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6-11-26陈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应用

陈程

【摘要】当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以其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并结合实际例子,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微课 高中生物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5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信息时代下的一个重要产物,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以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课题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研究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堂氛围的营造

理工科向来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严肃,特别是在涉及某些定理、原理、公式时,更加是丝毫不能有差池。然而实际上,理工科的学习内容中也有许多活泼有趣的地方,而这就需要教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将其呈现,其中,微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此,教师利用微课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可以活力激发为目的,选择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展现教材内容营造有趣灵动的课堂气氛。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中的《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为例,这两章节中介绍了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这几种常规的育种方法,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中还介绍了细胞融合技术、空间技术育种、细胞核移植技术、转基因技术这几种育种方法。假如学生单纯地从字面上看,或者教师单纯地从口头上进行讲解,则会稍显沉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取以生活实例来介绍生物育种的微课视频。

2.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物的知识具有微观知识点多、概念多、基本原理多等“杂、散、细”的知识特点,对学生来讲,不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记忆上,都不容易建立一个宏观系统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课上,应当帮助学生将繁杂的知识内容捋清捋顺,而这可以借助微课来实现。在资源系统库中,有不少微课视频的内容就是将教材中分散的、大量的内容浓缩成精华,使其在过程中得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分子与细胞》中的《组成细胞的分子》为例,该章节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元素、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无机物等内容,每一个板块下的知识要点也非常多且散,如在对蛋白质和核酸进行比较时就包括有组成元素、分子结构、基本单位、结构通式、连接方式、形成场所、主要功能、相互关系等比较项目。在介绍到糖类时又详细介绍了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等。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在章节内容非常多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学到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构建起该章节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理清脉络。在教学中选用这类内容总结性,体系构建性的微课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

3.知识难点的突破

与精华浓缩,构建知识体系相反的则是要点集聚,即将某一个知识要点放大化,深入化,钻研化,而这通常都是突破知识难点的一个必要方式。从微课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专家或学者对某一个要点的深入讲解,也可以是某一种现象的放大化展现,总之,就是以深入钻研问题,重点突破知识难点为目的。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中的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为例,这一个章节中关于性别决定及特点的内容经常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与重难点,特别是关于遗传系谱的题目,常常容易让学生发憷,因此,教师可以在资源库中选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讲解的微课,如介绍典型遗传系谱及其判定中所包括的常隐、常隐与X隐,常显、常显与X显,最可能X显与最可能常隐/常显/X隐,最可能为常隐/常显/X显,最可能为Y与最可能为常隐/常显/X隐这五种情况。微课资源中所介绍到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都病是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也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判定技巧。由此可见,在知识难点的突破上,合理地选用要点集聚的微课能够以更加高效,更加直观,更加富有技巧性的方式去突破教材中的知识难点,从而有效地攻破学生的学习困难。

4.实验演练,弥补传统教学不足

作为理工类学科,高中生物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然而受到包括教学资源、实验环境、教学时间、教学任务、实验风险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部分实验是难以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或者由学生本人进行实验操作的,这通常也表现为教学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弥补这一教学空白,教师可以选用实验类微课资源,即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间接地“完成实验”。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中的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为例,该章节介绍了几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包括格里菲思实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几个实验以高中生物实验配置的能力上看,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亲自实验的。另外,假如让学生单纯地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实验则显得非常抽象。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实验演练类的微课资源就是实验教学的最好选择。在微课中不仅介绍了每一个实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而且还讲解了对实验的分析以及最终总结出的结论。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知实验,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实验结论。它不仅极大地弥补了教学上的不足,而且也直接地提升了该类实验的认知度。

5.延伸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对比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卷可以发现,题目中的新题型与新内容越来越多,学生会看到更多新术语、新名词,或者新现象。笔者认为这一趋势在未来的生物高考中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题目动机的角度上分析,一方面这固然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徙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从侧面鼓励教师与学生去丰富自己的学科视野,多了解除了教材本身之外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特别是科技前沿方面的学科知识。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选择以拓展学生的见识为目的的内容延伸类微课来扩大学生的思维面。

6.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微课的教学方法,做好备课工作,充分发挥微课教育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高中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诸葛莹.浅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35)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微课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