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不止于印象
2016-04-23李琳局部
文 / 李琳 图 / 局部
云南不止于印象
文 / 李琳 图 / 局部
新疆籍同学与云南高校预科同学一起打跳
从新疆到云南,从西北到西南,跨越几千公里,这是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以下简称“预科基地”)新疆籍预科学生的求学之路,也是他们奔向梦想之路。南方以南,以梦为马,这群年轻的新疆学子怀揣着学业的梦想,家人的期盼,家乡的希望,来到云南,在这里成长、融合、进步。
寻梦而来
吐玛尔·玛斯胡提是来自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男孩,是预科教育基地127名新疆籍预科生中的一员,跟大多数新疆籍学子一样,第一次来到云南,第一次感受了云南秋冬的艳阳,第一次尝到了云南的过桥米线,第一次亲密接触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在云南,在与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气候、风情与文化,从感受到了解,从了解到融合,吐玛尔·玛斯胡提在这里收获了很多。
阿里木老师为预科同学讲授新疆历史
课堂讨论交流
逐梦而至
现在的吐玛尔·玛斯胡提是预科基地学生中的大忙人,他是班长,还担任了预科基地的学生会主席、预科基地刊物《金桥》副主编、预科基地礼仪形象队成员。身兼数职的他,学习、工作是他忙碌生活的全部。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个新疆男孩忙碌却始终微笑的样子。到预科求学,他最初预定的目标是完成预科学业,来到预科基地以后,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了解融入新的地方文化,学习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树立包容开放、和谐共融的人文关怀与生活理想。在刚刚过去的预科基地“魅力中华情”民族歌舞会上,他担任了主持工作,歌舞会上不仅有新疆同学的表演,也有云南本地少数民族的特色打跳,彝族的三跺脚,白族的霸王鞭,对于吐玛尔·玛斯胡提来说这些是新鲜而又吸引的。从赏心悦目到心之向往,跟预科教育基地的新疆同学一样,对于云南文化,渐渐从明信片式的好奇欣赏,到发自内心深处的了解与认同。云南的美,对于他们,不止于气候与风景,还在于人情与文化。
新疆籍同学与云南高校预科同学讨论学习
新疆籍同学与云南高校预科同学组建的新云足球队
新疆籍同学在清真食堂品尝云南米线
吐玛尔·玛斯胡(中)与同学们在校园内任性自拍
圆梦而归
沈从文在《云南看云》中书写过云南的云,云的美,除了给人美的欣赏,还给人一种教育的理想与诗意的激情。到云南求学,看到不一样的云,在新的天空下拥抱青春,告慰理想。吐玛尔·玛斯胡提和他的同伴们在预科基地遇见了循循善诱、待他如亲人的老师,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为梦奔跑的云南伙伴,对于预科毕业以后还要在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求学四年的他而言,今后还要去云南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在理想的年纪,看不一样的云,懂得不一样的文化与诗意。对于远道而来的新疆籍预科生而言,云南,不止于印象。
(责任编辑 刘笑)
链接
2013年11月,云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以下简称“预科基地”)。2014年,按照“分校招生、集中办学、统一管理”的模式,云南省高校民族预科生统一集中到预科基地培养,实现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由分散型向相对集中型的转变,开创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新局面。2015年4月,预科基地被正式列为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单位。9月,预科基地迎来了33所高校35个民族的2702名预科生。其中,新疆籍预科生127人。预科基地用细心和爱心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对新疆籍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细心的管理服务,构建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餐饮、宿管、安保等后勤服务人员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风俗习惯培训,不断提高后勤保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创建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预科基地党委多次组织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座谈会,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创建“我们是一家人”、预科班主任的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群,在预科基地学生、领导班子、班主任、学校职能部门之间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
二是暖心的差异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设置选修课和拓展环节,有效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在补与预、巩固与提高方面的多层次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搭建平台多渠道促进学风建设,利用学校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组织学生与美国等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语言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还组织读书会、征文比赛、数学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学习平台建构学习型校园。
三是倾注爱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见证学生成长。预科基地以“爱我中华 见证成才”为主题展开系列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当好民族团结的实践者和捍卫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使者、“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梦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