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怎样做会更好——以武陵山贫困片区张家界立功蓝莓专业合作社为例
2016-11-27刘祚祥
◎刘祚祥
产业扶贫,怎样做会更好——以武陵山贫困片区张家界立功蓝莓专业合作社为例
◎刘祚祥
扶贫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经济行为。现有文献基本上视政府为扶贫主体,忽视了扶贫中的市场机制与企业家行为,形成了扶贫实践中的政府主导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个人选择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点,从而需要借助政府的干预。扶贫,就是政府对贫困的一种干预,通过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希望改变贫困人口的收入状况,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循着效率的路径,人们认识到,做好产业扶贫,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1)扶贫对象要精准;(2)产业选择很重要;(3)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联系要紧密。作为一种扶贫载体的产业,需要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具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在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力;二是具有较强的益贫效应,能够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一些投资在生态资源禀赋丰裕的房地产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但是其益贫性弱,很显然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目标选择。那么,产业扶贫中的产业是由政府规划还是由市场选择?也就是说,产业扶贫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家?亦或两者的均衡合作?本文将以国家级贫困片区张家界立功蓝莓专业合作社为例,阐述企业家与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边界,为产业扶贫项目选择提供决策思路。
一、比较优势的市场机遇:企业家行为选择的信号机制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如何发现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并将其组织开发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由于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政府行为的产业扶贫规划难以选择该区域的产业形态,从而导致许多地方的产业扶贫规划千人一面,出现了重复建设等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企业家功能的核心是根据市场信息,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将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组织起来,形成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进而创造价值。如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价值的创造与发掘已经达到均衡,此时企业家的功能则是打破均衡,实行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这其中多表现为新技术的运用与新产品的生产。
位于武陵山贫困片区的张家界具有天下罕见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很快,但是其益贫性却有限,其产业的承载能力不能使绝大多数张家界群众脱离贫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农家乐、旅游服务等相关经济组织已经趋于饱和。在这样一个均衡的市场中,要形成新的利润源泉,需要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张家界除了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禀赋也比较丰裕,特别是气候非常适宜于种植市场前景广阔的蓝莓。种植蓝莓,必须了解蓝莓的习性,熟悉蓝莓的生物学特性与市场行情,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生产决策。许玉泉的企业家行为首先表现在蓝莓品种选择方面,这是蓝莓栽培的关键。他在长期的市场历练中,掌握了蓝莓的特性与种植方法,将非本地生产的蓝莓移植到了生态资源非常丰裕、气候适宜、空气洁净的张家界。
一般来说品种选择要依据当地条件、品种特性、经营管理方式、生产目的及市场前景综合分析。从栽培技术角度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品种特性,二是区域化生长。从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看,做为品种选择主要考虑树体特性、果实品质、抗性及其它生态特性。(1)树性。树势的大小和强弱主要影响栽植距离、整形修剪方式。树体高大的、树势强的品种栽培距离要大;开张品种宜重剪;(2)果实的外观。包括果穗的大小、果实大小、果实、色泽和果蒂痕的状态。以鲜果和机械化采收的宜选择果穗疏松品种;(3)果实的质地及口味。以鲜果出口远销为目的宜选质地较硬品种,在当地鲜销的质地可稍软一些,以加工果汁和果酒为生产目的时宜选质地较软品种,以提高出汁率;(4)生态特性。包括了果实成熟期、裂果性、耐旱及耐寒性以及抗病性等。根据蓝莓的特性与张家界的自然禀赋,许玉泉的立功公司引进美国蓝莓南高丛、北高丛、兔眼三大类27个品种,并进一步开发出蓝莓的速生优质丰产技术。
技术性知识的掌握是企业家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却只是其能力转变为企业家行为的前提条件;“成本-收益”比较后的经济计算,才是企业家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无利可图,即使新的产品与技术已经掌握,也不可能激励其企业家行为。首先,与任何其他创业相似,创新创业需要成本。这种成本既包括了风险,也包括了实实在在的会计成本,即生产、组织费用。蓝莓为灌木,每丛有结果枝条20~30条,第2年开花结果,但产量较小,第3年有适当产量,第4年进入丰产期。蓝莓树的寿命约40~50年,丰产之后平均单株产量3~6公斤,平均单果重2克,一般每亩定植300株左右,亩产约1500~2000公斤。
