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优势与实现途径
—— 以大运河杭州段文化推广项目为例
2016-11-27杨亚妮
杨亚妮 张 靓
浙江树人大学 杭州 310015
浅谈高校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优势与实现途径
—— 以大运河杭州段文化推广项目为例
杨亚妮 张 靓
浙江树人大学 杭州 3100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无形资产,鲜活地展示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国家、地方以至全民的关注和投入。高校本身就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中具有突出优势。本文通过介绍浙江树人大学师生团队的大运河杭州段非遗文化推广项目的展开,浅议了高校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三大职能,实现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高校职能;大运河非遗;保护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创造和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繁荣意义重大。然而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主要依靠亲传口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渐渐失去了依存的精神土壤,面临着流失甚至消亡的命运,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党在“十二五规划”的文化建设目标中特别指出了应全面保护,有效传承文化遗产。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存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并在“十三五规划”中再一次强调应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
对非遗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规划和投入,也需要广大群众,各个团体组织的重视和行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高校不仅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传统三大职能,也兼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四大职能。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
本文将以浙江树人大学师生参与的新苗计划课题:运河非遗文化推广项目为例,从高校传统三大职能入手,探讨高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发挥自身优势、履行职能。
一、 开展运河非遗文化推广项目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2014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运河杭州段是运河历史古迹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非遗点多达11处。作为杭州的一张城市名片,运河的非遗保护是杭州乃至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起西湖,运河非遗文化的整理和保护还不够系统完善,推广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浙江树人大学就坐落于大运河之滨,作为离大运河最近的高校之一,时时熏陶着古运河的文化气息,更具有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更利于该校师生团队展开文化推广活动。另外,正如沈学轩所指出“大学的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色”。在对底蕴深厚的运河非遗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同时,浙江树人大学也可以依靠其提升本校的文化建设综合实力。
二、立足高校职能,保护和推广运河非遗文化的举措
(一)利用科学研究优势
非遗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有或多或少的流失。保护非遗不仅要广泛地收集原始材料,更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规范地整理,深入研究,才能进而更好被利用和传承。而相比其他的个人与组织,高校本身就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不仅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也具备有高素质的各学科科研人员。
1.严谨选题、科学整编
在运河非遗文化保护推广项目的初期,浙江树人大学的推广团队设计了调查问卷,针对大众对运河非遗文化的了解水平,以及对非遗文化推广的期待这两个主题,面向各阶层,各年龄段人士进行调查。在分析研究数据后,制定了此次文化推广项目的侧重点为运河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由劳动人民创作,最直接地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而其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也较易被大众接受。
虽然广玉兰普普通通,但作者却独具慧眼,写法与众不同。广玉兰四季常青,一般人们关注他的枝叶常绿,感受到其生机盎然,但作者偏偏被掩映在绿叶之间的大朵的花所吸引;一般人看花,会被其香味、颜色、质地所吸引,但作者却能感受到广玉兰的精神;一般人会着力描写盛开的花,但作者却能从花的次第开放,尤其是从凋谢的花中感受到她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的写作视角总是与常人不同,另辟蹊径,让读者对广玉兰认识耳目一新。教学中教师正是通过比较的方法,遵循作者写作之路上引导学生去关注表达,让文章写作模块深深烙在孩子心中。
但由于其口耳相传的特性,民间故事在传承中往往会有缺失走样,现存的资料也有结构松散,文字过于口语化甚至有谬误等情况。因此推广团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高校图书馆,运河文化博物馆,杭州市图书馆非遗传承人等多处搜集故事素材和历史资料,并前往传说故事的发生地实地调研。其后,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勘误、整编,在保留故事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文字更为流畅,生动。最后,将这些文字资料按照故事类型,历史年代分门别类,编撰成册。
2.学科交叉、合作创新
多学科交叉是当前高校科研创新的源泉,多学科的团队合作能更有效的整合资源,提高成果质量。运河非遗推广团队在整编民间故事的文字资料后,由艺术学院根据故事内容绘制原创插画,使其更具备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利于面向各种人群推广;并由外国语学院翻译成中英对照的双语故事,使其能在非遗的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信息学院帮助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我爱运河”,定期发布图文并茂的双语版运河故事、运河杭州段的人文风情,历史知识和旅游资讯。
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多角度的表达,多层面的推进使得文化推广项目变得更有新意,更易于被大众理解接受以及喜欢。
(二)发挥人才培养职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拥有大批经过考试选拔的优良素质年轻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良好学习能力和充分的学习时间。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平台优势,启发激发学生对宝贵的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以期培养出非遗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
1. 完善师资、编写教材
王文章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性和活态性的基本特点。因此非遗的传承推广更强调口传心授和亲身感悟;更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活态的传达。为了打造优秀的非遗师资团队,浙江树人大学在培训本校教师的同时,利用与地方单位的合作资源,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以及他的传统曲艺团为业师。在校园举办多场传统曲艺及运河文化宣讲会。在推广普及非遗文化的同时,招收有兴趣的同学参加选修课。在该课程中,学生由本校专任教师指导进行非遗文化知识的理论研究,由业师指导进行传统技艺的实践学习。
而上文提到的双语插画版运河民间故事将在进一步改编后成为体系清晰的教材,成为该门选修课的教材之一。
除了教师讲授和课本学习,非遗推广团队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除了上文提到的业师讲座、还有侧重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的戏剧表演、电影展播与赏析、学生摄影与美术作品大赛、双语展板宣传、知识竞赛、双语文化沙龙等。团队还发挥地理优势,将学生带出校园,观摩走访了运河边的多个非遗博物馆,传统曲艺馆,亲身体会非遗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以多渠道,多方位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和热爱身边的地区非遗文化。
(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高校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理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关于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内容,王旭东曾提到应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服务, 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人才培训中心;以及组织文化活动, 开展文化传播。”
浙江树人大学的运河文化推广团队也积极地面向社会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与杭州市图书馆、杭州国际访问交流中心、杭州运河博物馆、西泠印社集团、长明寺巷社区、金都天长小学等多家单位合作搭建宣传平台,以展板宣讲、短剧表演、授课等形式推广运河故事为主的非遗文化。
并在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文章,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开展文化传播。
而参加推广项目的大学生也在服务社会、推动非遗传承的同时,强化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达到了双赢。
三、运河非遗文化推广的成果和展望
高校应主动把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当做自身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学者所言,“高校既要深入非遗的理论研究,也要开展传承非遗的实践活动;既要培养高端的非遗人才,也要将非遗文化推广普罗大众。”
浙江树人大学的师生团队在此次运河文化杭州段的推广项目中,在校内外的文化宣传活动,累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运河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广。并收集,整编了珍贵的运河民间故事资料,整理成册后,即是记录非遗文化的宝贵书面资料,也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优秀教材。若是能正式出版发行,还能将非遗文化进一步向国际友人推广。
而项目进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大众普遍对运河文化了解不多,宣传工作细节繁琐;非遗文化的原始素材缺失、不系统不完整,收集工作耗时耗力;运河民间传说为第一次翻译成英语,可依据的资料稀少;上一代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长,而新一代的传承人还未成长,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非遗推广工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更广的社会平台,浙江树人大学也将继续为推动运河以及其他本土非遗文化而做出贡献。
[1]边明丽,王元.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定位与措施——以朝阳地区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8).
[2]沈学轩.地域文化资源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5]许婷婷.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5(6).
杨亚妮,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商务)132班
张靓,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浙江省大学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即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名称:立足高校资源优势促进区域文化建设的研究—运河非遗文化的双语推广,项目编号:2015R4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