16.8%的贫困户因缺少劳动力而致贫。从西部偏远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因病致贫的不计其数,且致贫因素并非单一,而是多个因素重叠。因此,在准确分析贫困地区与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安排扶持项目,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帮扶。在项目的安排过程中全方位考虑各种因素,将项目分为综合性长期项目或单一短期项目,根据差异性区别对待,实现精准帮扶。例如,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通过资金扶助和社会保障项目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再通过合作医疗、大病救助来保证其基本的健康。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生产资源不足的贫困地区通过移民搬迁来解决发展受限问题,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生产发展问题,并对当地投资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使其在解决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上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将每个扶贫对象纳入一个项目,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是精准脱贫实现的关键。

(四)加强对基层政府行政人员的培训

提升基层政府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是精准扶贫有效贯彻的关键。领导干部、行政人员是政策落实的带头人、执行者,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能实现目标。首先,加快对基层政府人员的新陈代谢,对一些工作效率低下,绩效考核连续排名最后的人员予以调动,将更多的关键性职位让给年轻有为的人员,使人尽其才。其次,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具体执行政策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政策执行能力。再次,提高基层行政人员的工资福利,改善其工作生活环境,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拓宽招聘渠道,吸引外来人才;同时,鼓励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最后,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行政人员的监督,由于基层是政府系统的末梢,天高皇帝远,中央很难掌握全部信息,难免会存在贪污腐败问题。在“打老虎”的同时,“拍苍蝇”也极其重要,二者并重,才能见实效,否则,精准扶贫只是口号,扶贫资金也将难以得到真正落实,贫困地区现状难以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扶贫政策也在动态的变化。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控制范围外的因素影响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社会参与度不够,需要加强对社会民间组织及个体的宣传与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补充。

[1]汪三贵“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

[2]杨龙,李萌,汪三贵.我国贫困瞄准政策的表达与实践[J].农村经济,2015(1):8-12.

[3]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5]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

苏敏(1992.12.08—),女,汉族,陕西宝鸡,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管理创新。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贫困地区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