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研究综述
2016-11-27薛金霞张平
薛金霞 张平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丽江674100)
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研究综述
薛金霞张平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多元发展,传统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产业关联性日益凸显,休闲体育旅游业在不断整合资源的同时,由于体育与生俱来的亲民性和健身性,休闲体育业在和旅游业的融合中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效果,带动了旅游产业的二次腾飞。为了更好地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休闲体育旅游圈研究进行总结,期望能够对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休闲;体育;旅游;研究
1 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背景
1.1休闲时代的来临
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健康问题让人们警觉,健康第一的价值观念普遍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甚至成为第一目标,被誉为全人类的最可靠投资。以体育为核心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迅速崛起。椐相关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迅速占领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的不断转变人类可能把生命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未来的5-10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1]。目前国内的法定节假日达到114天,随着带薪休假的实施,一年当中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接近140天,休闲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逐年增加。休闲的质量影响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到人能否完整、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自己。现代休闲方式的核心方式之一就是体育,休闲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休闲时代的到来也为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时代场景。
1.2休闲体育旅游繁荣发展
1.3国际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直接感受到全球经济浪潮的机遇和挑战,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格局。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任何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战略选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单靠一己之力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实现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强强联合。建立在地缘经济或地缘政治基础上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国际间、国内区域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配置效率。1994年1月1号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正式生效开启了区域一体化的大门,之后欧盟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体现了国际间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在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国际一体化的趋势表现在横向联合、圈式发展,成为休闲体育旅游经济增长的首选战略,构建“旅游圈”进行区域合作的战略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便捷途径,也是防止资源过渡外溢的有效手段。以此来摆脱以往旅游业较为狭隘、封闭的竞争模式,减少各自为政、掠夺资源、粗放管理、抢夺资金、重复建设、互助壁垒,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抬头,造成资源浪费,保证当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成立的区域旅游组织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欧洲的西欧地区、北欧地区、地中海沿岸区域、东北亚洲国家的旅游业合作、美加墨区域旅游合作、加勒比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南亚区域旅游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新柔廖成长三角区次区域旅游合作、图们江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等等。
2 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各种特色的休闲体育资源突出,以传统旅游业为引擎,通过对休闲体育旅游圈的研究来达到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目的。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包括“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宣传一体化”、“环境一体化”等的发展目标,努力打破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行政障碍。探讨休闲体育旅游与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综合协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
休闲体育旅游圈涉及相关利益众多,跨越民族、宗教、政治等多方面,跨界合作,有利于消除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行政边界、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一体化。
休闲体育旅游圈有利于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充分利于现代化的交通服务网络,提升发展速度;有利于简化出入境手续;有利于改善旅游环境,尤其是圈内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有效促进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势叠加、资源互补,增加资源总量,通过联合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丰富活动,延长产业链,避免恶性竞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增强人才的竞争能力,通过设置专门的人才培训基地,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人才,促进人才的流通和合作;有利于实施旅游宣传的总体战略,以此塑造旅游圈的整体形象。