为了使蓝莓树枝能够茁壮成长,蓝莓种植的第二年一般不予以挂果,直到第四年的丰产期之后,种植户才会让蓝莓充分挂果。种植蓝莓的财务成本与风险配置对许多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是不能承受的,因此,如何配置生产风险与价值的跨时间交易成为蓝莓种植创业的关键。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企业家的主要功能。张家界种植蓝莓的成本较高,有人对投入的前四年做了一个统计。第一年:种植一亩蓝莓租金各地不一,几十到几百都有,取中间值每亩一年100元;整地用挖掘机每亩翻耕400元;人工整成种植带每亩需人工2个,每人每天工钱100元,计200元;挖种植穴每个0.4元,每亩200~300个,每亩80~120元;填有机质,每亩施1立方米,有机质每立方米200元;填埋种植穴和种植每个0.3元,每亩60~90元;有机质覆盖,每亩一立方米有机质,人工2个,计400元;施肥每亩肥料费100元,人工2个,计300元;建灌溉设施,全园计6000~8000元。日常管理,每亩全年400元。每亩种植蓝莓苗200~300株,每株5~15元,每亩1000~4500元。合计每亩第一年成本4000~7000元左右。如自己投工,每亩成本2000~5000元左右。第二年每亩投入约为1000元;第三年每亩投入约为1000元;第四年每亩投入约为1000元。四年合计每亩投入5600~10600元,100亩总投入约为56~110万元。由此可见,发展蓝莓种植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的情况下,无论是农户、家庭农场,还是农业企业均难以承担起蓝莓种植这笔庞大的前期成本。
但是,蓝莓的收入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是非常诱人的。一般来说,蓝莓种植进入第三个年头,每亩产量约为600斤,亩收入24000元;第四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800~1500斤,亩收入32000~60000元。理论上四年亩产合计收入56000~84000元。减去前期投入亩净收入达50000~70000元,100亩收入约为500~700万元。更为可观的是,以后每年只需要投入少量日常管理费,亩收入将超过60000元以上。即使将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计入“成本-收益”的比较,蓝莓种植还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因此,如果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跨期交易,发展蓝莓产业对于贫困农户而言脱贫致富就找到了一个产业载体。但是,找到一个赚钱的产业,企业家行为的结果并不必然导致当地的人们脱贫,企业家行为与产业的益贫性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二、益贫性的产业选择:精准扶贫的行为边界
产业扶贫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传统的扶贫项目中一直存在,但是长期以来,产业扶贫效率低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至于原因,湖南扶贫办认为:(1)由于各地政府和扶贫系统习惯用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即“大水漫灌”而非“滴灌”,实施结果往往导致专项扶贫资金容易流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组织,而更为需要扶贫的对象却在产业开发中被边缘化;(2)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制约因素较多。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贫困农户普遍不了解市场,有的家庭还缺乏劳力,甚至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3)简单的“给钱给物”方式难以奏效。这种做法的优点虽然直接瞄准了“穷人”,打卡到户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扶贫资金能否用于发展生产难以监管;(4)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摊到人头就更少,投入少产出少,扶贫对象要在短期内脱贫很困难。由此可见,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能够形成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的扶贫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应该是内生于该区域的经济体系中,由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的股份合作组织。
许玉泉领衔组建的张家界立功蓝莓专业合作社,是内生于张家界经济体系的产业扶贫载体。该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2月,合作社成员共343户,是企业家的资本与农户土地承包地权合作的结果,体现了资本与要素的博弈均衡。其以蓝莓种植与加工为主,具有良好的益贫性,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与手段。根据扶贫对象个人或集团意愿,农户将其所持有的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龙头企业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对于农户而言,土地租金每亩400元/年,劳动用工每人次1000元/月。出租土地的农户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劳动收入,夏季采摘蓝莓鲜果时,农户最高月收入可达4500元。由此可见,合作社可直接带动农户经济收入达12400元/年。经湖南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测产,盛产期合作社的蓝莓亩产达到893~1657公斤。蓝莓从第三年开始挂果,每亩产量可达500公斤以上,按合作社的现行合作模式,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种植的蓝莓鲜果按16~20元/公斤进行回收,三年后每亩产值可达8000~10000元,可切实有效的带动当地农户收入。蓝莓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建设,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水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区商业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可直接增加就业岗位700~1000个,社会效益显著。
