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2016-11-27

支部建设 2016年19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主体发展

□ 艾 斐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 艾 斐

人,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其与一切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思想、有道德、有智慧、有精神,并由之而形成人的创造能力与价值追求,以至构建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那么,这一切的动因和力源何在呢?就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涵养和滋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定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因为人有心,就有感情生活;人有脑,就有智慧生活;人有灵魂,就有精神生活;人和人类社会要走向进步和实现发展,就必须赋有高尚的道德与文明的粹质。而所有这一切,则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都有恃于社会科学的营构和赋予。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中,就在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和工作瞬间,并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我们的思想旗旌、言动依凭、价值范导与精神杠杆,且于冥冥之中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涵养着我们的心灵,筹谋着我们的方略,激扬着我们的情志,直让我们按照它的擘划和设计而生活,而工作,而奋斗,而前进!

这,就是社会科学。虽然其学科门类繁多,社会辐射广泛,但核心作用和主体功能却始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化人、涵养人、引导人、提升人,并通过人的作用而营构社会文明、淳化社会风习、驱动社会发展。

显而易见,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功能和效用大相径庭。后者主要是造物的,而前者则主要是育人的。造物,既重要,又单纯;而育人,则不但重要,且尤为谨严与繁复。因为人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构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智慧王国与精神世界,都有着自己的创造能力与目标追求。社会科学要使人认同和接受,并对人发挥教化与引领作用,就首先必须自身是正确、先进、丰赡而优渥的,必须具有魅力、定力、穿透力和说服力。打铁先要自身硬。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广泛吸收营养,融通各种资源,不断地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永远立于学术前沿和时代前哨,在全方位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的过程中,自觉而坚定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向内看,就是要看当今社会,看现实生活,看改革发展的严峻历程与光辉成就;向外看,就是要胸怀全局,放眼世界,融四海脉动,揽五洲风雷,具有全球视阈和国际意识;向前看,就是要识大体,顾大局,盯目标,看方向,眼观复兴潮,怀揣中国梦,为实现远大目标和宏伟理想而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向后看,就是要不忘老祖宗,常讲大道理,在光荣业绩中总结先进经验,从优秀传统中汲取前进力量。

为了将“四看”落到实处,使之见诸实效,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来”具有相熠功能和因果关系,同时又是关联的、耦合的、统一的。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国情民情社情,不忘改革实践,不忘历史传统和现实任务,不忘国计民生与使命担当,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着眼,从改革的要点着力,从发展的需要出发,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既定的道路、朝着既定的方向、向着既定的目标全力以赴,奋勇前进,用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和无比丰硕的发展成果强有力地检验和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邃内蕴与恢宏意涵。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守成,又要开放;既要保持,又要变革;既要沿袭,又要创新,处处都充盈着唯物论、辩证法。一如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就既要坚守、捍卫,又要丰富、发展,而实现这种丰富、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就是使之在与中国特色的改革实践结合中创造新的经验、升华新的理念、敛结新的果实、放射新的光彩,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注入新的社会元素与新的时代精神。又如对于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我们自当在传承中加以汲取和利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革命宏伟壮丽,此中所形成和积累下来的诸多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都是我们在建设新时代、创造新生活中的丰厚资源和珍贵遗产,我们理当对之加以开发与应用。它们同样是我们国情社情民情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不可或缺的既定内容,当然也是“本来”的题中之义和应有之物,自在“不忘”之列。

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在本质上是相向的、统一的,绝不能将之分裂开来、对立起来。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到恰切、合理、适当、中用。为此,就必须把准两个关键性步骤。一是对于国外的一切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我们都应当予以审视、选择和汲取,既不抱成见,也不存偏见,一律一视同仁,择优而撷。另一是必须分清“主体”与“客体”,务使“洋资源”成为我们主体的食物源、营养素,食之定当能使我们主体更丰盈、更强健,而绝不是也绝不能以之吞噬主体、裹挟主体、取代主体,以致造成主体渐趋弱化与消亡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撷取域外社会科学成果时,一定要鉴别、择取,去芜、取精,同化、吸收,而绝不能是不分皂白,兼收并蓄,囫囵吞枣,积食成痞。

显然,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原本就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践中切实做到了,做好了,那就一定会使“面向未来”成为一个无比灿烂的现实,呈现无限光明的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宏伟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责编:张灵霞)

研究员、教授、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甲)、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等。现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学家、太原社科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顾问、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副主席等。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主体发展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