3 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3.1休闲体育的研究综述
3.1.1国外关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研究
关于休闲的研究理念最早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真正意义上第一篇学术论文伴随着后工业时期的到来在1811年出版。David Rowe的《大众文化:摇滚乐、体育与休闲政治》一文阐述了美国政治形态对体育的深刻影响;Genevieve Rail的《体育与后工业时代》阐述了体育的价值、体育对于性别模式的结构来展示我们存在的状态;Coroebus Triumph的《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体育,阐述了体育对于不同民族的意义[22];Randy Martin和Toby Miller的《体育崇拜》试图透过体育来解释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发展趋势[23];Allen Guttmann的《体育中的性感》论述了体育中更深层次的因素——性的因素;日本休闲体育振兴协会最早给出休闲体育的定义,不管什么体育运动项目,只要作为一种休闲体育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目的,都可成为休闲体育[24]。国外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内容宽泛,其中包括宗教、人种、性别等,这为欧美国家如今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交通,《齐鲁周刊》以手绘的形式,制作一期特殊的专题,问好济南:我们描述的是一座生活之城,因此必须在地图上看到这座看不到的城市。我们从南外环高架桥的两端看到长清和章丘的大学城,我们从西外环高架桥北端的黄河大桥看到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济南的“黄河时代”,我们从北园高架桥的两侧看到一个城市的商业史,我们从工业北路高架的东端看到济南东站,看到飞机场,这是济南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
3.1.2国内关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研究
3.1.2.1休闲体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刘一民(1995)所定义的余暇体育是休闲体育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主要从时间上面加以界定,认为人们所利用的余暇时间,来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25];周颖(2005)认为休闲体育是在闲暇时间里,达到健身、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26];薛海红(2001)分别从研究休闲的必要性、休闲的概念、休闲体育的概念、休闲体育的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休闲体育产业应该作为文化来宣传和发展[27];胡春兰,赵仙伟(2003)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阐述了休闲与休闲时间的概念,休闲时间的测量标准、概念、功能及建议;张明(2003)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以娱乐、健身为主的体育活动[28]。
3.1.2.2休闲体育心理体验研究
卢元镇(1995)认为体育运动在去除掉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身体锻炼三个方面之外,还有囊括了游戏、体育娱乐,是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自愿参加的体育娱乐活动,不简单的局限于教学规定和运动成绩,主要是精神、身体上得到休息、放松、享受[29];于涛(2000)将休闲体育归结于思想,认为在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人们积极主动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为了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行为[30];陈融(2002)总结了休闲体育文化特征,分析社会需求和休闲体育的关系,阐述了休闲体育兴起的意义[31]。
3.1.2.3休闲体育价值研究
夏荷莲,郭华怡(2004)在对休闲体育产业概念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32];杨远波,许传宝(2004)认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休闲体育产业,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休闲体育的作用进行研究阐述[33];王改艳、周兵(2007)认为休闲体育是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自然在余暇时间进行、意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首次对休闲体育的界定引入了文化品位这个限定和社会作用[34]。
3.1.2.4休闲体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研究
张少伟(1998)在对休闲体育思考的同时提出了休闲体育对防止文明病、健全身心、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稳定社会治安、减少犯罪方面的积极作用[35];卢峰(2013)针对目前文明病的困扰,指出休闲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休闲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给出了休闲体育的特性和社会功能的概念[36];李德明(1999)认为休闲体育的空间化扩大化、社会化以及全方位社会渗透性的发展趋势与特性以及对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意义[37]。
3.1.2.5休闲体育的消费市场分析
李侃等人(2001)以经济学为视角探讨经济对现代社会休闲体育产业产生的深刻影响,预测出未来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趋势和消费特征[24];蔡军(2001)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分析出体育健康休闲娱乐业将在21世纪初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38];欧阳明胜,冯赣梅(2003)分析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未来发展对策[39]。
3.2旅游圈的研究综述
3.2.1国外关于旅游圈的研究综述
旅游圈是一种空间组织结构,是一个中国特有词汇,国外并没有旅游圈这个说法,但是针对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旅游带的模型有着较多的谈论和研究。其中包括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出游模型、旅游目的地地带构建模型的研究等等。
