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系生活,优化小学习作教学

2016-11-26傅睿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图像

傅睿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69-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习作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促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习作教学改革步履唯艰这一困境?走生活化作文之路,“使学生觉得写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叶圣陶语),或许会成为一剂化解“作文难”,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良方。

一、习作生活化,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期至“不吐不快”

我们常把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归咎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薄、知识积累贫乏、思想感情幼稚单纯等等,但是有没有设身处地替学生想想:这些问题确实也因为我们习作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经验储备,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有莫大的关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富有诗情画意的。所谓“生活”其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在家里扫地、洗衣服、整理房间、烧饭是生活;在学校集体学习是生活;走向大自然,观察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交融是生活;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参加社区劳动、越野军训、组织游戏、参观展览、手工制作、故事会、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班队活动也都是生活。我们“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契诃夫雨),把习作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生活角落,用笔记录下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就是作文。

二、习作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改变学生习作空洞乏味的状况

作文难在哪里呢?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情可抒。难道学生都是聋子哑巴麻木不仁的吗?显然不是,其实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我们“教”出来的。《笑林广记》有一个不怎么文雅的故事:某秀才在写文章,抓耳挠腮,丑态百出,痛苦万分。妻子在旁边看不过眼:“难道比我们生孩子还难吗?”秀才生气地说:“你们肚子里有孩子,到时候自然就生,何难之有?我们是肚子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写得出文章来?”故事虽然粗俗,却说明一个真理——要想写出文章,“肚子里”首先得有东西!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发轫,而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违背了学生言语生成规律,片面强调作文所承载的所谓“道”或“义”。而对于“道”或“义”的理解,往往又只局限于人类的种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说他不可能经常经历这样一些有“道”“义”的事,就算他经历了这样的事,也是很难有深刻的感受的,于是,由于“肚子没东西”,学生的习作完全就是建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虚构,而虚构又岂是一个孩子能把握得了的?写了假、大、空、废的文章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从语言的生成过程来看,言语生成是一个由客体到意象,由意象到词语,由词语到句子的过程。即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形成意像(意念和图像),再由指称意像和传递意像的词语组成句子。小学生的书面言语生成也是符合人类言语生成的一般规律的。只是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反映到小学生脑中更多是一种图像。小学生书面言语生成是一个从客体到图像(也有可能是意念),从图像到词语,从词语到句子的过程。小学生的言语生成越容易,生成的语言也就越丰富。而图像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图像的内容,或可以把选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来提供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写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生活素材”摄取得好,习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习作时就不会空洞无物。

三、习作生活化,焕发学生的生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但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一切为了考试,导致许多教师疲于“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于永正语),写作上过分注重强调学生习作内容的思想性,语言的规范性,表达的技巧性,对习作内容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关注不多。结果是学生不再去关注丰富的生活,不再去留心周围的事物,不再顾及自己的思想情感,习作的取材面走进了死胡同,变得越来越窄;同时,又由于过多地限制学生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的“自由度”,导致个性张扬不够,情感虚假,语言成人化,缺少童真童趣。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单向的、被动的,基本是老师教方法、讲构思、读范文,然后学生再写。这样由于长期忽视了学生生活的感悟、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产品”,基本上是如出一辙,看不到鲜活的个性,感受不到创作的热情,缺少了真情实感,没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文章空洞乏味,无个性,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习作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习作教学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习作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完整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习作教学生活化,学生笔下的语言就会体现个性化,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事实上也只有真的才是最美的,最有魅力的,最能感动人的。而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习作,是没有灵魂的习作。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习作,不能显示独特个性和心灵的本真的习作,也就失去了习作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长明.给学生一片自由习作的蓝天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化图像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