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面脱贫插上“互联网+”翅膀
2016-11-27郑作泉
让全面脱贫插上“互联网+”翅膀
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推动扶贫由“粗放”向“精准”转变
运用互联网建立扶贫工作数据平台,实施精细管理、精确瞄准、动态监测,推动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措施更有针对性、扶贫管理更加科学化。一是深化建档立卡工作,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对原有登记在册的贫困户信息数据进行核对、修改,进一步采集新的情况数据,把扶贫对象、贫困类型、贫困规模等“第一手资料”核实核准,并根据致贫原因逐一分类、识别,全面建档立卡,通过电脑录入,建立扶贫信息数据库,实现扶贫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二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数据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支撑。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深入分析研判扶贫信息,归纳总结出各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制定可量化、看得见、能落实的帮扶措施,实施“靶向疗法”,为各级政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提供可靠依据。三是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突出群众脱贫率、控制返贫率、政策落实率等量化指标,对精准扶贫每一项工作实行跟踪管理,形成环环相扣、可核可查的推进体系、落实链条和考核督查机制。
二、利用“互联网+电商”,推动扶贫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电子商务能提高贫困群众谋生技能,推动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新利器。一要有针对性地建好电商平台。鼓励电商企业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平台和通道,“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推动农民电商创业。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网销产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对市场同类产品购销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帮助当地挖掘农产品卖点,解决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问题,并打造更多有品牌、有地理标志、非同质化的农产品。三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电商人才。以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等为重点,实施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工程,帮助贫困户熟练掌握开店流程、网络营销等电商经营技巧,引导他们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就业。
三、利用“互联网+教育”,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教育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互联网为教育扶贫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契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平台,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南平智慧农业信息服务终端“慧农信”、奥鹏远程教育、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等,将政策宣传、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法律服务等,有效输送到贫困地区。要在整合用好现有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打通为贫困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互联网+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扶贫助困圆梦计划”等培训项目实施力度,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利用“互联网+金融”,推动扶贫由“漫灌”向“滴注”转变
用好国家扶贫开发金融政策和各级财政投入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如何开辟融资新渠道,调动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扶贫积极性已成为当务之急。互联网金融为金融资源与扶贫开发的对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要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针对贫困用户特点,开发符合政策要求的新型金融产品,培育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依托互联网金融筹措扶贫资金。探索借鉴“互联网金融+线下平台”模式、京东的“京农贷”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来扶贫,通过线上平台以众筹、众包等形式募集资金、汇聚“源头活水”,利用线下平台进行精准对接,形成线上与线下合作共赢的O2O扶贫模式,有效解决款项投向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另一方面,要依托大数据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基于互联网技术创建扶贫金融云平台,通过改造金融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在放贷前迅速识别农户风险,确定信贷额度,进行小额贷款;在放贷后,对借款农户的资金流、商品流实施持续闭环监控,确保扶贫资金合理高效利用。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在网上进行公布,接受扶贫对象监督,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利用大数据审计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曝光和严惩违纪违规行为。
(郑作泉,民革福建省南平市第五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