19世纪60年代Christaller提出了旅游者向城外外部扩展范围的问题[40];Miossec(1976)和Gormsen(1981)观察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中,提出了旅游者行为、类型同旅游者地理分布的结构模型[41][42];史密斯(1991)归纳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地理方法[43];Judd(1995)对城市旅游地空间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上升到城市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分布状态的关系[44];Douglasu Pearce(1999)对巴黎旅游业的微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研究[45];Dredge(1999)对众多模型回归分析,在Gunn(1993)和Lew等(1993)模型的基础上,将目的地空间构成归纳为:单节点目的地区域、多节点目的地区域、地区域链[46];Gunn(2002)通过对自己原有成果的总结,提出了目的地地带的基本功能、空间要素[47];同年Lew突破传统模型开始关注整个旅游流,提出5种目的地类型:独立型目的地、入境型目的地、游历型目的地、出境型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型目的地[48];Papatheodorou(2004)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给出了新的理论模型,以及旅游业的内生变化与空间市场结构二元化的关系[49]。
3.2.2国内关于旅游圈的研究综述
中国针对旅游圈研究的第一人涂人猛(1994)认为旅游地域系统是在地理空间上的一个基本的实体单元,由相关资源、交通设施、接待设施、服务管理系统等共同作用构成的一个地域综合体,归纳概括出集聚功能产生的共生效应、互补效应、整体效应,三个效应的相互影响下,通过空间的不断扩展扩展、景点的持续增多、规模扩大,借助旅游通道构建后向整个旅游腹地扩展这一动态过程[50];王璐平、宋太庆(1994)以武汉旅游圈作为例子,提出旅游圈的离散态、聚集态、扩散态、成熟态四种发展过程经历演变方式,并且构建了武汉大旅游圈[51];马乃孚(1995)通过总结清江流域、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四个旅游地域天气气候资源后对鄂西旅游圈提出了相应的概念[53];马勇、董观志(1996)给出旅游圈的概念,即以大城市为中心,根据区域整个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区位条件出发,通过合理配置中心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基础服务设施,形成的“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体,他们最早给出了旅游圈的概念和基本特征[54];闫友兵、李恒辉(1999)给出了旅游圈的定义,即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部分并且具有一定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圈的基本属性[55];柴彦威(2003)以中心—腹地理论为研究基础,指出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周围会形成不同层次的旅游圈[56];邓爱民(2003)以大城市的“点—轴—圈”理论为基础,总结资源分布特色,形成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圈开发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旅游规划,避免恶性竞争[57];王铮、蒋铁红(2003)认为旅游圈是以某一旅游地为食宿的中心,为游客在一次出游活动所提供必要的空间范围,在结构上可能是由于几个功能不同景区构成,是与时常域相对的针对资源的供应域。他们首先在国内开展旅游圈定量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有旅游景区、旅游圈、旅游网络,指出旅游圈与市场域相对应的资源供应域,以此来构建旅游域模型,计算旅游域半径结合GIS对不同尺度的旅游圈进行测算[58];李山、王铮(2006)利用地理计算模型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以及空间距离等角度出发,构建数学模型,对旅游需求、旅游圈规模、内部组织结构、动力机制研究分析[59]。
4 小结
目前我国关于休闲体育旅游圈的研究已经逐步兴起,在理论增长的同时实践也逐渐增多,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创新相对缺乏,多是借鉴和引用其他学科理论,区域旅游合作和竞争并存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构建一种稳定和谐、互利互赢、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竞合关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良好高效的休闲体育旅游圈。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
[2]BoutSTA. History[EB/OL]. http://www.canadiansporttourism.com/eng_home.cfm.
[3]樊金戈.体育,一片新的旅游风景[EB/OL]. http://www. davost.cn/html/xueshulilun/tiyulvyou/20060421/1841.ht -ml,2006-04-21.
[4][英]Mike Weed等著,戴光全等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英]苏珊·豪娜,约翰·斯沃布鲁克主编,张勤等译.际旅游管理案例分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2-107.
[6][德]里奥·艾瑞克·亚历山大著,体雁等译.育与城市营销:洲经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4-20.
[7]樊金戈.体育,一片新的旅游风景[EB/OL].
[8]柳伯力.体育旅游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9]石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4(4):59.
[10]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11]王成民.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0.
[12]樊金戈.体育,一片新的旅游风景[EB/OL].http://www. davost.cn/html/xueshulilun/tiyulvyou/20060421/1841.html,2006-04-21.
[13]周道平,张小林,周运瑜.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
[14]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年增速逾[N].上海商报,2007-08-16.
[15]荀一潮.世界休闲组织[M].观察与思考,2006,09.
[16]修娴.关注时代问题引领先进文化——“200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侧记(一)[A].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9.
[17]唐湘辉.美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求索,2010,05.