张家界立功蓝莓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还表现在将贫困农户纳入了产业集群中。合作社发挥湖南蓝莓产业开拓者的优势,抓住国内蓝莓行业市场成长与发展的机遇期,围绕蓝莓产业的上中下游,加强有机蓝莓原料基地和加工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以立功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统一区域化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统一产品质量抽样检测、统一鲜果包装及“蓝果王”商标标识、统一零售价格和农户保护价收购价格,建立了蓝莓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源区及桑植县、慈利县的12个乡镇18个村种植蓝莓6500余亩,形成尹家溪、三家馆、合作桥、枫香岗、四都坪、竹叶坪、武陵源等蓝莓集中产区。合作社社员在购买蓝莓苗木时,只需预付总苗木款的25%,剩余款项在以后售卖的鲜果款中抵扣,极大的降低了农户入社的门槛,提高了农户种植蓝莓的积极性。
立功农业旅游发展公司在产业扶贫中显示出来的益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赊购种苗。公司将种苗赊销给贫困农户,三年或者四年蓝莓挂果之后,逐步偿还,公司不收利息。公司与农户的如此约定有利于分担贫困农户的金融风险;(2)农户按照公司要求种植,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农户的蓝莓园在种植蓝莓期间不能喷农药,也不能施化肥。通过技术辅导,将农户的生产风险锁定到了最低点;(3)公司对农户的产品进行收购。约定以20元/斤收购农民的蓝莓果,并逐步扣除种植户的种苗款,从而锁定了农户的市场风险;(4)截至2015年7月31日,已经有358户农户鉴定合约,签订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亩,公司要求农户种植面积在3亩以上,其中面积最大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其种植面积达到70多亩;有合作意向的农户还有400多户,其土地面积约为7000多亩。对于付不出25%的苗木款项的贫困农户,政府的产业扶贫资金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成为其脱贫致富的关键资金。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湖南的经验是“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其实质就是将精准扶贫与企业家的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找准了政府实施扶贫的行为边界,因而也提高了扶贫效率。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第一,产业扶贫载体的选择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本地群众的积极性。产业扶贫的关键是产业的选择,而适宜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主要掌握在该区域的居民手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将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进行组织,开发出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要充分发挥该地区农民企业家的积极性,形成能发挥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第二,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益贫性,通过产业的带动,使当地的贫困农户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带动贫困农户的产业选择应该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例如张家界的蓝莓、贵州的茶业等,无论是产前、产中还是产后,其经济活动均需要大量的当地劳动力的参与,其产业链的形成也能够将贫困农户的生产纳入其中。
第三,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关键是界定政府扶贫行为与市场行为的效率边界,形成与贫困户建立紧密联系机制的扶贫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应该是内生于该区域的经济体系中,由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的股份合作组织。在界定政府扶贫的行为边界的基础上,有效率的精准扶贫活动能够将有限的扶贫资金配置到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农户手中。
第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在精准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下,瞄准扶贫对象,进一步完善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贫困农户维权机制,围绕解决资金、市场、技术三大瓶颈,着力做好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作,系统地推进精准产业扶贫,为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夯实基础。
(刘祚祥,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普惠金融发展视角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5ZDC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编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