[18]朱寒笑,苗大培.欧洲休闲运动政策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9,02.
[19]李昕.简评旅游研究方法的两种教材[J].旅游科学,2010,03.
[20]闫琳琳,吴静伟,秦爱民.澳大利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成功,2010,08.
[21]国家统计标准《文化及香港产业分类(2012)》发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1.
[22]田林,吴光远.体育与艺术融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0,02.
[23]范宏旗.论体育崇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24]林志超,季克异.余暇体育[M].成都: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01.
[25]刘一民.体育与余暇生活方式[J]体育科学,1995,02.
[26]周颖,徐亮.对快乐体育思想的理性探索与研究[J].济南:山东体育科技,2005,04.
[27]薛海红,唐建倦.休闲与休闲[J].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28]胡春兰,赵仙伟.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3,03.
[29]卢元镇.体育运动——社会健康运行的安全阀[J].中国体育科技.1995,01.
[30]于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01.
[31]陈融.休闲体育兴起的文化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2,02.
[32]夏荷莲,郭华恬.论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4,06.
[33]杨远波,许传宝.休闲体育在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34]王改艳,周兵.符号消费视域中的休闲体育消费[J].体育文化导刊.2007,01.
[35]张少伟,冯晓丽,王建华.余暇体育与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广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01.
[36]卢峰.论良好生活习惯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01.
[37]李德明.论余暇体育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J].体育学刊,1999,03.
[38]李侃,兰茹.浅谈“新经济”及其对现代社会休闲体育业的影响[J].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39]欧阳明胜,冯赣梅.论发展我国休闲体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40]Christaller,W.,Some e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e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一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 一recreation areas,Papers and Proeeedings[J].Regional Seience Assoeiation,1964,12:95-105.
[41]Miossec,J.,Elements pour an theory Eseape Touristique [M]. Aixen一Provence,1976.
[42]Gormsen,E.,The spatio一tempor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ttempt at a eenter一periphery model [M]. Aixen一Provence,1981.
[43]Smith,L.J.,旅游决策与方法[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
[44]Briton,S.G.,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eolonial economy: Afi ji case study[J]. Paeific Viewpoint,1980,21(2):44-65.
[45]Judd..Promoting Tourism in US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175-187.
[46]Douglas,G. Pearce.,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eroseale[J].AnnalsofTourismReseareh,1999,26(I):91-93.
[47]Dredge,D.,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and desig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eh,1999,26(4):772-791.
[48]Gunn,C.A.,Var,T.,Tourism planning: basies,concepts and eases[M]. New York,2002.
[49]Lew,A.A.,MeKereher,B.,Trip destinations,gateways and itineraries: the example of HongKong[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609-621.
[50]涂人猛.旅游地域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1994(3):26-8.
[51]王路平,宋太庆.论南海国际文化圈(中国大西南一东南亚文化圈的开发和建设)[J].旅游经济,1994(4):60.
[52]陈明文,吴长平,雍朝吉.阿坝州旅游气象探讨[J].四川气象,1999,l:53-58.
[53]马乃孚.鄂西国际旅游圈旅游天气气候资源的开发研究[J].湖北气象,1995(3):16-18.
[54]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9,16(2):99-104.
[55]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3(6):135-137+177.
[56]柴彦威.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16(5):99-104.
[57]邓爱民.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财贸经济,2003,(12):26-28+84.
[58]王铮,蒋轶红,王瑛.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2,17(2):57-62.
[59]王铮,李山.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J].人文地理,2006,02.
Research Review on Building Tourism Circle of Leisure Sports
XUE Jin-xia,etal.
(Yun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ourism,Lijiang 674100,Yun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the multiplier effect and industry relevance of traditional tourism have become more obvious. With leisure sports tourism integrating resources,due to the likability and fitness nature of sports,the integration of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and tourism have achieved many astonishing results,result in the seco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n leisure sports,hoping to provide theor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tourism.
Keywords:leisure;sports;tourism
作者简介:薛金霞(1988 -),河南孟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